《2015年中国自然指数发布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位列地球与环境科学领域机构第18位》

  • 来源专题:青藏高原所信息监测服务
  • 编译者: 王婷
  • 发布时间:2015-12-25
  • 2015年中国自然指数发布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位列地球与环境科学领域机构第18

    摘要:继2015年6月17日发布了《Nature Index 2015 Global》及《Nature Index 2015 Asia-Pacific》后,2015年12月17日,《自然》增刊发布了《Nature Index 2015 China》,分析了从2012年到2014年中国三年的研究成果。报告显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位列地球与环境科学领域机构第18位。

    Nature自然指数是Nature出版集团权威发布的统计数据库,追踪了约6万篇优质科研论文的作者单位信息,涵盖全球2万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纳入自然指数的论文取自68种自然科学类期刊,都是被科研人员认定为最好科研成果的期刊。这些期刊由全球在职科学家所组成的两个独立评选小组选出,组长由伦敦大学学院John Morton教授和伦敦国王学院Yin-Biao Sun博士担任。这68种期刊约占自然科学类期刊总引用量的30%,自然指数正是基于各科研机构和高校在这68种期刊上的发文贡献情况做出的统计。这68种核心期刊论文数据划分为4大主题领域(生命科学、地球与环境、化学、物理学)和1个多学科领域(以Nature和Science期刊为代表)。

    自然指数有三种计量方法来追踪作者的单位信息,其中论文计数 (AC) 指不论一篇文章有一个还是多个作者,每位作者所在的国家或机构都获得1个AC分值;分数式计量(FC)考虑的是每位论文作者的相对贡献;加权分数式计量(WFC)即为FC增加权重,以调整占比过多的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论文。

    2015年12月17日发布的《Nature Index 2015 China》中,按WFC排序列出了2014年中国的前200个机构,生命科学领域的前50个机构、化学领域的前50个机构、物理学领域的前50个机构、地球与环境领域的前25个机构、《自然》和《科学》两刊发表论文的前25个机构。在地球与环境领域的前25个机构中,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位列第18位。

    2015年中国自然指数地球和环境科学领域前25位机构

    2014

    机构名称

    WFC 2013

    WFC 2014

    AC 2014

    2013–2014

    WFC变化

    1

    南京大学

    9.72

    14.94

    33

    53.7%

    2

    北京大学

    7.31

    14.71

    50

    101.1%

    3

    国家海洋局

    5.90

    14.67

    32

    148.5%

    4

    中国气象局

    9.76

    12.32

    34

    26.2%

    5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7.79

    11.06

    36

    −37.8%

    6

    中国地质大学

    10.40

    10.96

    26

    5.3%

    7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5.12

    10.03

    18

    96.0%

    8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5.41

    9.88

    20

    82.7%

    9

    中国地震局

    9.50

    9.46

    26

    −0.5%

    10

    中国海洋大学

    9.60

    8.92

    24

    −7.1%

    1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91

    8.71

    22

    26.2%

    1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7.54

    8.26

    19

    9.5%

    13

    北京师范大学

    6.78

    7.58

    27

    11.8%

    14

    中国科学院大学

    3.22

    5.44

    30

    69.0%

    15

    厦门大学

    1.81

    5.33

    14

    194.1%

    16

    兰州大学

    5.25

    5.29

    15

    0.9%

    17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6.37

    4.96

    22

    −22.1%

    18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7.22

    4.73

    16

    −34.5%

    19

    武汉大学

    5.93

    4.65

    9

    −21.5%

    20

    香港科技大学

    4.54

    4.46

    5

    −1.7%

    21

    清华大学

    3.09

    3.89

    13

    25.9%

    22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2.66

    3.50

    11

    32.0%

    23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3.82

    3.49

    11

    −8.4%

    24

    浙江大学

    2.05

    3.26

    8

    59.2%

    25

    云南大学

    1.12

    3.14

    6

    181.2%

    Nature自然指数地球与环境科学领域入选期刊目录

    1.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 Ecology

    3. Ecology Letters

    4. Geology

    5.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6.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7.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8. Nature (only articles classified in this subject area)

    9. Nature Communications (only articles classified in this subject area)

    10. Nature Geoscience

    11.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only articles classified in this subject area)

    12. Science (only articles classified in this subject area)

    Nature自然指数全部68种期刊目录

    1. Advanced Materials

    2.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3. Analytical Chemistry

    4.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5.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6.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7. Cancer Cell

    8. Cell

    9. Cell Host & Microbe

    10. Cell Metabolism

    11. Cell Stem Cell

    12.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13. Chemical Science

    14. Current Biology

    15. Developmental Cell

    16.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17. Ecology

    18. Ecology Letters

    19.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C

    20. Genes & Development

    21. Genome Research

    22. Geology

    23. Immunity

    24. Inorganic Chemistry

    25.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6.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27.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8.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29.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30.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31. 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

    32.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3.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34. Molecular Cell

    35.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36. Nano Letters

    37. Nature

    38. Nature Biotechnology

    39. Nature Cell Biology

    40.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41. Nature Chemistry

    42. Nature Communications

    43. Nature Genetics

    44. Nature Geoscience

    45. Nature Immunology

    46. Nature Materials

    47. Nature Medicine

    48. Nature Methods

    49. Nature Nanotechnology

    50. Nature Neuroscience

    51. Nature Photonics

    52. Nature Physics

    53.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54. Neuron

    55. Organic Letters

    56. PLOS Biology

    57. Physical Review A

    58. Physical Review B

    59. Physical Review D

    60.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61.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62.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63. Science-

    64.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65.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

    66.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67. The EMBO Journal

    68.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 原文来源:http://www.nature.com/nature/supplements/nature-index-2015-china/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连续七年位列自然指数全球首位》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6-21
    • 6月20日,2019自然指数年度榜单(Nature Index 2019 annual tables)正式发布,中国科学院再次位列全球首位。根据此前发布的自然指数数据,中国科学院已连续7年位列该排行榜全球第一。 此次最新的自然指数是基于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统计数据。该排行榜显示,中国科学院在全球科研机构综合排名中高居榜首,美国哈佛大学、德国马普学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美国斯坦福大学分列2至5位。同时,中国科学院在化学、物理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3个学科领域继续排名第一;在生命科学领域排名全球第5,比上年提升一位。 榜单显示,有43家美国机构和17家中国机构跻身全球100强。其中,中国十家领先的科研机构为中国科学院(第1)、北京大学(第10)、清华大学(第13)、南京大学(第1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17)、中国科学院大学(第24)、浙江大学(第27)、复旦大学(第34)、上海交通大学(第41)、南开大学(第51)。 自然指数数据还显示,美国、中国和德国位居国家排行前3位。根据调整后的2018年分数计量值(FC),排名前10的国家中只有中国和澳大利亚实现了科研产出的正增长。 在过去三年FC值增幅最大的50家机构中,有43家中国机构并且包揽前10位,其中位居前5位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 化学依然是中国实力最强的学科,有5家机构跻身化学科研产出全球前10,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自然指数年度榜单还首次推出经过归一化计算的大学科研机构榜单,考虑的是一家机构已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的数量在其自然科学论文总产出中所占的比例。 自然指数于2014年11月首次发布,目前纳入自然指数统计的期刊数量为82本。自然指数采用多种计算论文产出的方法,其中论文计数(AC)指不论一篇文章有一个还是多个作者,每位作者所在的国家或机构都获得1个AC分值;分数式计量(FC)则考虑了每位论文作者的相对贡献。
  • 《中国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基础科学研究工作情况》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3-27
    • 3月26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2018年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工作情况。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和基础前沿领域科研人员代表在会上介绍了有关情况,并回答了媒体提问。 今年1月1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对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作出部署。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系统开展科研项目部署,在多个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在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人才队伍培养引进、科研平台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系列进展。会上,中国科学院前沿局局长高鸿钧介绍了介绍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在基础科学、前沿科学研究方面的布局、思路、举措、成效,以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高鸿钧说,2017年,中国科学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了一大批重要原创成果。2018年新春伊始,中国科学院在重大原创成果方面再次取得了体细胞克隆猴等突破性进展。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近日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近年来的重大成果产出进入了‘井喷期’,一大批重大原创性成果、战略性技术与产品相继问世,我们在一些重要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某些前沿方向开始并行、领跑。” 高鸿钧表示,这种并行或者领跑主要体现在:一,在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新年贺词中,“量子计算机”和“海翼”号深海滑翔机两项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入选。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天眼、悟空、墨子3项成果的科学研究均已经取得很好的进展,“天眼”在首次试验中新发现6颗脉冲星,“悟空”获得世界上迄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墨子”号圆满完成三大既定科学目标。二,2017年,中国科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2项,占全国34%,“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获一等奖,这是中国科学院5年内获得的第4项自然科学一等奖。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学院作为第一完成人或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90项,其中一等奖4项(全国共6项)。三,在两院院士评选出的“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有6项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完成;在科技部发布的“2017年中国十大科学进展”中,有5项由中国科学院牵头或参与完成。四,在2017年汤森路透发布的第二届“全球最具创新力政府研究机构25强”中,中国科学院是我国唯一上榜的科教机构,居第11位。五,根据国际公认的衡量基础研究影响力的“自然指数”排行榜,中国科学院连续5年位列全球榜首。六,多位优秀科学家代表我国首次获得国际重要科技奖项,显示了我国科技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高鸿钧介绍说,为了能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的突破,中国科学院加强了B类先导专项、卓越创新中心、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等六大“抓手”的具体部署和落实。 B类先导专项侧重于瞄准新科技革命可能发生的方向和发展迅速的新型、交叉、前沿方向,取得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2012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先后部署了三批B类先导专项,目前在研18项。2017年,量子通信、脑科学与智能技术、青藏高原、超导电子学和大气灰霾追因等首批5个专项已通过结题验收。除了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提升了国际影响力之外,B类先导专项更是充分发挥了先行先试的“先导”作用。 卓越创新中心是“率先行动”计划的“尖刀连”和“活力之源”。2014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启动建设了量子信息、青藏高原、粒子物理、脑与智能、凝聚态物理、分子科学等19个卓越中心,已有14个卓越中心顺利通过筹建期验收,其中量子信息卓越中心在2016年验收后转为创新研究院。按照“自然指数”排位,目前卓越中心均处于国际同类机构前列,引领学科前沿,真正担当了创新“尖刀连”的作用。 前沿科学计划是中国科学院为进一步持续稳定支持拔尖人才,从2016年开始部署的重要举措。中国科学院希望通过前沿科学计划的实施,为老、中、青三代拔尖科学家提供相对稳定的支持,使他们“坐得住冷板凳,敢啃硬骨头”,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产出更多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原创成果。前沿科学计划的实施得到全院科学家的热烈响应,目前已经支持了近600位拔尖科学家的创新研究工作。结合前沿科学计划的过程管理,前沿局组织科学家形成了一个跨所跨领域交叉碰撞的平台。该计划的实施在科技界引起了很好的响应,并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此外,高鸿钧还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在组织承担国家科技任务、统筹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加强科教融合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会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丁洪、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分别介绍了“首次发现超导拓扑表面态”和“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的重要成果和研究工作。 新闻发布会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