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罕见病日:更多新技术为罕见病带来新希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malili
  • 发布时间:2020-03-01
  • 这个春天,我们打响了新冠疫情阻击战,随着我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逐渐加深,新技术的不断探索,目前已对该病进行了有效防控。

    除了疫情以外,今天,也就是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的罕见病及罕见病群体面临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

    罕见病是指流行率很低、很少见的疾病,一般为慢性、严重性疾病,常危及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国际确认的罕见病有五六千种,约占人类疾病的10%。在种类繁多的罕见病当中,约有80%是由于基因缺陷所导致的。据医学文献显示,每个人的基因当中平均约有7组到10组基因存在缺陷,一旦父母双方存在相同的缺陷基因,孩子就有可能患上罕见病。

    新技术带来新希望

    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热门的生物学新技术,来自Salk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方法,首次将来自X-连锁SCID患者的细胞转化为干细胞样状态,修复基因突变,并在实验室中促使修复的细胞成功产生NK细胞。

    这一新技术的成功指出了一种可能性,即将这些调整过的细胞植入到患者体内产生免疫系统。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Cell Stem Cell杂志上。

    对于患有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的婴幼儿来说,一个简单的感冒或耳部感染都可能是致命的。他们出生时就具有一个不完整的免疫系统,也被称为“泡泡男孩”或“泡泡宝宝”,即使很最温和的细菌他们也不能抵御。他们通常生活在无菌的、孤立的环境以避免感染,即便这样,大多数患者都不会活过一年或两年。这是因为在SCID患者骨髓中的干细胞携带一个基因突变,可阻止他们发育出关键的免疫细胞——称为T细胞或自然杀伤(NK)细胞。
    治疗SCID,以前的尝试包括骨髓移植或基因治疗,或者两者结合。在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一项有前途的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劫持”病毒机械进入患者的骨髓,并提供新细胞生长所需的基因。虽然这种基因治疗最初治愈了疾病,但是基因的人工添加最终在一些患者中导致了白血病。此后,也有研究人员开发出其他基因治疗方法,但这些方法通常适合于较温和形式的疾病,而且需要骨髓移植,这对危重新生儿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新的基因编辑技术,纠正对这些iPSCs中的SCID相关遗传缺陷。为了去除突变,研究者使用一种称为TALEN的技术(类似于知名的CRISPR方法)。这组酶作为基因的分子剪刀,可让研究人员剪掉一个基因,并用其他碱基对替换构成DNA的碱基对。

    本文第一作者、索尔克研究所博士后Tushar Menon说:“不同于传统的基因治疗方法,我们不是把一个全新的基因注入患者,这会导致不必要的副作用。我们利用基于TALEN的基因组编辑,改变一个基因中的仅仅一个核苷酸,来纠正缺陷。这一技术真的是非常精确。”

    研究人员成功了。这些修复的培养皿细胞(cells-in-a-dish)确实发展出了成熟的NK细胞。接下来,该研究小组再生了其他重要的免疫成分——T细胞。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促使iPSCs转换为T细胞的前体,但是一直未能诱导它们成熟。

    Verma说:“最终,我们希望这些努力将带来该领域的‘圣杯’:制备来自iPSCs的干细胞,能够产生所有类型的血细胞和免疫细胞。”能够生成修复的血液干细胞本身,可能会产生一种一次性的疗法,最终将在患者整个生命过程中补充功能性细胞。

    另外一项研究中,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将来源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成熟血细胞,重新编程回到iPSCs,以研究这种罕见血液癌症的遗传起源。

    在MDS中,骨髓干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可致使造血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出现不可逆的下降,进而损害血液生产。MDS患者会出现严重的贫血,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引起被称为AML(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白血病。但是,哪种基因突变是引起本病的关键因素?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把取自血液肿瘤MDS患者的细胞转化成干细胞,以研究通常与该疾病相关的人类7号染色体缺失。

    本文首席研究员、西奈山伊坎医学院肿瘤科学系的Eirini Papapetrou 博士说:“用这种方法,我们能够确定,7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区域是至关重要的,能够识别驻留在这里的、可引发这种疾病的候选基因。”

    用现有工具研究染色体缺失是很难的,因为它们含有大量的基因,使得我们很难找出导致癌症的关键因素。7号染色体缺失是MDS的细胞异常特征,几十年来都被公认为预后不良的标志。然而,这种缺失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仍不清楚。

    了解特定染色体缺失在癌症中的角色,需要确定是否一个缺失会产生已观察到的后果,也需要确定哪个特定遗传因素是缺失的。研究人员利用细胞重编程和基因组工程,来剖析7号染色体的缺失。在这项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研究人类细胞中基因改变的后果。

    Papapetrou博士说:“人类干细胞的基因工程,尚未用于疾病相关的基因缺失。这项工作阐明了血液癌症如何发展,也提供了一种新工具,用以研究与各种人类癌症、神经和发育疾病有关的染色体缺失。”

    重新编程MDS细胞,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工具,来剖析这一疾病的体系结构和演化,将MDS细胞的遗传组成与这些细胞的性状联系起来。进一步在分子水平上剖析MDS干细胞,可以为MDS和其他血液癌症的起源发展,提供深刻见解。此外,这项工作也为检测和发现这些疾病的新疗法,提供一个平台。

相关报告
  • 《罕见病日声明》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2-04
    • 2018年2月27日日内瓦声明 世卫组织总干事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博士的发言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愿景是一个不让任何人掉队的世界,包括患有罕见疾病的人们。仅仅因为一种疾病影响了一小部分人,它并不比影响数百万人的疾病更无关紧要或不那么重要。 罕见病与较常见的疾病,尤其是诊断方面,面临着根本不同的挑战。患者人数少,涉及广泛分散患者的后勤保障,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和替代终点,以及缺乏临床专门知识和专家中心,这些都构成重大障碍。 这些疾病的医学专业知识是一种稀缺资源。分散的疾病知识使投资于研究与投资于专用基础设施和国际网络(如生物样本库、注册中心和专门知识网络)密切相关变得至关重要。在需要时,这些网络还可以提供机会,培训有关罕见疾病的卫生专业人员。 世卫组织的首要优先事项是支持正在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国家,目的是确保所有人都能在何时何地获得他们需要的卫生服务,而不面临财政困难。这包括为患有罕见疾病的人提供诊断和治疗。通过公平定价论坛,世卫组织正在寻求促进监管机构、保险公司、制药公司和患者团体之间的对话,以确保可持续获得药物,包括孤儿药物。我们欢迎与罕见病界进一步讨论如何加强合作,确保罕见病患者获得他们需要的卫生服务。 感谢你们致力于提高对罕见疾病的认识,并为一个不让任何人掉队的世界作出贡献。
  • 《基因治疗又遇挫折 它还能“胜任”罕见病克星吗》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8-04
    • 基因疗法可以通过对引起疾病的突变基因进行“纠正”,从而为遭受先天性遗传病困扰的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但近日,在美国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开展的一项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中,2名参与试验的儿童不幸死亡。   历经数十年的迂回与曲折,基因疗法为人类重大疾病特别是众多遗传缺陷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然而基因疗法最近又遭遇挫折。   近日,美国一家生物技术公司(Audentes Therapeutics)发布信函称,参与公司“AT132”基因治疗的17名神经肌肉性罕见病儿童中,2名儿童在接受高剂量基因治疗后死亡。   这种基因疗法的关键研究始于2017年,旨在治疗的是一种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的致命性疾病——X染色体连锁肌小管性肌病。该疗法原本打算在今年提交申请,期望年底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但是计划现在被搁置。   20年前也曾有儿童在接受基因治疗时死亡,当时的基因疗法与这次的基因疗法有哪些不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因疗法有了哪些改善,还面临哪些问题?就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缺啥补啥”,“纠正”突变的基因   在人体中,有个名叫“MTM1”的基因,它通过表达一个叫“肌管素”的蛋白,用于肌肉细胞的发育和维持。X染色体连锁肌小管性肌病正是由于“MTM1”基因突变导致的。   X染色体连锁肌小管性肌病主要影响骨骼肌,症状表现为肌无力和肌张力减退。肌肉病变会损害患者的坐、站和走等运动能力,甚至造成进食和呼吸困难,也可能导致眼肌麻痹、面部肌无力和肌反射消失。   目前,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物理治疗以及使用呼吸机等支持设备。有研究表明,化学药物“吡啶斯的明”可能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但还没开展正式的临床试验。总体而言,该疾病当前并无有效的治疗手段。   为此,科研人员开始探索采用基因疗法,“纠正”突变的基因。“基于‘缺啥补啥’的治疗逻辑,该基因疗法利用腺相关病毒(AAV)作为载体,将正常的‘MTM1’基因导入肌肉细胞用以产生正常功能的肌管素,从而修复受损肌肉细胞的功能。”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创新中心仇子龙研究员介绍说,这属于“治本”的治疗方法,理想状况下甚至可以实现“一次治疗,终生获益”。   这一“纠正”过程如何实现?“整个过程和‘打点滴’很像。”仇子龙指出,研究人员将装载着正常“MTM1”基因的腺相关病毒注射进患者的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将腺相关病毒载体送达肌肉细胞,并在其中产生具有正常功能的“肌管素蛋白”。   在这些儿童参与临床试验之前,该基因疗法进行过临床前研究,包括在体外培养的细胞和小鼠疾病模型中验证该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种疗法总体上是安全的。   但为了提高治疗效果,研发人员测试了更高的基因疗法剂量。“高剂量对于神经肌肉疾病特别重要,因为需要更多基因拷贝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向组织。”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程诚博士说,此次基因研究所用的剂量是基因治疗中的最高剂量:每千克体重300万亿个基因组拷贝。   “升级”后的传输载体更安全   近年来,基因疗法发展迅速。曾经同样按下“刹车键”的事件发生在1999年,美国一位名叫杰西·基辛格的18岁患者,在腺病毒为载体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中不幸去世。   当时,研究人员将腺病毒作为载体,将基因插入病人的细胞来替换那些丢失或功能失调而导致疾病的部分。几天后,杰西因为严重免疫反应导致多器官衰竭死亡,这给最初对基因疗法持乐观态度的人浇了一盆冷水。   杰西·基辛格因基因治疗死亡的悲剧发生后,研究人员便缩小了实验室的规模,将精力放在了寻找更加安全的病毒载体上,最终他们发现并推广使用了腺相关病毒。   腺相关病毒是目前发现的一类结构最简单的单链DNA缺陷型病毒。腺相关病毒基因疗法,以腺相关病毒作为载体,将治疗性基因输送到特定的组织和器官中,这些治疗性基因在这些非分裂细胞中以游离体形式稳定存在并表达,从而有效治疗单基因遗传病。   目前,腺相关病毒是较为主流的基因治疗载体平台,也有用腺病毒和慢病毒的基因疗法。仇子龙指出,相比于腺病毒,腺相关病毒载体具有安全性高、免疫原性低、疗效更长和便于改造等优势,新发现的AAV8、AAV9等腺相关病毒将基因转入细胞中的能力比腺病毒强10—100倍。而慢病毒则具有随机整合基因组的特性,存在破坏正常基因功能的潜在风险。   除了此次报道的单基因突变引发的罕见病,当前国内外基因疗法也有用于治疗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癌症等其他复杂疾病。当前,约有42家公司、近100个药物研发项目使用腺相关病毒载体进行基因治疗。此次死亡事故中,研究人员用于基因治疗的载体便是AAV8。   过高剂量易产生毒副作用   对于基因疗法存在的不安全性,程诚认为,以此次“AT132”基因疗法的案例来说,儿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接受了过高剂量的腺相关病毒静脉注射,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对于腺相关病毒的抗体。病毒和抗体的结合可以进一步激活补体通路或先天免疫反应,从而引发强烈的毒副作用。   “另一种不安全性表现为正常基因的错位表达。”程诚以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疗法“Zolgensma”为例说,静脉注射会导致“Zolgensma”携带的正常基因在肝脏中过度积累,但这个基因在肝脏中并不发挥功能,由此引发了治疗后比较普遍的肝毒性,表现为转氨酶的升高。   早在数年前,基因治疗领域先驱、腺相关病毒研发者之一的美国科学家詹姆斯·威尔逊,曾对基因治疗中使用的高剂量载体表示过担忧。2018年2月,威尔逊团队发表论文称,高剂量腺相关病毒注射后,引发恒河猴和仔猪的严重毒性反应,其中一只恒河猴由于肝脏衰竭不得不接受安乐死。为此,威尔逊呼吁研究人员进行基因治疗时应仔细监测类似的毒性作用。   威尔逊的合作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医学院高光坪教授也曾表示过类似的看法,他在2019年接受采访时曾表达过担心:这个领域发展太快会让人们变得不那么谨慎,可能会让杰西·基辛格这种事情再次发生。   “科技进步都会经历挫折。”仇子龙表示,虽然这次高剂量基因治疗造成了患者的死亡,但也不能否认基因治疗的有效性。面对单基因罕见病缺少有效治疗手段的现实,基因治疗确实为许多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希望。当前,基因治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这需要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其更加安全有效,而不应该因噎废食。   在推动基因治疗领域发展方面,仇子龙建议,需要不断改造从而获得新的、具有特殊组织亲和性的腺相关病毒类型,降低注射后人体的免疫反应,实现对正常基因的更精准递送,进一步降低毒副作用;同时,研发更优的基因调控元件,使递送到患者体内的正常基因可以“适时适地适量”地产生有功能的蛋白。   程诚也建议,可以进一步优化腺相关病毒的生产和纯化工艺,降低病毒中的杂质,提高纯度;选择更优的载体递送模式,例如针对神经系统的疾病,可以采用鞘内注射或脑室注射的载体递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