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1日, 哥本哈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Cell发表题为Three-dimensional genome architecture persists in a 52,000-year-old woolly mammoth skin sample的文章。
对古 DNA 的分析通常包括对存活的短寡核苷酸进行测序,并与相关现代物种的基因组组装进行比对。该研究报告了一只雌性长毛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的皮肤,它死于 5.2 万年前,保留了其古老的基因组结构。
研究人员使用 PaleoHi-C 绘制染色质接触图并组装其基因组,得到了 28 个染色体长度的支架。染色体区域、区段、环路、巴尔体和非活性 X 染色体(Xi)超域依然存在。与其他大象组织相比,猛犸象皮肤中活跃和不活跃的基因组区块与亚洲象皮肤更为相似。该研究的分析发现了新的生物学特性。分区的差异揭示了长毛象与大象中转录可能发生改变的基因。长毛象奚具有四分结构,而不像人类和小鼠那样具有两分结构。研究人员假设,在这头猛犸象死后不久,样本在西伯利亚的严寒中自发冻干,导致玻璃化转变,从而保存了纳米级的古染色体亚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