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距今 5.2 万年的长毛猛犸象皮肤样本中仍存在三维基因组结构》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7-12
  • 2024年7月11日, 哥本哈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Cell发表题为Three-dimensional genome architecture persists in a 52,000-year-old woolly mammoth skin sample的文章。

    对古 DNA 的分析通常包括对存活的短寡核苷酸进行测序,并与相关现代物种的基因组组装进行比对。该研究报告了一只雌性长毛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的皮肤,它死于 5.2 万年前,保留了其古老的基因组结构。

    研究人员使用 PaleoHi-C 绘制染色质接触图并组装其基因组,得到了 28 个染色体长度的支架。染色体区域、区段、环路、巴尔体和非活性 X 染色体(Xi)超域依然存在。与其他大象组织相比,猛犸象皮肤中活跃和不活跃的基因组区块与亚洲象皮肤更为相似。该研究的分析发现了新的生物学特性。分区的差异揭示了长毛象与大象中转录可能发生改变的基因。长毛象奚具有四分结构,而不像人类和小鼠那样具有两分结构。研究人员假设,在这头猛犸象死后不久,样本在西伯利亚的严寒中自发冻干,导致玻璃化转变,从而保存了纳米级的古染色体亚化石。

  • 原文来源: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4)00642-1
相关报告
  • 《Cell | 长毛猛犸灭绝前基因组侵蚀的时间动态》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28
    • 2024年6月27日,斯德哥尔摩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Cell发表题为Temporal dynamics of woolly mammoth genome erosion prior to extinction的文章。 一些物种最近从濒临灭绝的状态中恢复过来。虽然这些物种避免了直接的灭绝威胁,但由于种群数量减少可能造成的遗传后果,它们的长期生存能力仍然岌岌可危,而人们对几代人以上的时间尺度还知之甚少。 长毛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大约在一万年前开始在弗兰格尔岛上与世隔绝,并持续生存了200多代,大约在4000年前灭绝。为了研究导致猛犸象灭绝的进化过程,研究人员分析了 21 个西伯利亚长毛猛犸象基因组。该研究结果表明,长毛象种群从严重的瓶颈期迅速恢复,并在随后的六千年中保持了人口稳定。研究人员发现,轻度有害突变逐渐积累,而高度有害突变则被清除,这表明近亲繁殖抑制持续了数百代。人口和基因恢复之间的时间差对近期瓶颈种群的保护管理具有广泛的影响。
  • 《Cell丨TULIPs 装饰了 PFA 上皮瘤的三维基因组》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7-10
    • 2024年7月9日,卡尔加里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 Cell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TULIPs decorate the three-dimensional genome of PFA ependymoma的文章。 后窝 A 组(PFA)外胚瘤是一种致命的脑癌,多见于婴幼儿。PFA线性基因组中缺乏驱动事件,这促使我们寻找其三维基因组的特征。 该研究重建了来自不同儿童肿瘤类型的三维基因组,发现了PFA的全局拓扑结构,它与多种人体组织中的干细胞和祖细胞高度相似。PFA中独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PFA中的B型超远距离相互作用(TULIPs),这些区域沿着线性基因组相隔很远,但在三维核空间中却以惊人的强度相互影响。TULIPs 出现在所有 PFA 样本中,并在可预测的基因组坐标上重复出现,其形成是由 EZHIP 的表达诱导的。TULIPs 在 PFA 样本中的普遍性表明,其分子原理是一致的,可以在治疗上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