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煤炭利用出“新”出“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8-01
  • 产煤大省山西近日发布《关于促进煤化工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意见》,探索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路径。该省着重强调加快建设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将分区域推进产业布局。例如,在太原打造以高性能碳纤维、超级电容炭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在长治打造以煤基精细化学品、尼龙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在阳泉打造以聚酯和可降解塑料为主导的产业集群等。

    走系统化、集约化道路是业内公认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趋势。相比以项目为主的“单打独斗”模式,基地成规模、好管理,域内项目还可共享物流、环保等配套设施,减少单体能耗、物耗及成本。在同一基地,多种能源资源耦合利用更具优势,诸如“煤炭+新能源”等组合方式,有助于带动煤炭利用更加清洁高效。据了解,这一思路正在多地铺开。

    基地化发展成趋势

    “荆州本地不产煤,但北煤南运大通道浩吉铁路的日渐成熟,让我们从煤炭紧缺地区转为富集地区。为此,荆州专门建设了大型铁水联运煤炭储配基地,规划每年落地煤炭8000万吨以上。”荆州市招商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缺煤解决了,随之而来的又是新问题——消纳不了的余量煤炭怎么办?

    该人士介绍,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在荆州应运而生,拟发展煤电一体化、煤制甲醇及下游、煤制合成氨及下游等八大产业。“基地目前初具规模。比如,总投资500亿元的华鲁恒升荆州基地一期项目正在加紧建设,预计明年6月前就能投产。”

    为何选择基地化发展?该人士称,除了煤炭,荆州周边石油、磷矿石、卤水等资源丰富,系统发展有助于促进煤炭加工利用与石油化工、盐化工、磷化工等产业融合,实现原料产品互供,提升产业竞争力。“我们还在积极探索园区低碳化发展,依托大基地,若干节能降碳措施将更好落地。”

    该思路得到西北大学兼职教授杨东元的赞同。“组团不仅能够共享资源、降低成本,还有利于实现煤与多种能源资源的协同、梯级利用,促进原料低碳化利用、废弃物源头减量,与‘双碳’工作要求相吻合。”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meitan/2022/08/01/detail_20220801125799.html
相关报告
  •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根本出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25
    • 煤炭的未来必须走出一条清洁高效利用的新路。实现低碳化利用需要变革性技术创新。要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推进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化开采,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在控制煤炭退出节奏的同时,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有助于保持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段时间,在石油、天然气供应危机倒逼下,不少西方国家重新向煤炭“求援”。德国宣布,让燃煤电厂处于待命状态。意大利宣称,可以重新开放7家燃煤电厂。法国和西班牙也因能源涨价出台了类似政策。实际上,2021年整个欧洲的煤电发电量都处于增长之中,逆转了长期下降趋势。作为曾经去煤化的“急先锋”,欧洲主要国家重启煤电,意义深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在3月22日召开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作专题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再次强调,要坚持从国情实际出发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切实发挥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确保国家能源电力安全保供。要加强统筹谋划,聚焦重点领域,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合力。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要有力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样必须高质量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 我国能源禀赋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已探明煤炭储量占我国化石能源的90%以上,占世界煤炭储量的33.8%。同时,我国煤炭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仍处主导地位。考虑到煤炭生产消费数量大、比重高,大规模替代并不容易。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如何利用好煤炭这一稳定、经济且自主保障程度较高的能源,对我国能源转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站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用好煤炭至少能发挥三大效用:其一,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保持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增长。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增长。从目前的技术路线、资源禀赋、成本收益等方面综合来看,清洁能源尚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较高的电力消费增长。大幅压减煤炭消费虽能快速减碳,但对能源供需关系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在控制煤炭退出节奏的同时,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有助于保持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二,为能源安全兜底。我国能源安全突出表现为油气安全,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70%、40%以上。受国际局势影响,2021年国际能源供应反复收紧、能源价格大幅波动,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刻不容缓。煤炭既是燃料也是工业原料,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仍是我国自主可控、具备储量优势的一次能源,也是我国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国际能源市场话语权的根基,作为兜底保障能源的作用不可替代。 其三,保障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煤炭和新能源既是替代关系,也是辅助关系,关键看如何推动二者优化组合。新能源发电需要“看天吃饭”,大规模并网存在一定难度。未来,风电、光伏大规模入网消纳和电网稳定运行都离不开煤电的调峰匹配。 煤炭的主体地位短期内无法动摇,但并不能高枕无忧,煤炭的未来必须走出一条清洁高效利用的新路。煤炭本质上是高碳能源,实现低碳化利用需要变革性技术创新。要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推进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化开采,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 从利用环节来看,减少排放的一种方式是提高电厂效率,即用较少的燃料产生同样多的电力。应推动煤电机组节能提效升级和清洁化利用、开展煤电机组供热改造,以及加快实施煤电机组灵活性制造和改造。未来,CCUS(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的突破,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煤电的排放问题,帮助煤电摆脱碳排放目标的约束。 同时,对于冶金焦化、水泥建材和散煤燃烧等高耗煤领域,也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 推动煤炭向原料利用转变也是一大思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近10多年来,随着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技术快速发展,煤炭作为工业原料属性越来越突出。将煤炭转化为工业原料,一般只有20%的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因此,要在水资源有保障、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地区,开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低阶煤分质利用、煤制化学品等通用技术装备升级示范,支持在主要产煤地区建设大型煤化工产业园区,加强先进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充分发挥煤炭的原料功能,进一步拓宽煤炭利用方向、途径和范围。
  • 《智能化挖出煤炭产业“新”潜力》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14
    • “井下温度怎么样?” “25℃,挺凉快的!”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在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煤集团”)陕西大海则煤矿采访时看到,借助5G技术,井上、井下实现实时视频通话,通话过程声音流畅、画面清晰。 近年来,中煤集团瞄准智能化下功夫,苦练创新硬本领,形成智能矿山、智慧煤化工等一系列煤炭产业智能化升级成果,挖掘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潜力,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智慧煤矿“见智不见人” 在大海则煤矿生产控制指挥中心内,采煤机司机贺日滔坐在8个显示屏面前,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井下的一举一动。显示屏上没有人的身影,只有全自动运行的智能采煤机沿着煤壁缓缓前行。布置在井下的数百个传感器正对机器运行情况、井下环境等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出现异常,将会立即报警。 曾在井下工作10年的贺日滔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如今工作环境的改变。 他告诉记者,过去在井下,一天工作下来免不了灰头土脸,“但现在,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大厅里,虽然工作要求同样严格,但并不繁重。煤矿山的智能化水平已经非常高,不需要我们过多干预。” 大海则煤矿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形成全矿井一套体系、一张网络、一个中心,打造出“工作面自动掘进+地面远程可视干预”的智能掘进模式,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管控。 目前,大海则煤矿采用基于5G技术的常态化智能少人开采模式,单班智能化率最高96%,综采工作面生产单班由13人减少为5人,减人增安成果显著。 生产安全性大幅提升的同时,生产效率也不断提高。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以人工作业为主时,不仅井上井下联络不便,井下人员之间同样沟通困难,导致指挥中心难以掌握全局信息。如今,借助各类智能化手段集中汇总井下信息,指挥中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生产进行实时调整,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未经智能化改造的工作面,年产能仅为700万吨左右。但智能化改造后的工作面,年产能有望达到1200万吨。”该负责人说。 “数据大脑”指挥生产提质增效 来到中煤集团陕西公司的生产运行优化指挥中心大厅,仿佛走进一个全景3D影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约4米、宽约22米的智慧大屏。 屏幕上,与煤化工生产有关的运销数据、煤质管理、能耗指标、设备工况等信息一应俱全。中煤集团陕西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俊杰向记者介绍,公司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为总抓手,全面推动以设备互联互通、业务全面在线、数据全景感知为主要特征的智能煤化工工厂建设,搭建起煤化工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控系统,涵盖生产调度、优化指挥、应急管理、会商研判等多项功能。 他指着大屏幕上的一组数据向记者举例:“比如用煤,我们需要的燃料煤炭最佳热值是多少?含硫量多少最经济?哪个产品目前需求量更大,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调整生产计划?这些问题,数据都可以给出答案。” 李俊杰介绍,以前此类问题只能由管理人员凭经验作出判断,现在则可以让数据“说话”。“如果只靠经验,哪怕是一个小的决策失误,以我们如此大的体量,带来的损失都可能是惊人的。但数据可以做到精确无误,大大增加了我们生产决策的科学性。”李俊杰说。 无处不在的屏幕是该指挥中心的一大特点。员工休息的茶水间里、往返厂区的通勤车上,都少不了它们的身影,每一块屏幕连接的都是同一个“数据大脑”。 “利用手持智能终端,我们在班车上就可以监看运行情况、确认数据,完成交接班,真正省时省心。”中煤集团陕西公司甲醇中心党总支书记刘长伟告诉记者,在公司煤化工一期项目厂区,智能化控制已融入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目前,厂区已集成自动化控制系统,自控投用率、数采率均达到95%以上;搭建了智能巡检系统,可实现24小时在线检测和全面感知预警。在全面数智赋能下,企业生产真正实现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