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挖出煤炭产业“新”潜力》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14
  • “井下温度怎么样?”

    “25℃,挺凉快的!”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在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煤集团”)陕西大海则煤矿采访时看到,借助5G技术,井上、井下实现实时视频通话,通话过程声音流畅、画面清晰。

    近年来,中煤集团瞄准智能化下功夫,苦练创新硬本领,形成智能矿山、智慧煤化工等一系列煤炭产业智能化升级成果,挖掘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潜力,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智慧煤矿“见智不见人”

    在大海则煤矿生产控制指挥中心内,采煤机司机贺日滔坐在8个显示屏面前,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井下的一举一动。显示屏上没有人的身影,只有全自动运行的智能采煤机沿着煤壁缓缓前行。布置在井下的数百个传感器正对机器运行情况、井下环境等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出现异常,将会立即报警。

    曾在井下工作10年的贺日滔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如今工作环境的改变。

    他告诉记者,过去在井下,一天工作下来免不了灰头土脸,“但现在,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大厅里,虽然工作要求同样严格,但并不繁重。煤矿山的智能化水平已经非常高,不需要我们过多干预。”

    大海则煤矿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形成全矿井一套体系、一张网络、一个中心,打造出“工作面自动掘进+地面远程可视干预”的智能掘进模式,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管控。

    目前,大海则煤矿采用基于5G技术的常态化智能少人开采模式,单班智能化率最高96%,综采工作面生产单班由13人减少为5人,减人增安成果显著。

    生产安全性大幅提升的同时,生产效率也不断提高。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以人工作业为主时,不仅井上井下联络不便,井下人员之间同样沟通困难,导致指挥中心难以掌握全局信息。如今,借助各类智能化手段集中汇总井下信息,指挥中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生产进行实时调整,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未经智能化改造的工作面,年产能仅为700万吨左右。但智能化改造后的工作面,年产能有望达到1200万吨。”该负责人说。

    “数据大脑”指挥生产提质增效

    来到中煤集团陕西公司的生产运行优化指挥中心大厅,仿佛走进一个全景3D影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约4米、宽约22米的智慧大屏。

    屏幕上,与煤化工生产有关的运销数据、煤质管理、能耗指标、设备工况等信息一应俱全。中煤集团陕西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俊杰向记者介绍,公司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为总抓手,全面推动以设备互联互通、业务全面在线、数据全景感知为主要特征的智能煤化工工厂建设,搭建起煤化工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控系统,涵盖生产调度、优化指挥、应急管理、会商研判等多项功能。

    他指着大屏幕上的一组数据向记者举例:“比如用煤,我们需要的燃料煤炭最佳热值是多少?含硫量多少最经济?哪个产品目前需求量更大,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调整生产计划?这些问题,数据都可以给出答案。”

    李俊杰介绍,以前此类问题只能由管理人员凭经验作出判断,现在则可以让数据“说话”。“如果只靠经验,哪怕是一个小的决策失误,以我们如此大的体量,带来的损失都可能是惊人的。但数据可以做到精确无误,大大增加了我们生产决策的科学性。”李俊杰说。

    无处不在的屏幕是该指挥中心的一大特点。员工休息的茶水间里、往返厂区的通勤车上,都少不了它们的身影,每一块屏幕连接的都是同一个“数据大脑”。

    “利用手持智能终端,我们在班车上就可以监看运行情况、确认数据,完成交接班,真正省时省心。”中煤集团陕西公司甲醇中心党总支书记刘长伟告诉记者,在公司煤化工一期项目厂区,智能化控制已融入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目前,厂区已集成自动化控制系统,自控投用率、数采率均达到95%以上;搭建了智能巡检系统,可实现24小时在线检测和全面感知预警。在全面数智赋能下,企业生产真正实现提质增效。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meitan/2024/06/14/detail_20240614164540.html
相关报告
  • 《进一步挖掘进口煤炭的保供潜力》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12
    • 在备受关注的2021年煤炭保供稳价过程中,煤炭进口较快增长,为煤炭保供稳价贡献了力量,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11月,煤及褐煤进口额比2020年同期增长54.5%。与此同时,在煤炭进口方面亦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记者,进口煤在国内煤炭总消费量中占比较小,进口煤炭的运输成本较高制约了进口。中国煤炭市场网工作人员介绍说,进口煤价格低,但运输时间长且到货慢,所以煤炭进口一般都遵循就近原则,例如蒙古国煤炭主要供应中国北方。 可见,采取举措缓解这些瓶颈问题,将有助于让进口煤炭在保供稳价中发挥更大作用。 具体来说,一是针对煤炭运输、装卸繁琐费时等痛点,有针对性地改进设备、优化流程。例如,满洲里站东吊货场内安装了带有“吊钩防转装置”的龙门吊,进口煤炭一辆车的换装时间仅用时30分钟,相比之前效率提升了1倍。此类改进和创新不一定要全部翻新所有工序,哪怕是局部的微创新也很有意义。这样的改进和创新越来越多以后,煤炭进口运输费时费力的瓶颈就能逐渐有所改观。 二是参照有关部门对发电供热企业国内采购煤炭的保供稳价举措,对企业进口煤炭的行为进行分析,将市场行为和保供稳价行为区分开来。在2021年12月3日的全国煤炭交易会上,有关方面公布了2022年煤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2022年的煤炭长协签订范围进一步扩大,核定能力在30万吨及以上的煤炭生产企业原则上均被纳入签订范围;需求一侧,要求发电供热企业除进口煤以外的用煤100%签订长协。不仅如此,国家有关部门一直以来还对煤炭中长期合同履约情况进行监管,力求为煤炭保供稳价提供更全面的保障。这给了进口煤炭领域一些启示。对进口煤炭,若是市场行为当然随行就市,但对保供稳价行为可以给予一定补贴,还可以给予适当的价格保障和销路保障,在通关、运输等环节给予较好的政策扶持。这样一来,当国内急需煤炭时,煤炭进口的相关扶持政策就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从而让煤炭进口更加便利。 三是煤炭从进口、分发到消费端,实际上是由多式联运共同完成的,中间涉及到分发、接驳等环节,有必要进一步做好这方面的规划和协调。具体地说,虽然煤炭海运和铁路运输目前已经比较常见,但到消费端的最后一段路途仍然需要货车来接驳和转运,接驳转运站点的布局和转运效率对运输效能的发挥有较大影响,这方面需要进一步做好规划和落实。再加上我国北方的内蒙古等地区不仅是煤炭主产区还是进口煤炭重要集散地,内蒙古国产煤炭向国内各地运输的担子就不轻,当地还负有进口煤炭向国内分发的重担,这对当地煤炭运输、分发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提升煤炭进口分发效率,可以加强多式联运信息化建设,多借助数理模型对煤炭运输、分发的情况进行预判和提前准备。
  • 《塔里木油田挖出油气上产新潜力》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0-02-05
    • 1月30日一大早,陈江云便对日产油122吨的富源210-H7井开始精心呵护。继塔里木油田日产油气量跃上年3000万吨水平线后,春节期间塔里木油田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油气上产毫不松懈,动用130多部钻机,新井老井齐争辉,原油、天然气日均产量保持在1.7万吨和8600万立方米运行。“今年春节,是我们乘势而上的大好时机。”哈得油气开发部跃满采油作业区采油工程师陈江云说,富源210-H7井是刚投运的一口新井,也是跃满第5口百吨以上产量的重点井,这个春节他们实行分队包井制度,全天跟踪数据,稍有“头疼脑热”,包井人立即“寻医问药”,全面确保了开局产量的主动。今年,塔里木油田把高质量上产3000万吨作为第一任务,加快新区上产,稳住老区产量,强化系统联动,各项工作高效接续,呈现出老井焕发“第二春”、新井“龙头”不松劲的新局面。按照“四清楚、一具体”要求,塔里木油田开展老油气田综合治理,两年已恢复原油生产能力43.2万吨、天然气23.4亿立方米,相当于新建一个230万吨级油气田。今年春节以来,塔里木持续优化注采结构,加大失利井、躺井、低产低效井、异常井治理力度,克深2区块水淹井重新焕发新活力,塔中83-3C等井起死回生,稳产能力持续增强。早在2019年10月底,塔里木油田超前1年完成今年的产能建设方案设计。春节期间,塔里木以高昂的斗志跟进新井“抢产量”,把计划落实到天、产量安排到井、责任落实到人,严格按照超前计划、提前介入、抢先一步、赶工投运的原则,实现克深241-2井、博孜102-2井等一批新井投产无缝衔接,实现产建效益齐头并进。作为塔里木原油上产主力区,哈得油气开发部今年挑战目标192万吨。近年,随着塔河南岸跃满、富源等碳酸盐岩区块开发进程的加快,春节期间,像陈江云一样的石油人扎根岗位,做好老油气田稳油控水、提高采收率和新区高速高效建产、高效益开发的文章,重点抓好塔河南岸碳酸盐岩新区上产主力作用,截至1月30日,哈得油气开发部井口产量4990吨。春节期间,塔里木油田80%以上人员分赴沙漠、戈壁油气生产集输第一线“坐诊”,日均开井1200口,促进油气日均产量分别比去年增长6.2%和5.2%,以非常之功夺取油气上产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