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天文台发现拥有共双星物质盘和类木巨行星的特殊致密双星系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feifei
  • 发布时间:2018-12-19
  • 近日,国际天文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韩忠涛等人在致密星双星领域取得的一项研究成果。该项工作对一颗掩食的分离白矮星双星猎犬座DE进行长期监测和分析,给出了其周围存在一个共双星物质盘以及一颗绕其转动的类木巨行星的证据。这一发现表明共双星盘和巨行星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揭示了它们可能皆来源于未完全抛射的公共包层物质。

相关报告
  • 《云南天文台在LAMOST双星研究方面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0-13
    •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研究员钱声帮等人利用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光谱巡天资料,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双星(EA和EW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以《LAMOST食双星的物理特性与演化状态》为题在美国《天体物理杂志增刊》上发表。该工作给出了12000颗左右双星的光谱型及恒星参数,首次揭示了这两类双星的各种统计关系和演化联系,并给出了EW型相接双星的新分类。   EA型双星通常是轨道周期较长的分离双星系统,而EW型相接双星是两颗子星靠得很近并拥有一个对流公共包层的强相互作用双星(如图1所示)。其物理特性和形成演化一直是天体物理中未解决的难题之一。随着多个国际测光巡天项目的开展,已发现的EA和EW型双星有近70000颗,然而已知的光谱数据则非常少。钱声帮等人对LAMOST双星数据(DR4 和DR5)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图2显示了LAMOST双星光谱型与前人得到的光谱型的比较。结果表明它们是很相符的,揭示了LAMOST双星数据的可靠性。   利用LAMOST的光谱巡天数据,钱声帮等人给出了近12000颗EA和EW型双星的光谱型,并获得了7000多颗这两类双星的恒星大气参数。这些参量为双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可作为双星测光解轨分析研究的输入参数。图3显示了EA和EW型双星的表面重力加速度(log g)和金属丰度(Fe/H)分布的比较。从图3可以看出,两类双星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峰值和分布相同,EW型双星通常比EA型双星具有较低的金属丰度。这些揭示了EA型双星是EW型相接双星的前身天体,后者是由前者通过情况A的物质交流演化而来的(物质交流发生在主序阶段)。图4给出了EA和EW型双星的表面重力加速度(log g)和金属丰度(Fe/H)与轨道周期间的统计关系。通过详细的比较分析,钱声帮等人提出当今宇宙中的相接双星可分为3类,它们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和形成机制。相关结果为不同类型双星形成和演化的进一步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价值。
  • 《云南天文台发现引力波能触发脉冲星磁层的能量释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3-30
    • 近期,国际天体物理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李惠泉和王建成的研究成果:脉冲星的磁层在引力波穿过时,可能会释放大量能量。当引力波源非常靠近脉冲星时(例如0.01秒差距),磁层的能量释放率可达到脉冲星的射电光度,并在比较极端的条件下,能达到快速射电暴的光度。这项研究首次探讨引力波对致密天体磁层的影响,为寻找引力波的观测效应提供新途径。   致密天体的磁层是天体周围充盈着等离子体的磁场结构,基本上满足无力条件,即电场和磁场垂直,表现出丰富的物理现象。例如,它能提取致密天体的旋转能量,用于加速高能粒子,产生辐射。研究人员详细分析了磁层被引力波形变时的几何结构变化,发现磁层背景时空扰动时,导致无力条件被打破,迫使磁层调整磁结构,出现平行于磁场方向的电场,带电粒子将被加速。在此过程中,存储于磁层中的能量通过粒子加速和辐射等被释放出来,磁层的能量释放依赖于引力波的强度。   由于磁层结构和能量释放过程的复杂性,研究人员正在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以期获得新发现。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天体结构与演化重点实验室等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