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岸带湿地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对植被物种多样性和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1-03-25
  • 河流岸带湿地栖息地完整性对河流水环境、水生态和水文的安全与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河流岸带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对植被和底栖动物的影响,对滦河干流上中下游河段表层沉积物、植物群落和底栖动物调查分析,采用生物毒性效应系数法和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采用植被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滦河植物和底栖动物群落特征,探究岸带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与植被及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之间关系。结果表明,滦河表层沉积物总体呈清洁水平,但不同河段重金属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下游重金属生态危害系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高于上中游。湿地物种调查共识别维管束植物219种,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105种,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下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底栖动物群落完整性低于上中游。滦河下游岸带湿地沉积物重金属对生物群落具有生物毒性和潜在的生态风险,降低了植被物种多样性和底栖动物群落完整性。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能够综合反映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变化,对河岸带湿地生态健康评价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滨海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格局及驱动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3-13
    • 大型底栖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物类群,开展黄河三角洲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格局及驱动机制研究,对于深入理解该区域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支撑湿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近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李宝泉研究团队系统评估了黄河三角洲潮间带与近岸浅海、不同潮汐区以及调水调沙背景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响应模式。 首次运用谱系和功能β多样性,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湿地潮间带及近岸浅海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在分类、谱系和功能维度上,近海站点的α-多样性较高,潮间带群落的β-多样性较高;物种更替对分类学、谱系和功能性β-多样性的贡献更为显著,突出了这两个区域之间不仅物种组成发生了变化,谱系关系和功能性特征也发生了变化。此外,潮间带的物种更替较高,而近海区(特别是功能性β-多样性)则表现出更高的嵌套性成分贡献。 系统分析黄河口不同潮汐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空间格局及驱动因素,探讨底栖动物对环境异质性的生态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北岸潮汐区和南岸大汶流潮汐区的群落组成和α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北岸潮汐区物种丰富度较高,以软体动物(51%)和环节动物(45%)为主,盐度是主要驱动因素;南岸大汶流潮汐区以节肢动物(74%)为主,沉积物砂含量是主要驱动因素。β多样性分析显示高环境异质性塑造了上述物种分布格局,物种更替是生物多样性空间差异的主导过程。 针对调水调沙工程对河口邻近海域的生态效应,研究团队梳理了2022-2023年调水调沙周期内不同径流条件下黄河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从群落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在春季和夏季枯水期,典型的河口底栖动物群落主要分布于距离黄河口口门30 km范围内。调水调沙后,河口北侧原有群落保持较好稳态,河口南侧受水沙输入影响,群落结构遭到严重破坏;水沙排放影响下的近河口物种丧失和远河口环境过滤,导致了群落结构空间异质性增强;河口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β多样性显著增加,环境梯度上的物种更替率增高且群落结构呈现破碎化特征。 研究结果深化了黄河三角洲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格局及其驱动机制认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cology and Evolution、Aquatic Sciences、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等期刊上。王娇特别研究助理、孙德斌博士生和符清露硕士生为第一作者,陈琳琳副研究员和李宝泉研究员分别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基金和研究所研究组群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1)Jiao?Wang,Shaoyu?Jiang,?Debin?Sun,Jing?Chen,Baoquan?Li,Linlin?Chen*,2024. Turnover structures in?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rather than?nestedness in?the?Yellow River Delta wetland,China. Aquatic Sciences (2024) 86:99. (2)Qinglu Fu,Jiao Wang,Debin Sun,Jianyu Chi,Wenzheng Fan,Yu Li,Yilin Wang,Baoquan Li,Linlin Chen*. 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 driv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crobentho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etland. Aquatic Sciences (2025) 87:47. (3)Debin Sun, Qinglu Fu, Jiao Wang, linlin Chen, Jing Chen, Yilin Wang, Baoquan Li*. How marine megabenthos fauna responds to river discharge and artificial flood in large river estuary[J].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25, 15:e70755. (4)Debin Sun, Jiao Wang, Qinglu Fu, Linlin Chen, Jing Chen,Teng Sun, Baoquan Li*, 2024. Artificial River Flow Regulation Triggered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Marine Macrobenthos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 (2024) 106804.
  • 《湘江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9-06-28
    • 对湘江流域水系沉积物中9种重金属(As、Cd、Cr、Cu、Hg、Ni、Pb、Sb、Zn)含量进行统计分析,以地累积指数(Igeo)为参数分析了1982年以来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变化趋势,采用富集因子法和对数回归模型评价了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潜在水生生物风险,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判别了重金属的可能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湘江流域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近30a以来重金属元素的Igeo大体呈缓慢上升的趋势,长株潭地区和衡阳地区大部分重金属元素的Igeo逐渐降低.湘江流域污染程度最高的重金属元素为Cd,其次为As和Hg,郴州地区呈现出以Cd为主,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特征,具有很强的潜在水生生物危害性,是湘江流域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可能的2个主要污染来源为采选、冶炼废水的排放和尾矿库的泄漏,岩石的化学风化和河流的搬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