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原子同行:记录了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01-20
  • 自从有人提出原子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试图理解原子是如何以及为什么会相互结合的。无论是一个分子(一组原子以特定的方式连接在一起),还是一块材料或一个完整的生物体,最终,一切都是由原子的结合方式和化学键的断裂方式控制的。

    挑战在于,化学键的长度在0.1 - 0.3纳米之间,大约比人类头发的宽度小50万倍,这使得直接成像一对原子之间的化学键非常困难。先进的显微技术,如原子力显微镜(AFM)或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可以直接解析原子位置和测量键长,但实时拍摄化学键以打破或形成时空连续性,仍然是科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遇到了这一挑战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从英国和德国Ute凯泽教授的电子显微镜,乌尔姆大学的材料科学教授Andrei Khlobystov在诺丁汉大学化学学院其出版的成像不受支持的债券在dirhenium分子-金属原子尺度的科学进步,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的一份杂志,涵盖了科学努力的所有方面。

    纳米试管中的原子

    这组研究人员以其开创性的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拍摄的电影在单分子水平的化学反应,和动力学的微小的金属原子簇nanocatalysts利用碳纳米管——自动薄空心圆柱体直径在分子尺度的碳(1 - 2海里)作为原子微型试管。

    安德烈·赫洛比斯托夫教授说:“纳米管帮助我们捕获原子或分子,并将它们精确定位到我们想要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捕获一对铼(Re)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Re2。因为铼的原子序数高,所以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中比在较轻的元素中更容易看到,这使我们能够把每个金属原子识别为一个黑点。”

    Ute凯泽教授补充道:“我们这些双原子分子成像的彩色和球面像差校正药膏TEM,我们观察到的量子动力学Re2公司吸附在碳纳米管的石墨晶格和发现的键长变化Re2公司在一系列离散的步骤。”

    电子束的双重用途

    该团队有丰富的使用电子束作为工具的双重用途的记录:精确的原子位置成像和激活化学反应,由于能量从电子束的快速电子转移到原子。TEM的“二合一”技术使这些研究人员能够记录过去分子反应的视频,现在他们能够在连续视频中记录两个结合在一起的Re2原子沿着纳米管“行走”的过程。乌尔姆大学的研究助理Kecheng Cao博士发现了这一现象,并进行了成像实验。重要的是,当Re2沿着纳米管向下移动时,键长发生了变化,这表明键的强度取决于原子周围的环境。”

    打破纽带

    一段时间后,Re2原子表现出振动,将其圆形变形为椭圆形并拉伸了键合。当键长达到一个超过原子半径之和的值时,键会断裂并且振动停止,这表明原子变得彼此独立。不久之后,原子又重新结合在一起,重新形成了Re2分子。

    诺丁汉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助理Stephen Skowron博士进行了Re2键的计算,他说:“金属原子之间的键在化学中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了解材料的磁性,电子或催化特性。具有挑战性的是过渡金属(例如Re)可以形成从单键到五键的不同顺序的键。在此TEM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两个rh原子主要通过四键键合,为过渡金属化学提供了新的基本见解。

    电子显微镜作为化学家的新分析工具

    安德烈·赫洛比斯托夫(Andrei Khlobystov)说:“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次在原子尺度上将键的演化,断裂和形成记录在胶片上。电子显微镜已经成为确定分子结构的分析工具,尤其是随着低温TEM的发展,该技术已获得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现在,我们正在推动分子成像的前沿领域超越简单的结构分析,并朝着实时了解单个分子的动力学方向发展。”研究小组认为,将来有一天电子显微镜可能会成为研究化学反应的通用方法,类似于化学实验室中广泛使用的光谱方法。

    ——文章发布于2020年1月17日

相关报告
  • 《日本和美国联合研究团队首次观察到两个碳原子之间的单电子共价键,改变科学界对化学键的理解》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4-11-04
    • 转自全球技术地图 据nature 9月25日消息,日本东京大学、北海道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首次观察到两个碳原子之间的单电子共价键。分子中的大多数化学键由原子间共享的一对电子组成。这些被称为共价单键。在特别强的键中,原子可能共享两个电子对(双键)或三个电子对(三键)。只有一个电子形成键的情况非常不稳定,这意味着键很容易断裂,并且有很强的倾向释放或捕获电子以恢复偶数个电子。为了以一种稳定、可观察的形式捕获这种化合物,研究人员将其结晶化。在碘的帮助下进行氧化反应生成紫色的盐,该分子的稳定外壳将内部的单电子碳-碳键连接在一起。单电子碳-碳键能够帮助化学家更好地理解化学键的基本性质,并有望改写教科书。
  • 《锆石地球化学是否记录了全球沉积物俯冲?》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3-07
    • 全球锆石地球化学数据的汇编通常用于解释构造和气候的长期演化趋势,特别是在地壳演化模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雪球地球的影响和陆地植物的出现。锆石具有物理和化学抗性,耐高温,化学扩散速度极慢,能够在沉积物循环和地壳改造的多个阶段中保存。由于含有高浓度的铀(U)和相对较低的非放射性铅(Pb),锆石是最常用于定年的矿物之一,保存了地球历史上大部分时间的化学信号。在锆石中保存的化学系统的分析类型中,O同位素数据越来越多地用于全球解释。锆石的O同位素组成,通常以δ18O表示。 爱达荷州立大学地球科学系联合其他单位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新的锆石δ18O数据库,首先将该数据库划分为离散的大陆区,以进行空间和时间偏差的初步测试。然后,将这些数据与GPlates软件中的完整动力学板块模型结合,进行一系列敏感性测试,以隔离并消除过去十亿年中的同位素异常。结果突出了区域构造背景在全球锆石地球化学记录中的重要性。 作者收集了先前已发表的锆石δ18O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整合。然后,将全球数据按照古生代缝合线位置划分为八个大陆区域:非洲、南极洲、亚洲、澳大利亚、波罗的海、北美洲、冈瓦纳周边地区和南美洲。接下来,使用双变量核密度估计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以显示不同大陆区域的锆石δ18O值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趋势。为了评估四个主要的同位素异常时期(Tonian-Cryogenian、Ediacaran-Cambrian、Devonian和Neogene)是否由局部或区域性的地质事件引起,进行了敏感性测试。敏感性测试的结果表明,每次移除特定数据后,全球平均δ18O的变化可以显著减小甚至反转。这强调了区域性地质环境的影响。 研究认为,全球锆石氧同位素数据汇编存在明显的时空偏差。这种偏差主要由区域性的地质事件和过度代表性的数据点引起,而不是全球性的现象。低δ18O值在Tonian-Cryogenian时期被解释为雪球地球期间热液和冰川融水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实际上这些低值只出现在中亚的超高压岩石、埃及的蛇绿岩以及马达加斯加的新生弧岩中,是在热液异常区过度采样的结果。Ediacaran-Cambrian和Devonian时期的高δ18O值被解释为雪球地球侵蚀和陆生植物兴起的结果,但实际上是由于冈瓦纳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上地壳来源物质的影响。通过移除特定时间段内的部分数据贡献,可以显著减小甚至反转全球平均δ18O值的变化。 长期的锆石δ18O值趋势大致反映了碰撞型造山带和大陆弧的生成过程,记录了单个造山带中沉积物和变质沉积岩的熔融情况,而不是全球沉积物俯冲的变化。例如,Cambrian-Ordovician时期较高的δ18O值与冈瓦纳超级山脉和围绕冈瓦纳的俯冲带有关,而晚古生代和中生代较低的δ18O值则与泛大陆的存在和破裂有关。<100 Ma的δ18O值反转可能反映了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关闭和太平洋科迪勒拉造山带的发育。 论文信息: Kurt E. Sundell, Francis A. Macdonald, Stephen J. Puetz, 2024. Does zircon geochemistry record global sediment subduction? Geology, 52(4): 282-286.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30/G51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