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Discov | 上海药物所合作揭示炎症性肠病靶标GPR35的阳离子和配体调控新机理》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12-26
  •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类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具有不可治愈、终身复发性及可致残性等特点。近年来,我国IBD发病率逐年上升,而目前主要通过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等来缓解IBD患者的炎症反应,或通过手术切除胃肠道受损部分,尚无有效的IBD治疗药物。
      GPR35是一类在胃肠道高度表达的G蛋白偶联受体,其在调节胃肠道稳态中发挥关键作用,与炎症过程、疼痛和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据研究报道,GPR35的信号下调与IBDs密切相关,其T108M突变体显著增加IBDs的致病风险,因此,GPR35又被认为是治疗IBD的潜力药物靶标之一。GPR35生理状态下可被色氨酸、代谢性犬尿酸、5-羟基吲哚乙酸、溶血磷脂酸以及趋化因子CXCL17等激活。由于这些配体的激活能力较弱,GPR35目前仍被定义为孤儿受体。抗过敏药物(如洛度沙胺等)亦能够高效激活GPR35,但其识别和调控GPR35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2022年12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团队联合临港实验室蒋轶研究员,共同在Cell Discovery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Insights into divalent cation regulation and G13-coupling of orphan receptor GPR35”。研究团队解析了结合洛度沙胺的GPR35与下游G13蛋白的复合物冷冻电镜结构,分辨率为3.2埃(图1)。该成果首次揭示了GPR35特殊的极性正电结合口袋,并鉴定了二价金属离子的新结合位点和别构调控模式,阐明了洛度沙胺识别和激活GPR35的分子机制。研究进一步揭示了IBD相关突变T108M和V76M对GPR35活性的调控机制,鉴定了受体与G13蛋白互作界面的蛋氨酸口袋,揭示了GPR35选择性识别G13蛋白的分子机制。这些成果加深了对GPR35配体识别和功能调控基础生物学问题的理解,也为靶向GPR35的IBD治疗药物设计奠定了结构基础。
      本研究中的冷冻电镜数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高峰电镜中心收集。上海药物研究所段佳博士、上海药物研究所博士后刘秋枫,以及高峰电镜中心执行主任袁青宁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蒋轶研究员和徐华强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上海药物所为第一完成单位。该工作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重大专项,以及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等资金的资助。
    全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1-022-00499-8

  • 原文来源:http://www.simm.ac.cn/web/xwzx/kydt/202212/t20221226_6589641.html
相关报告
  • 《Mol Cell | 上海药物所合作揭示5-羟色胺家族部分受体的配体识别和G蛋白选择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6-20
    • G蛋白偶联受体(GPCRs)是真核生物中最大的一类膜蛋白,在感知胞外信号和介导胞内信息转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参与调控多种生理过程,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是最重要的药物靶标蛋白家族。GPCR与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相关的信号通路中,主要通过刺激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来区分细胞内不同的信号传递方式。了解受体对Gs和Gi信号通路的选择性机制是GPCR和相关信号转导领域长期以来的重要科学问题。   5-羟色胺(serotonin, 5-HT)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主要神经递质之一,其通过结合5-羟色胺受体(5-HTR)发挥调控食欲、记忆、认知,情绪调节和成瘾等重要的生理过程,这也使5-羟色胺受体成为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偏头痛等疾病的重要治疗靶点。5-羟色胺受体家族是GPCR超家族中最复杂的亚家族之一,其包含12种亚型,不同亚型的受体在人体中发挥不同的生理功能,并且与不同种类的G蛋白偶联。其中5-HT4、5-HT6和5-HT7受体主要偶联下游Gs蛋白,5-HT1和5-HT5受体主要偶联下游Gi蛋白。对于在同一内源性配体5-HT激活后,不同亚型的5-羟色胺受体如何偏好地偶联下游G蛋白来调控细胞应答一直困扰着研究人员。   2022年6月1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研究员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张岩教授团队以及丹麦哥本哈根大学David E. Gloriam教授团队等,经历一年投稿,在Molecular Cell杂志上在线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GPCRs steer Gi and Gs selectivity via TM5-TM6 switches as revealed by structures of serotonin receptors”,取得了5-羟色胺受体结构和功能领域又一突破性进展,成功解析了5-HT4、5-HT6、5-HT7受体与激活型G蛋白(Gs蛋白)和5-HT4受体与抑制型G蛋白(Gi蛋白)结合的复合物三维结构。他们系统性地揭示了小分子配体5-HT和5-CT识别5-羟色胺受体亚型的结构基础,并阐明了5-羟色胺受体选择性偶联Gs蛋白和Gi蛋白的分子机制。  联合团队采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分别对5-HT激活5-HT4、5-HT6形成的Gs复合物、5-CT激活5-HT7形成的Gs复合物和5-HT激活5-HT4形成的Gi复合物进行了结构重塑,最终解析了4个在配体激活状态下与不同蛋白的复合物结构,其中5-HT-5-HT4-Gs复合物结构的分辨率为3.1埃,5-HT-5-HT6-Gs复合物结构的分辨率为3.3埃,5-CT-5-HT7-Gs复合物结构的分辨率为3.2埃,5-HT-5-HT4-Gi复合物结构的分辨率为3.2埃(图1)。  该团队将所获的这三种Gs偶联的5-羟色胺受体与Gi偶联的5-羟色胺受体进行了结构比较,并进一步与另外已发表的19种Gs和Gi偶联的A类GPCRs结构进行比较。他们发现,跨膜螺旋TM5和TM6长度作为“macro-switch”来分别确定受体对Gs和Gi的选择性,且这种TM5-TM6 长度的“macro-switch”由A类GPCRs-G蛋白结构共享。此外,TM5和TM6中的特定残基充当“micro-switches”以与Gs或Gi形成特定的相互作用。这些结果展示了A类GPCRs的 Gs和Gi蛋白偶联选择性或混杂的共同机制(图2)。   为探究G蛋白偏好5-羟色胺受体的假设,该团队进行了两组实验来检验TM5和TM6的长度是GPCR区分Gs和Gi蛋白的关键因素的假设。第一组实验是将5-HT1A受体的TM6末端螺旋断裂并且TM5螺旋延伸或5-HT4、5-HT7受体的TM5末端螺旋断裂并且TM6螺旋延伸,功能结果表明这种改造影响了5-HT4、5-HT7受体偶联Gs蛋白的能力,然后将5-HT1A受体由原来Gi偶联转变成了Gs偶联,这些结果支持TM5和TM6长度的“macro-switch”是G蛋白选择性的关键。第二组实验是将Gi偶联的5-HT1A的TM5-TM6区域与Gs偶联的5-HT4和5-HT7受体的TM5-TM6区域互换。研究结果表明,嵌合受体5-HT1A (5-HT4_P5.50-P6.50)与野生型5-HT4具有相似的功能,即具有高组成型激活且几乎不受配体调节。同样,5-HT1A (5-HT7_P5.50-P6.50)显示出与野生型5-HT7相似的功能,在激动剂诱导下进行的cAMP 积累。如果将5-HT4和5-HT7的ICL3替换为5-HT1A,在激动剂诱导下进行的cAMP积累的能力几乎丧失,类似于野生型5-HT1A受体。综上所述,该团队以5-羟色胺家族受体为切入点揭示了A类GPCRs的Gs、Gi蛋白偶联选择性机制,并扩展了5-羟色胺受体的配体识别基础。   徐华强团队长期致力于5-羟色胺家族受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系统性的重要成果。2013年,该团队于在Science上首次报导了激动剂结合的5-HT1B受体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1。2018年,该团队在Cell Discovery发表了首个反向激动剂结合的5-HT1B受体的晶体结构2。2021年3月,该团队在Nature上首次报道了5-HT1A、5-HT1D、5-HT1E受体的结构,并揭示了磷脂PI4P(PtdIns4P)和胆固醇调节受体功能的机制和受体的本底激活机制3。2021年7月,该团队在Cell Research上首次报道了5-HT1F受体的结构,并揭示了偏头痛药物拉米替坦对该受体的选择性结合机制4。2022年5月,该团队在Cell Discovery上首次报道了5-HT5A受体的结构5。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该成果不仅揭示了A类GPCR选择性偶联G蛋白的分子机制,还填补了5-HT家族受体结构解析的最后空白。该成果首次报道5-HT4、5-HT6、5-HT7受体结构,使所有12种5-HT受体亚型的结构均得到了解析。这些在5-羟色胺受体上系统性的研究极大地丰富我们对5-羟色胺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认识,并为开发治疗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偏头痛等疾病的药物提供了重要基础。   本课题由徐华强研究员领衔,联合浙江大学张岩教授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David E. Gloriam教授团队等,精诚合作,全力攻关,并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蒋轶研究员和余学奎研究员的协助下完成。上海药物研究所黄思婕博士和徐沛雨博士、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助理沈丹丹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Icaro A. Simon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参考文献: 1.Wang, C. et al. Structural basis for molecular recognition at serotonin receptors. Science 340, 610-614 (2013). 2.Yin, W. et al.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5-HT1B serotonin receptor bound to an inverse agonist. Cell discovery 4, 1-13 (2018). 3.Xu, P. et al.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lipid and ligand regulation of serotonin receptors. Nature 592, 469-473 (2021). 4.Huang, S. et al. Structural basis for recognition of anti-migraine drug lasmiditan by the serotonin receptor 5-HT1F–G protein complex. Cell Research 31, 1036-1038 (2021). 5.Tan, Y. et al.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ligand binding and Gi coupling of serotonin receptor 5-HT5A. Cell discovery 8, 1-9 (2022).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97276522005299?dgcid=coauthor
  • 《APS | 上海药物所揭示GPR84在急性肺损伤中的调控作用》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4-17
    •   急性肺损伤(ALI)是一种由细菌或病毒性肺炎、脓毒症等非心源性因素引起的严重急性弥漫性肺部疾病,临床表现为难治性低氧血症、急性缺氧性呼吸窘迫和肺水肿,严重时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死亡率高达40%。目前临床治疗ALI主要依靠机械通气法和药物干预,药物治疗包括抗炎药、抗氧化剂和弹性蛋白酶抑制剂等,疗效局限,无法降低死亡率。因此,深入探究ALI的发病机制和开发治疗ALI的药物刻不容缓。   中性粒细胞通过氧化应激、脱颗粒及释放NETs等促进ALI发病,氧化应激水平异常增高是ALI发病的重要标志,活性氧簇(ROS)会诱发肺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多种G蛋白偶联受体(GPCR)被报道调控中性粒细胞免疫应答,中链脂肪酸受体GPR84是一类与炎症相关的GPCR,具有调控中性粒细胞迁移和氧化应激等功能,可能与ALI的发生相关。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谢欣团队长期致力于GPCR在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探究。2023年4月4日,该团队在《中国药理学报》上发表了题为“GPR84 regulates pulmonary inflammation by modulating neutrophil functions”的研究,阐释了GPR84在ALI中的重要调控作用。   研究者发现,在内毒素(LPS)诱导的小鼠ALI模型中,GPR84在肺灌洗液(BALF)细胞中的表达显著上调。敲除GPR84后,ALI小鼠肺部炎症因子(IL1β, IL6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并且肺组织损伤缓解,BALF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肺部氧化应激水平也显著下调(图1)。口服GPR84抑制剂也可以显著缓解ALI小鼠病情,降低BALF中性粒细胞数及氧化应激程度。体外实验显示,激动GPR84会促进中性粒细胞迁移和脱颗粒,并诱导LPS预刺激的中性粒细胞释放ROS。  ROS是引发肺炎患者组织损伤的重要分子,进一步研究发现GPR84激活后通过Lyn-AKT/ERK通路进行信号转导,介导氧化应激关键蛋白p47PHOX上膜,促进NADPH氧化酶活化,引起ROS产生(图2)。此外,中性粒细胞在博来霉素(BLM)诱导的肺部炎症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发现敲除或抑制GPR84也缓解了BLM诱导的小鼠肺组织损伤,并抑制BALF中性粒细胞浸润。  综上,本文揭示了GPR84通过调控中性粒细胞迁移、脱颗粒和氧化应激影响小鼠肺部炎症发展,是治疗ALI的潜在药物靶点,为ALI的发病机制探究及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   上海药物所谢欣研究员为该研究的通讯作者,上海药物所博士研究生王思维和助理研究员张庆为论文第一作者。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以及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01-023-01080-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