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刊发中美团队SnSe热电材料研究新成果》

  • 来源专题: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级服务
  • 编译者: fjirsmyc
  • 发布时间:2015-12-02
  •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赵立东和美国西北大学Mercouri G. Kanatzidis领导的联合研究团队巧妙利用硒化锡(SnSe)材料独有的电子能带结构和多谷效应,将SnSe在300-773 K(27-500 ℃)宽温区范围内的热电性能大幅提高,从而使SnSe向实际应用迈进了关键一步。11月26日《Science》杂志以“Science Express”的形式刊发了这项研究成果(Science, 2015, DOI: 10.1126/science.aad3749)。

    热电转换技术是一种利用半导体材料直接将热能与电能进行相互转换的技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研发一种理想的热电能源材料,使之同时具备性能优异、储量丰富且环境友好等条件要素,成为长期困扰热电研究学者的难题。

    左图:硒化锡SnSe单晶,右图:硒化锡SnSe的声子和电子传输示意图

    赵立东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Mercouri G. Kanatzidis)期间,开发了颇具潜力的SnSe热电材料。研究小组根据长期经验总结的一套筛选热电材料的方法,对候选材料进行了大规模筛选和对比研究。他们发现硒化锡除了储量丰富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外,还具有比碲化铅更低的热导率,而这恰好满足了热电材料的低热传导要求。因受于其较弱的导电性能,导致SnSe长期被热电领域所忽视。怎么样才能改善SnSe的导电性能?考虑到SnSe的层状晶体结构,赵立东大胆地猜想在其层面内可能具有不错的导电性能(电导率主要由载流子迁移率和载流子浓度两个因素决定),并开始尝试制备SnSe单晶。研究结果恰好符合了预期,进一步的研究发现SnSe单晶的载流子迁移率是SnSe多晶的5倍。通过制备SnSe单晶,在b轴和c轴方向上均能获得ZT>2的高性能优值。这一结果2014年在《自然》发表(Nature, 2014, 508, 373, DOI: 10.1038/nature13184)。

    SnSe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块体热电材料,但还存在一个关键问题亟待解决:SnSe材料在300-773 K温度范围内热点优值ZT很低,这一点严重限制了SnSe在这一重要温度区间的使用。针对该问题,赵立东和合作者们利用SnSe的多带特点,采用重掺杂移动费米能级成功调控了SnSe的导电性和温差电动势,从而在中低温区使得其热电性能得到大幅提升——在300-773 K温度区间的ZT值从0.1-0.9提高到0.7-2.0。

    碲化铅PbTe和硒化锡SnSe的电子结构对比,图来源: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其内在机理来源于SnSe非常复杂的价带结构,拥有不同有效质量和迁移率的价带之间能隙很小(比如1价带和2价带的距离仅为0.06 eV, 1价带和3价带的距离为0.13 eV, 1价带和4价带的距离为0.19 eV),当费米能级进入和接近多个价带时可实现多个价带同时参与电传输。其原理可以形象地解释为:一条高速公路(对应单一价带)上有无数拥挤的车辆,因此车辆行驶的非常缓慢;但如果把同样数量的车辆分配到多条并行的公路后,车不但行驶得更快而且在单位路面上通过的车也会增多。通过这一移动费米能级的巧妙方法,不但可以保持相对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还使得温差电动势提高了5倍,可以让SnSe材料在中低温区的ZT值得到大幅提升。如果选取300 K和773 K分别为低温端和高温端,SnSe作为热电器件的p型材料搭配同样性能的n型材料,可以产生16.7 %的理论发电效率。

    (摘编自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更多阅读:美研究人员打破保持13年的热电转换性能纪录(2014.4)

  • 原文来源: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5/11/24/science.aad3749.abstract
相关报告
  • 《中国研究团队开发出新型高效热电材料》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4-05-24
    • 转自全球技术地图,消息来源材料人:https://mp.weixin.qq.com/s/uoDvIT4hmDs8XNM0EyJBfA 据材料人4月8日消息,中国南方科技大学何佳清教授团队通过依赖于伪纳米结构和各种形式掺杂的陷孔释放机制,提高了p型PbTe基热电材料和模块的热电性能。由于电和热传输特性的强烈纠缠,开发高效热电器件具有挑战性,研究团队在p型碲化铅(PbTe)基材料中实现了空位簇的伪纳米结构和捕获空穴释放的动态载流子调节,在850 K时实现了高达2.8的峰值zT值,在300至850 K时实现了1.65的平均zT值,这两个值都是所有报道的p型PbTe系统中的最高值。此外,研究团队在自制分段模块中在554 K的温度梯度下获得了高达约15.5%的能量转换效率。这些值是已报道的最高值,证明了热电技术中温应用的开发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期刊。
  • 《柔性热电材料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12-06
    • 许昌学院教授郑直团队在环境友好、低成本制备高效率热电材料和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获得了室温水溶液反应快速、结构独特且性能优越的硒化银热电薄膜与器件。相关研究成果以“面向商用柔性热电器件的微结构定制β-硒化银(β-Ag2Se)薄膜”为题在线发表于材料科学领域期刊《先进材料》 可穿戴设备让人类成为物联网的一部分并显示出巨大的商业化前景。但由于各种电池的寿命所限,持续为可穿戴或嵌入式设备供电正面临巨大挑战。 郑直介绍说,热电发电器 (TEG) 能够以独特的方式将热能(废热)转化为电能,为可穿戴设备提供了理想能量供给方式。热电器件的热电优值、功率因子和最大输出功率密度等反映了不同微观结构对材料热电性能的影响,同时优化塞贝克系数、电导率和热导率等参数非常困难。 “另外,块体材料由于刚性特征,限制了其在柔性热电发电器中的应用。然而,薄膜硫族化物却以其高热电转换性能和柔性,为未来人工智能和可穿戴设备指明了前景。”郑直说,在这方面,β-Ag2Se在室温下作为柔性TEGs所表现出的显著优势受到了极大关注。然而,先前报道的硒化策略,不可避免地需要相对较高的温度,或者需要高压或真空条件,均不利于硒化银材料的进一步商业化推广。 自2005年开始,郑直课题组开展金属表面单质反应在能量转换中的应用研究。针对该问题,研究人员经过大量实验,最终使整个硒化反应可以在室温下进行,并可在1分钟内(最快15秒)完成。经过优化的薄膜功率因子和热电优值分别达到2590 μW m-1 K-2 和1.2的高值。以此薄膜直接作为热电腿原位制备的系列柔性薄膜热电发电器件,室温工作条件下器件功率密度达到27.6 W·m-2 (30 K温差)和124 W·m-2 (30 K温差)的超高性能,可以与商业化的 Bi2Te3(锑化铋)材料相媲美,具有工业应用前景。 许昌学院为论文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单位,该校青年教师雷岩与华东师范大学齐瑞娟为共同第一作者,雷岩、Takao Mori、郑直为通讯作者。 该研究成果也是该校实施OPCE人才培养战略的具体体现,为探索应用型大学的科教融合提供了实践经验。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等计划的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ma.202104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