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热电材料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12-06
  • 许昌学院教授郑直团队在环境友好、低成本制备高效率热电材料和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获得了室温水溶液反应快速、结构独特且性能优越的硒化银热电薄膜与器件。相关研究成果以“面向商用柔性热电器件的微结构定制β-硒化银(β-Ag2Se)薄膜”为题在线发表于材料科学领域期刊《先进材料》

    可穿戴设备让人类成为物联网的一部分并显示出巨大的商业化前景。但由于各种电池的寿命所限,持续为可穿戴或嵌入式设备供电正面临巨大挑战。

    郑直介绍说,热电发电器 (TEG) 能够以独特的方式将热能(废热)转化为电能,为可穿戴设备提供了理想能量供给方式。热电器件的热电优值、功率因子和最大输出功率密度等反映了不同微观结构对材料热电性能的影响,同时优化塞贝克系数、电导率和热导率等参数非常困难。

    “另外,块体材料由于刚性特征,限制了其在柔性热电发电器中的应用。然而,薄膜硫族化物却以其高热电转换性能和柔性,为未来人工智能和可穿戴设备指明了前景。”郑直说,在这方面,β-Ag2Se在室温下作为柔性TEGs所表现出的显著优势受到了极大关注。然而,先前报道的硒化策略,不可避免地需要相对较高的温度,或者需要高压或真空条件,均不利于硒化银材料的进一步商业化推广。

    自2005年开始,郑直课题组开展金属表面单质反应在能量转换中的应用研究。针对该问题,研究人员经过大量实验,最终使整个硒化反应可以在室温下进行,并可在1分钟内(最快15秒)完成。经过优化的薄膜功率因子和热电优值分别达到2590 μW m-1 K-2 和1.2的高值。以此薄膜直接作为热电腿原位制备的系列柔性薄膜热电发电器件,室温工作条件下器件功率密度达到27.6 W·m-2 (30 K温差)和124 W·m-2 (30 K温差)的超高性能,可以与商业化的 Bi2Te3(锑化铋)材料相媲美,具有工业应用前景。

    许昌学院为论文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单位,该校青年教师雷岩与华东师范大学齐瑞娟为共同第一作者,雷岩、Takao Mori、郑直为通讯作者。

    该研究成果也是该校实施OPCE人才培养战略的具体体现,为探索应用型大学的科教融合提供了实践经验。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等计划的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ma.202104786

相关报告
  • 《同济蔡克峰教授课题组在柔性热电材料方向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7-11
    •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蔡克峰教授课题组在高性能柔性热电材料研究方向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于2019年7月9日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著名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影响因子33.25)上,论文题目为“Ultrahigh Power Factor and Flexible Silver Selenide-based Composite Film for Thermoelectric Devices”,该论文第一作者是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逯瑶,蔡克峰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陈立东研究员及南方科技大学何佳清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同济大学是论文的第一单位。 热电技术是一种“绿色”的能源技术,它可以直接将热能转化为电能或利用电能制冷, 该技术的关键是制备高性能热电材料。利用柔性热电材料构筑的柔性热电器件能直接利用人体体温和环境的温差进行发电,可为迅猛增长的可穿戴和医用植入式电子设备及物联网传感器提供电源,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无机热电材料虽然具有优异的热电性能,但由于其刚性和脆性一直被排除在柔性热电材料之列。如何将无机材料的高热电性能和柔性结合起来,是开发高性能柔性热电材料的一大难题。 今年初蔡克峰教授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 841)上报道了硒化银/尼龙复合柔性热电薄膜的工作,本工作就是在该工作的基础上,采用同样的制备方法研究了添加铜对热电性能的影响,通过优化组分获得了超高功率因子的n型Ag2Se/Ag/CuAgSe复合薄膜。复合膜中Ag和CuAgSe以纳米晶的形式随机分布在Ag2Se晶粒的表面和晶界上。银纳米晶的存在极大地提升了复合薄膜的电导率,而异质界面引起的能量过滤效应又使得复合膜保持较高的Seebeck系数;薄膜室温的功率因子达到2231.5 mW m-1 K-2,是不添加铜时的2倍多,也是至今报道的n型柔性热电薄膜的最高值。以此复合膜设计的6个单臂组成的柔性发电器件在45 K温差下输出功率为490 nW(功率密度为5.42 W m-2)。同时,因为硒化银基膜与尼龙膜之间的协同作用,复合膜具有很好的柔性(绕半径为4 mm的圆棒弯曲1000次后功率因子仅下降10%),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这项工作为设计高性能的复合热电薄膜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pdf/2019/EE/C9EE01609K
  • 《我国学者在塑性热电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20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061135103、51873236)等资助下,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和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郑治坤教授,针对材料刚度与韧性难以兼得和高结晶度材料易碎等问题,通过全新晶界-编织晶界构建,获得了高韧性、高弹性、高机械强度的全结晶聚合物膜,为全结晶聚合物膜在分离、光电、柔性器件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关成果以“弹性共价有机骨架单晶膜(Elastic films of single-crystal two-dimensional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为题,于2024年6月27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505-x。 高结晶度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主要取决于其缺陷结构,缺陷特别是晶界缺陷严重破坏高结晶度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而天然和合成晶态材料通常为多晶,故晶态材料机械强度通常不高、易碎。与此同时,与各种材料一样,晶态材料的刚性与韧性难以兼得,同步增强刚性和韧性并改善脆性是晶态材料领域一直面临的科学和工程难题。 鉴于制品可通过编织增强机械强度,且编织结构广泛存在于非晶聚合物中,该研究团队通过引入牺牲性非晶聚合物组分的方式,以非晶聚合物组分为“梭”,利用其自发缠绕、穿插的特性,编织全结晶聚合物膜,形成编织晶界。通过聚合网络提供刚性,通过晶界处编织结构的滑动耗散能量增强韧性。所得全结晶聚合物膜机械强度和断裂强度高,其抗压性能接近致密材料铝合金,而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优于铝合金。受力冲击断裂时,力学损伤限制在受力集中点,裂纹不扩展,裂纹附近膜的机械性能与断裂前无差别;对于一般全结晶材料,裂纹一旦形成便会迅速扩展,从而对机械性能造成严重影响。更重要的是,所得全结晶材料耐搓揉,这是目前其它全结晶材料难以实现的机械性能。 该工作为全结晶材料在柔性器件和分离膜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柔性晶体材料可用于生产柔性芯片、柔性显示器、柔性电池、柔性传感器等。膜分离技术则已普遍用于化工、环保、能源、生物工程等领域。与常规膜分离相比,全结晶聚合物膜由于规整度高有望以更高效率分离出更高纯度的物质,特别是在传统分离膜难以应用的高附加值领域,如化工中间体精准分离、高纯电子化学品及药物中间体纯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