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斐逊实验室增加对原理验证研发的投资》

  • 来源专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知识集成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魏韧
  • 发布时间:2021-03-19
  • 在投资规划时需要增加投资组合,进行多样化投资——这一原则被应用到美国能源部托马斯·杰斐逊国家加速器设施研究中。杰斐逊实验室主任Stuart Henderson称,2020年把实验室定向研究与发展计划(LDRD)的投资增加一倍,以继续在新兴方向上发展战略性研究能力。

    LDRD项目为扩展实验室核心科学能力的小规模研究项目提供支持,鼓励构思和探索新科学思想、新装置、新设施,进行概念验证与开发;提出新假说;提出解决科技问题的创新方法。

    通过竞争性审查,提交的19项提案有7项被选中,并将从2021财年起获得资助。其中3个是前期项目的延续,另外4个是新项目。这些项目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加速器研发、用于核物理的机器学习和量子信息科技等。研究充分利用实验室的专业知识积累,并与弗吉尼亚大学建立了新的合作关系。

  • 原文来源:https://www.jlab.org/news/releases/jefferson-lab-doubles-investment-proof-principle-rd
相关报告
  • 《美能源部选择杰斐逊实验室领导高性能数据设施中心建设任务》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0-27
    • 据美能源部10月16日消息,美能源部当天宣布选择托马斯·杰斐逊国家加速器设施领导高性能数据设施中心建设任务。未来,杰斐逊实验室将与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合作组建一个联合项目团队,为数据密集型科学提供先进的数据管理基础设施,支持快速访问大型数据集和实时分析等功能。此外,该中心还将采用“中心辐射”模型进行组织,即主要基础设施设于杰斐逊实验室,在伯克利实验室进行镜像。据悉,该高性能数据设施中心将成为能源部综合研究基础设施计划(IRI)的基石,推动科学设施、数据管理和计算分析的无缝集成,加速科学发现。 来自全球技术地图
  • 《你的实验室安全吗》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19-12-09
    • 12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兰州兽医研究所”)发布通报称,11月28日到29日,该所口蹄疫防控技术团队先后报告有4名学生为布鲁氏菌病血清学阳性,后续检测中又发现65人呈现血清学阳性。 据了解,截至12月7日中午12点,已经对兰州兽医研究所317名师生进行检测,呈血清学阳性的人数上升至96人。多数人员处于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状态。 兰州兽医研究所是我国专门从事预防兽医学研究的重要科研单位,也是国内少数拥有P3实验室、P3级大型和中型动物实验室的科研机构之一。虽然最后的调查结果尚未公布,责任在谁尚不清楚,但也从侧面提示我们实验室安全不容忽视。 事件疑云重重 兰州兽医研究所在读研究生郭立(化名)是此次接受检测的学生之一。自11月29日听闻有人感染布鲁氏杆菌后,他和同学们陆续以个人名义前往医院检查。郭立很幸运地拿到了“阴性”的检测结果,但他的不少同学却不幸“中招”。 目前,郭立所在的课题组已经暂停科研工作。从12月2日起,研究所陆续封停了一批实验室。此前网络上流传此次感染事件可能源于一批转基因小鼠,但这一说法目前并未得到确认。 令郭立和同学们感到困惑的是,布鲁氏菌病并不是人际传染病,传染源一般都是动物尸体、毛发、血液等。这么多学生“不约而同”感染了布鲁氏杆菌,是否意味着受污染的动物并非个例呢? 兰州兽医研究所使用的实验动物大多来源于本所的实验动物中心。该中心同时也是多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医院和药厂等单位的实验动物供应方。 实验室安全从源头抓起 早在2010年底,东北农业大学就暴发过一起布鲁氏菌病感染事件。当时,有教师违规购入了未经检疫的4只山羊做实验动物,且未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指导学生并进行有效防护。这一系列违规操作最终导致学校27名学生及1名教师确诊感染布鲁氏菌病。 “动物实验的安全要从源头抓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德华对《中国科学报》说。 他介绍,一方面,不管是无特定病源体动物屏障系统还是普通动物房,购买实验动物和饲料等都应进行严格检疫,检验合格后才能进入实验室。 另一方面,实验动物的提供单位必须保证动物质量合格。实验动物按照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分为4级: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即便是最低级别,也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 “课题组购入特定级别的实验动物后,一般不会再次检验动物携带的微生物是否合乎标准。”王德华说,“这次事件是一个提醒,建议科研人员根据物种特性,对购买的实验动物增加检疫环节。” 防范与补救并举 多位受访者表示,动物实验过程中每一位具体执行者的行为规范,才是实验室安全的最终落脚点。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何宏轩强调,对那些工作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科研人员,必须进行相关科普知识的培训,并酌情进行免疫接种。开展科研活动时,必须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进行规范操作,“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 “北京的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都要求参与动物实验的学生和工作人员事先接受专门培训。考试合格后,持北京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证开展工作。”王德华说,“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一项举措。” 除了防患于未然,事故出现后的应急处理也至关重要。 何宏轩强调,一旦发生类似感染事件,首先应按照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应急处理预案采取措施;其次感染人群要及时就诊,并进行规范的科学治疗,对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 以布鲁氏菌病为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副主任医师李侗曾指出,布鲁氏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4周,“考虑到潜伏期的存在,隐性感染者及时就医意义重大”。 另一位三甲医院感染科临床医生表示,诊断治疗和防控传播的紧迫性,要求有关机构必须对实验室安全问题迅速响应、积极应对。特别是当这种致病微生物安全事件发生时,相关机构应第一时间报告疫情,并通过相关部门介入启动疫情控制程序。 12月8日,记者登录兰州兽医研究所网站,发现中国农科院和该所正在采取相关措施。该所12月6日的通报称,“有新情况我所将及时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