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番茄通过调控HD-Zip蛋白的表达促进闭花授粉结构的形成》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10
  • 2024年4月4日,福建农林大学吴双教授团队在Science期刊发表了题为HD-Zip proteins modify floral structures for self-pollination in tomato的研究论文,在番茄上首次解析植物通过形成特殊表皮毛,改变花的结构,进而改变授粉方式的分子机制。

    该研究首先发现现代栽培番茄的花药边缘形成了一类特殊的表皮毛结构,通过相互铰链,形成一个类似拉链的结构,将相邻的花药紧紧锁住,形成密闭的花药桶结构。通过遗传筛选,研究人员发现,当控制番茄表皮毛的关键调控因子发生负显性突变时,番茄闭花授粉结构被破坏,花药散开的现象。研究人员进一步鉴定到此负显性突变影响的多个关键基因。这些关键基因同属于一类可以激活下游基因表达的HD-Zip IV转录因子。它们不但在番茄花药锁扣表皮毛起始细胞中高表达,并且通过蛋白浓度剂量效应调控锁扣表皮毛的起始和核内复制。有趣的是,这些HD-Zip IV转录因子同时也在花柱的顶部区域高表达,同样通过浓度剂量调控花柱细胞的核内复制,进而促进花柱的极性伸长。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l1982
相关报告
  • 《Science | 线粒体mRNA结构调控基因表达》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7-22
    • 2024年7月19日,迈阿密大学Antoni Barrientos、哈佛医学院Silvi Rouskin、迈阿密大学Flavia Fontanesi共同通讯在Science发表题为The human mitochondrial mRNA structurome reveals mechanisms of gene expression的文章,揭示了人类细胞内线粒体信使RNA(mt mRNA)的复杂折叠模式,揭示了线粒体基因表达中一个以前未知的调控层。 该研究采用了一种名为mitoDMS-MaPseq(mitochondrial dimethyl sulfate mutational profiling with sequencing)的新技术。这种方法使研究人员能够绘制完整线粒体内mt mRNA的二级结构,为这些结构如何影响基因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见解。这些发现挑战了关于mt mRNA折叠的传统观点,作者表明这些分子比以前认为的更具活力,对细胞线索的反应也更灵敏。这项研究的一个关键发现是鉴定了mRNA程序性翻译暂停,这一机制似乎对合成具有多个跨膜结构域的疏水蛋白特别重要。这种暂停允许这些蛋白质正确折叠,确保它们能够有效地整合到线粒体膜中。研究人员还发现了程序化核糖体移码,一个在单个双顺反子转录本内协调两个重叠的开放阅读框翻译的过程,的证据。这种机制对于维持ATP合酶复合物中蛋白质亚基的化学计量平衡至关重要。 该研究的结果还强调了LRPPRC的作用,指出LRPPRC是一种对mt mRNA稳定性、多聚腺苷酸化和翻译至关重要的蛋白质。在缺乏LRPPRC的情况下,mt mRNA结构体经历了显著的重塑,这表明该蛋白在维持mt mRNA结构的完整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研究人员推测,LRPPRC可能作为一种保持酶,有助于维持mt mRNA的折叠状态,并促进其高效翻译。作者还揭示了mt mRNA存在于一个动态的替代构象集合中。使用一种名为DREEM(detection of RNA folding ensembles using expectation-maximization)的聚类算法,研究人员能够识别每个转录物采用的共存替代构象,捕捉到结构整合中mt mRNA折叠的动态性质。这一发现强调了在研究线粒体基因表达时考虑可能的RNA结构的全谱的重要性。 总之,此研究为线粒体基因表达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提供了线粒体mRNA折叠模式的全面图谱,并揭示了线粒体蛋白合成调控的机制。这些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线粒体生物学的理解,而且为线粒体疾病的治疗干预提供了潜在的靶点。随着我们继续解开线粒体功能的复杂性,这项研究提供的见解无疑将为线粒体遗传学领域的未来发现奠定基础。
  • 《Cell Discovery: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S2亚基能与γ-分泌酶复合物结合,并通过调节γ-分泌酶活性促进β淀粉样蛋白产生》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2-10-26
    • 2022年9月30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揭示了新冠病毒感染促进神经病变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首先对新冠病毒感染30天后的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hACE2)转基因小鼠的海马体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发现上调基因多与神经炎症以及衰老通路相关,而下调基因多富集在神经细胞功能通路,与淀粉样前体蛋白加工通路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水平则无显著变化,这提示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β淀粉样蛋白异常积累可能不受转录水平的调控。研究人员提出假设:新冠病毒可能通过蛋白水平机制调控γ-分泌酶(γ-secretase),进而导致相关神经病变病理特征与症状。一系列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Spike)S2亚基能够与γ-分泌酶复合物结合,而刺突蛋白的S1亚基和新冠病毒膜蛋白不具有与γ-分泌酶复合物相结合的能力。S2亚基可通过调节γ-分泌酶活性,进而促进Aβ产生。研究人员利用阿尔茨海默症小鼠模型进行试验,发现S2亚基的过表达可显著加速阿尔茨海默症病理生物学标志如Aβ老年斑的形成,诱发神经炎症反应,从而导致神经细胞功能异常与神经退行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