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生物打印组织特异性高细胞密度生物墨水,实现多相组织生物制造》

  • 来源专题:宁夏重点产业科技信息服务
  • 编译者: 刘 悦
  • 发布时间:2025-09-28
  • 来源:EFL生物3D打印与生物制造
    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3D生物打印技术凭借能够制造复杂3D结构的优势备受关注。其中,高细胞密度生物墨水因能模拟天然组织微环境,在构建功能性组织方面展现出潜力,它通常由天然聚合物与大量细胞混合制备,为细胞提供支持环境。
    然而,当前该技术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生物材料在高细胞密度生物墨水中存在干扰细胞间直接接触、与新组织形成不同步降解等问题;另一方面,现有的仅由细胞组成的生物墨水难以长时间支撑3D打印结构,或存在打印分辨率低、前期培养时间长、设备昂贵等弊端,且缺乏能制造和培养高分辨率单细胞组织的技术。
    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Oju Jeon和Eben Alsberg教授团队合作,提出一种创新策略来解决这些痛点。他们将组织特异性高细胞密度生物墨水3D打印到光交联可降解水凝胶微颗粒支撑浴中,制备出新型生物制造组织。通过在生物墨水中加入负载生长因子的明胶微颗粒,不仅实现生长因子的持续释放和精准调控,还成功制备出多种组织特异性生物墨水,构建出如骨软骨组织等多相组织。相关工作以“Biofabrication of engineered tissues by 3D bioprinting of tissue specific high cell-density bioinks”为题发表在《Materials Today》上。

    研究内容
    1. 通过制备组织特异性高细胞密度生物墨水并进行3D打印,研究其在光交联藻酸盐水凝胶微颗粒支撑浴中的打印性能、细胞分化及多相组织形成情况。结果表明,该生物墨水具有良好的流变学特性,打印的微丝具有高分辨率和形状保真度,且在支撑浴中能实现细胞分化,成功构建出多相骨软骨组织。
    2. 通过动态流变学测试、分辨率分析和细胞分化实验,研究组织特异性高细胞密度生物墨水的流变学性质、打印分辨率以及在不同条件下的细胞分化效果。结果显示,该生物墨水具有剪切稀化、低剪切屈服应力和自愈合特性,打印的构建体形状保真度高,经诱导能有效分化形成软骨或骨组织。
    3. 通过3D打印和组织学染色等方法,研究基于单个细胞的组织特异性高细胞密度生物墨水打印构建体的分辨率、形状保真度及软骨形成能力。结果表明,打印的微丝直径分布窄,构建体形状保真度高,在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作用下,能成功分化形成软骨组织,与阳性对照组效果相似。
    4. 通过交替打印成骨和软骨生物墨水构建管状结构,并进行组织学染色和成分分析,研究多相组织的形成情况。结果显示,成功构建出由软骨和骨组织组成的多相骨软骨组织,且各组织区域的成分和功能符合预期,证明了利用该生物墨水构建多相组织的可行性。
    5. 通过3D打印基于细胞聚集体的生物墨水并进行软骨分化实验,研究该生物墨水的打印性能和软骨形成能力。结果表明,该生物墨水打印的结构具有高分辨率和形状保真度,经软骨分化后能形成软骨组织,与阳性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验证了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潜力。
    研究结论
    本研究表明,天然组织和器官由多种细胞类型与细胞外基质按特定空间模式整合而成,多种生化和物理信号的时空呈现对细胞分化和成熟意义重大。本研究的组织特异性生物墨水系统,在探究生物活性信号空间呈现的作用方面潜力巨大。通过3D打印多种组织特异性高细胞密度生物墨水,可精确控制复杂多组织结构的形成。值得一提的是,该3D打印平台首次实现了在高细胞密度生物墨水中对组织特异性生长因子的空间呈现,能精准调控细胞功能,诱导干细胞分化形成多细胞表型和多相组织,且形状保真度高。这为利用高细胞密度生物墨水精确构建复杂多相组织开辟了新路径,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极具应用前景,如用于患者特异性组织修复、疾病建模平台开发和高通量药物筛选等。后续研究将聚焦于优化打印参数、促进构建体成熟及实现血管化,提升打印组织的功能和转化潜力。
    文章来源:
    https://doi.org/10.1016/j.mattod.2025.03.021
  • 原文来源:https://www.nanjixiong.com/thread-174703-1-1.html
相关报告
  • 《前沿 | 科研团队成功使用定制生物墨水3D打印出人类胰岛细胞组织,为治疗Ⅰ型糖尿病带来新希望》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6-30
    • 据美通社报道,一支国际科学家团队在糖尿病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利用创新型生物墨水,结合 3D 打印技术制造出具有功能的人类胰岛细胞。这项技术已在 2025 年欧洲器官移植医学会国际大会(ESOT Congress 2025)上正式公布,有望为 I 型糖尿病患者带来更高效、创伤更小的全新治疗方案。 据介绍,这项科研突破的关键在于,研究团队成功采用由海藻酸盐和去细胞化人类胰脏组织制成的专用生物墨水,通过 3D 打印技术打印出人类胰岛组织(即位于胰脏内部、负责分泌胰岛素的细胞群组织)。这项技术打印出的胰岛结构稳定、密度高,能够在体外存活并保持功能长达三周,在此期间持续对葡萄糖产生显著的胰岛素反应,展现出未来用于临床治疗的巨大潜力。 传统胰岛移植一般需要将细胞注入肝脏,但该过程往往会导致大量细胞流失,且长期疗效有限。相比之下,3D 打印的胰岛设计为可植入皮下,只需局部麻醉和微小切口即可完成操作,过程更简单、创伤更小。这种微创方式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舒适的治疗选择。 首席研究员 Quentin Perrier 博士表示,他们的目标是重建胰脏的天然微环境,让移植的细胞能够更好地存活并发挥功能。为此,团队开发了一种模拟胰脏支撑结构的特制生物墨水,能为胰岛提供所需的氧气和营养,令其保持活力。 据悉,相应 3D 打印结构采用多孔设计,能够有效增强氧气和营养向胰岛细胞的输送。这一设计不仅有助于维持细胞健康,还能促进血管新生,这两方面对移植后细胞的长期存活和功能发挥都至关重要。 研究报告显示,这些 3D 打印的胰岛细胞状态良好且持续活跃,存活率超过 90%,与传统胰岛制剂相比,相应细胞组织对葡萄糖的反应更敏锐,能在血糖升高时释放出更多胰岛素。在打印完成 21 天后,这些胰岛仍展现出强大的血糖感知和应答能力,显示出在体内移植后良好的运作潜力。同时,这些结构在整个观察期保持完整,没有出现结块或崩解,成功克服了传统方法常见的技术难题。
  • 《细菌“活墨水”可用于3D生物打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7-12-08
    • 美国《科学》杂志在线版、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告了一项3D生物打印领域的最新突破:欧洲科学家团队研发出一种包含细菌的“活墨水”,可依据所添加细菌的不同种类,形成各种不同的三维结构,未来有望用于皮肤和器官移植。 皮肤和器官移植可以拯救很多患者,但这项技术存在来源不足、排异反应等弊端。3D生物打印被认为是一种解决之道,因此成为当前医学领域热门的研究方向,不过,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是生物打印材料研究进展缓慢。通常3D打印所用的“墨水”都是塑料或金属粉末等无生命物质,适合制造一些高强度材料,但生物相容性材料,譬如皮肤移植物,对柔软度和韧性要求极高,传统“墨水”完全不符合要求。 此次,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Z)复合材料实验室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内含不同种类细菌的3D打印“活墨水”,依据各种类型细菌的特性,适用于皮肤移植、化学物质降解等多领域。 该“墨水”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水凝胶,由透明质酸、长链糖分子及热解硅石组成,细菌可以在其中存活。凝胶中加入了活体——包括恶臭假单胞菌和木醋杆菌,前者可用于降解化工生产中常见的废弃物,而后者合成的纤维素可用于皮肤移植及器官移植。 这项新成果现被命名为“功能性活墨水”,十分环保、安全,对人体及环境完全无害。它就相当于一个载体,在其中增加一种细菌,随之也会给该“墨水”扩展一项功能。研究团队成员表示,未来采用这种“活墨水”的3D打印,将会在无数可能的领域发挥其巨大潜力。 总编辑圈点 对3D生物打印来说,材料的选用一直是巨大难题,也是最耗时间和经费的。但如果能通过添加不同的细菌,让墨水呈现不同的特性,就相当于得到了一种通用型材料——只要人类掌握了这种细菌的属性,就能获得相应的功能。而在自然界,有潜力的细菌何其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