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通知(发改社会〔2018〕64号)|总体规划》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1-19
  • 发改社会〔2018〕64号

    青海省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

      《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请青海省人民政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完成《总体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要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原则、总体布局、功能定位和管理目标,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配套体系建设,抓紧制定专项规划,推动各项管控措施落地实施。

      二、请国务院有关部门结合职能分工,切实加强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建设发展的支持指导。要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制定和完善本部门支持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做好与本部门相关规划的衔接,在体制创新、政策配套、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请各部门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指导和帮助地方解决《总体规划》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促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我委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了解和督促检查,注意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附件: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8年1月12日

    关键字 : 总体规划政策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

相关报告
  •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通知》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1-26
    • (原标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 《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请青海省人民政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完成《总体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要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原则、总体布局、功能定位和管理目标,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配套体系建设,抓紧制定专项规划,推动各项管控措施落地实施。 二、请国务院有关部门结合职能分工,切实加强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建设发展的支持指导。要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制定和完善本部门支持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做好与本部门相关规划的衔接,在体制创新、政策配套、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请各部门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指导和帮助地方解决《总体规划》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促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我委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了解和督促检查,注意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8年1月12日 (原题为《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通知》) 【总体规划】(部分) 总论 第一节重大意义 江河是大地的血脉,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澜沧江是重要的国际河流,一江通六国,是国家和民族友谊的纽带。作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保护好三江源,对中华民族发展至关重要。 在三江源地区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体制试点基础上设立和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行动,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肩负着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积累经验,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示范的使命。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篇章,是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是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的伟大行动,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有利于创新体制机制,破解“九龙治水”体制机制藩篱,从根本上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两个统一行使”;有利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加强对“中华水塔”、地球“第三极”和山水林田湖草重要生态系统的永续保护,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处理好当地牧民群众全面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促进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模式。 第二节规划概要 一、规划范围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总面积12.31 万平方公里,涉及治多、曲麻莱、玛多、杂多四县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辖区域,共12 个乡镇、53 个行政村。 二、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为2015 年,规划期到2025 年,展望到2035 年。
  • 《让城市总体规划更有用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3-23
    • 2018-02-26 11:25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分享到: 导读 2017年11月18日-20日,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东莞举行,集中探讨了当前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会后,各论坛承办方根据专家报告及讨论成果形成了一系列政策建议。为此,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微“中国城市规划”推出“政策建议”专栏,陆续推出系列文章,集中传递专家声音,助力城乡规划建设。 本期“政策建议”依据“学术对话八”:让城市总体规划更有用”讨论成果形成,指出让总规成为落实国家愿景的战略纲领,成为实施管控的法定规则,成为层层落实的实践过程。 近年来,中央对城乡规划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将其作为提高治理能力、实现依法治国、践行生态文明、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抓手。2014年、2017年,习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分别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把握好战略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坚持城乡统筹,落实‘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总体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就具有法定效力,要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的重要作用。” 对照中央对城乡规划寄予的厚望,城乡规划、特别是城市总体规划,仍然存在着自身的问题和不足,例如:规划审批周期长、事权不对应、刚弹不区分、编督不衔接等,这些问题使得总规沦为一个“不好用”的规划,严重影响到它应当发挥的作用。 同时,城乡规划是一门面向实践的学科、行业和政府职能,如果城乡规划失去了实效性,那么它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因此,无论是落实中央的期望,还是寻找自身存在的理由, “让城市总体规划更有用” ,都是亟待实现的目标。而唯有通过自我变革、革弊鼎新,方能达成这一目标。通过2017年城市规划年会的相关专题对话,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一、让总规成为落实国家愿景的战略纲领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需要周详的空间“顶层设计”来落实。当前摆在城乡规划工作者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辅助各级政府领导制定各层面的空间“顶层设计”。作为城市层面的综合性规划,城市总规无疑将担当这一艰巨任务。 因此,城市总体规划要能向上接得住国家战略要求,从“全球视野、国家使命、人民期盼”三个维度梳理,形成与“两个一百年”目标相衔接的城市发展愿景,并落实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确定城市战略定位,以此指导空间“顶层设计”的形成,绘就“长远蓝图”。 城市总体规划应当成为市委、市政府在空间领域的基本施政纲领。过去,虽然城市总体规划被赋予了类似的地位,但城市领导并未真正将总规作为其全局工作的依据,而主要将总规作为招商卖地的工具。城市建设以“项目”为指导,呈现近期化、破碎化、随意化的特点。这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未来,应当用好城市总体规划,让空间“顶层设计”能够指导空间各项建设行为,真正从“项目”牵引建设转变为“规划”指导建设。 为此,应推进“统筹规划”,即“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形成一张蓝图”。让总规真正成为市委书记“一把手”抓的规划,成为统筹政府各部门空间保护发展诉求的规划。在规划内容上,应当有所拓展,建议建立“总体战略+三类空间规划+N个专项规划”的规划体系(其中“总体战略+三类空间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强化“全空间、全要素、全时段”的管控,落实“全局战略统筹、全域空间管控、全要素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