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廷根大学开发全球地下水流入海洋的计算模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3-28
  • 地下水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对农作物和饮用水至关重要。地下水存在于我们脚下的土壤、沉积物和岩石的裂缝和孔隙中,新鲜的地下水流可为海洋提供大量的营养和溶质输入。然而,哪些水文地质参数控制着地下水流向海洋的程度,尚未得到系统地量化。由哥廷根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开发出了第一个全球地下水流入海洋的计算模型。他们的分析表明,世界上20%的敏感的沿海生态系统,如河口、盐沼和珊瑚礁,都面临着地下水将污染物从陆地输送到海洋的风险。这项研究发表在3月9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研究人员将新设计的计算模型与全球地形、地下水补给和地下岩石层的特征数据相结合进行分析,对全球沿海地区的地下水流量进行了量化。结果表明,尽管地下淡水的流量很低,但变化很大。这意味着对于海岸线小区域来说,这些地下水流足以成为淡水的重要来源。然而,当由于人类活动而受到污染或携带过多的营养物质时,这实际上会给敏感的沿海生态系统带来风险。

    这一新的研究结果质疑了之前关于地下淡水流动会影响整个海洋的碳、铁和硅收支的说法。然而,地下水沿海岸线流动的局部影响非常重要。地下水是一种淡水资源,在世界上许多地方一直、而且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尽管人们对这一点还知之甚少,但地下淡水和海水的混合可能会有益于当地适应微咸水的生态系统。对海岸生态系统最大的负面影响来自于营养物质,如氮和污染物,人们把它们排放入陆地,然后渗透到海岸。这些物质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流向海洋,然后将影响海岸带生态系统。

    文章第一作者、哥廷根大学结构地质和地球动力学系Elco Luijendijk博士说:“我们非常希望这些新结果和我们的模型所揭示的数据将激发后续更详细的研究。监测和了解地下淡水流动对沿海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重要,特别是在迄今尚未详细研究的区域,例如南美洲、非洲和南亚的大片地区以及许多热带岛屿。”

    (刘群群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5064-8
相关报告
  • 《多国科学家开发可模拟全球海洋生物变化的模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9-03-15
    •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气候的波动,海洋生物系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被称为“气候惊喜”的生物突变也在海洋的许多区域被发现。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变化——无论是突然的、意料之外的还是长期的——来自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和索邦大学(Sorbonne University)的科学家团队与来自欧洲、美国和日本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生命排列的宏观生态理论(METAL)的新方法。 为了构建计算机模型,研究人员设计了大量对自然温度变化表现出广泛反应的模拟物种(伪物种)。这些伪物种避免了超出其耐受性范围的热波动,形成了“伪群落”,并逐渐在模型中占据所有海洋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只覆盖海洋的一小块区域,通常只覆盖海岸附近的区域。这个以METAL理论为基础的新模型提供了全球覆盖范围,并允许快速识别能够强烈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相关生态系统的服务(如渔业、水产养殖和碳循环)的重大生物变化。当最初对14个海洋区域进行测试时,该模型准确地预测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实地观察到的实际生物变化。通过将该模型应用到全球海洋,研究人员能够量化这些生物变化的程度和空间范围。 该模型还让科学家们注意到,近来“气候惊喜”数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上升,原因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温度异常以及北极变暖。在大多数情况下,该模型可以在事件发生前一年进行预测,从而可以确定目前野外观察所忽略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地区。尽管海洋生物多样性每年为人类提供8000万吨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但这一新计算机模型揭示的变化可能会以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分配海洋群落和物种。 (刘思青 编译)
  • 《海洋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4-29
    •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联合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和三六零数字安全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360智脑13B和Deepseek-R1-70B大模型为基座成功开发了海洋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英文名称OceanDS)。“瀚海智语”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得到与会多位院士和行业专家的高度肯定,于近日正式发布。“瀚海智语”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在海洋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将为海洋行业的智慧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比通用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在海洋领域理论知识、专业术语和行业应用等方面的表现更为出色。 一是“智语精准”,海洋专业测试成绩排名第一。该模型是海洋领域首个业务化垂域大模型,具备高度专业化的AI能力,能够准确高效地完成本领域内容生成、知识问答、信息检索、政策分析、科普宣传等任务;在专业领域试题回答的第三方测试中,“瀚海智语”的成绩较司南榜单排名前三的开源通用大模型相比分别高7.15%、18.22%和25.30%。 二是“学富瀚海”,具备全球内容最丰富的海洋专业中文知识。该模型基于增量式向量数据库技术构建了内容丰富的海洋领域专业知识库,其中包含精选专业图书、专业科技文献以及巨量的公告、标准和政策文件,词元总量超过18亿,为海洋领域形成了一笔宝贵的数字资产;数据库采用元数据加密技术,能够有力保证专业知识的信息安全。 三是“安全易用”,“瀚海智语”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和人工智能安全,在使用便利性方面做了特别优化。大模型服务系统采用业界领先的风险检测模型内容安全框架搭建,具有成熟稳健、运行稳定、接入形式多样等优势,可为海洋科研、教育、业务和管理等用户提供价值正面、安全合规、灵活易用的专业AI服务。 目前,“瀚海智语”已在多家海洋业务机构、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试用并获得高度评价。未来,研究团队将持续推动大模型技术向自然资源相关领域拓展,适时推出面向自然资源各行业的以中文内容为特色的专业大模型,进一步推动行业智慧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