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油田自主研发纳米防水锁表活剂》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21-03-29
  • 3月24日,吉林油田致密气井德深80-2井完成自主研发纳米防水锁表活剂现场试验,压后见气返排率3.8%,井口压力18.3兆帕,日产气8.5万立方米,为该区块同厚度气藏最高产量井。吉林油田油气工程研究院深入开展致密气藏水锁伤害机理研究,明确致密气藏降低水锁伤害关键影响因素,针对储层需求,从微观分子结构设计与宏观性能指标上开展新型药剂研发,历时1年时间,成功自主研发出以基础化工原材料合成的纳米防水锁表活剂。今年年初,吉林油田快速协调购置原材料完全自主化生产,大庆钻探井下作业工程公司通力配合,精细施工,该纳米防水锁表活剂首次在吉林油田致密气井德深80-2井成功试验,该井压后第二天见气,实际效果显著。该纳米防水锁表活剂现场试验取得成功,标志着吉林油田又一项科研技术成果成功转化为生产力,为吉林油田致密气领域“提产、降本、控投”,实现高效勘探,效益开发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相关报告
  • 《吉林油田成功合成纳米增渗驱油体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1-12
    • 10月30日,吉林油田已初步合成纳米增渗驱油剂体系,其溶液粒径小于50纳米,在高温高压下非常规岩芯洗油率大于45%,室内性能评价良好。 该体系是具有核—壳结构的微乳液,可进入微纳米基质,将原油打散形成“小尺寸油”,提高原油储层流动性,解决油藏“注不进、采不出、驱不动”的问题。 纳米增渗驱油体系在国内外没有参照,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科研人员结合前期油藏情况调研和三次采油基础原理,按照纳米增渗驱油体系洗油机理技术思路,制定实验合成和性能评价方案。室内合成主要以亲水性表活剂和亲油性表活剂为骨架,助表活剂和乳化剂为辅助药剂,在一定温度、时间下持续搅拌,形成一种核壳结构纳米驱油剂。 目前,该纳米驱油剂体系正在完善中,明年吉林油田将在非常规储层选取2至5口井进行先导性试验。该体系的成功应用将使非常规资源实现效益开发,有效提高油田产能。
  • 《吉林油田自主研发无源磁导向技术》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1-03-17
    •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坨1井精准重入老井眼。3月10日,吉林油田双坨子储气坨1井封井工程完成一周后,运转情况良好。坨1井无源磁导向现场试验的成功实施,创造了运用自主研发无源磁导向技术、精准定位重入老井眼的先例,推动了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为解决储气库复杂废弃井处理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双坨子储气库是吉林省建成的第一座储气库,主要为吉林省天然气季节调峰及应急保供提供保障。坨1井封井工程由吉林油田组织实施,中国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承担磁导向及随钻陀螺作业,长城钻探钻井三公司承担钻井施工作业。坨1井是吉林油田1963年完钻的一口复杂废弃井,完钻井深2430.54米,油套下深1287.37米,套管以下存在1143米裸眼段,裸眼段钻穿了两套建库目的层,如不能实现有效封井,将影响储气库建库的密封性和运行安全,导致坨17断块无法建库,损失整个库容工作气量的1/5。但该井套管内252米至658米水泥固管,套管钻修多次失败无法实施,需要采用打救援井方式,利用无源磁导向技术定位老井眼套管,实现老井眼套管斜处的重入。但这项技术主要依靠进口,使用成本高。   去年年底,吉林油田组织科研人员,先后攻克了无源磁导向及随钻陀螺振动等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坨1井经济高效封井提供了技术手段。通过现场精心施工管理、精准轨迹设计、精确定位测量和精细定向控制,在井深705.2米处完成碰套管任务,于井深1306米处一次重入裸眼段,轨迹测控精度成功控制在厘米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