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四省会城市达成农业科技创新共识》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6-20
  • 中新网武汉6月19日电 (邓俊文 徐金波)19日,2017武汉种业博览会在武汉举行,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部门,在区域农业重大科技命题并协同攻关、农业科技成果集成示范与应用、科技资源共享、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等方面达成共识,从而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农业科技支撑。

      武汉种业博览会由湖北省农业厅、中国园艺学会、武汉市农科院等单位,吸引包括长沙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合肥市农业科学院、南昌市农业科学院等四省会城市科研单位在内的1000多家企事业与会。

      武汉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吴大志介绍说,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尤其是自2013年成功举办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会首届商会以来,四城之间科教文化交流、人才智力共建等活动日益频繁,合作增长点不断增多。

      武汉市农科院、合肥市农科院、南昌市农科院、长沙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四方协商后,于2016年4月20日成立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通过四城农科院(所)的通力合作,努力搭建四城农业科技新格局“一盘棋”、创建覆盖农业生产上中下游“一条龙”、构建农业跨区域、多学科集成的协同创新“一体化”联合体的新机制。过去一年来,各联盟成员单位开拓创新,在院所治理、科技研发、服务三农、联盟协同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本次四家单位就农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达成共识,商定各联盟成员单位间将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在区域农业重大科技命题并协同攻关、农业科技成果集成示范与应用、申报农业科技成果奖励、科技资源共享、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等不同类型的活动,加强交流,提供灵感,碰撞火花,进一步发挥联盟的纽带作用,为联盟的发展提供新动能。

      合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专家指出,在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各项活动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生产资料是农作物的种子。近年来,全球种业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发展中,加快了改革、兼并和重组的步伐,世界上最大的20家种业跨国公司几乎控制了全球的种子研究、开发和销售。中国种业则呈现出多而小、散且乱,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大等现象。此番长江中游城市群四个省会城市抱团发展,有利于提升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农业科技支撑。(完).

相关报告
  • 《长江中游城市群农科创新联盟达成"武汉共识"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6-26
    • 来源: 长江日报 作者: 2017-06-24 07:00:39字号: 大中小. 背景色. 本报讯(记者周韧 通讯员张平香)6月18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工作交流会在武汉召开,以“科技创新引领种业发展”为主题,达成8条“武汉共识”。 2016年4月, 武汉市农科院、合肥市农科院、南昌市农科院、长沙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四方协商,在武汉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旨在通过四城农科院(所)的通力合作,构建农业跨区域、多学科集成的协同创新机制。 18日达成的“武汉共识”有:加强协作共赢,提高联盟在全国的影响力;相互开放课题研究,协同创新、优势互补、互利合作;支持人才团队建设,构建各具特色的优势学科;共同争取科技推广和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职能;支持四城农业智库专家服务团建设;联合推进种业发展,实现育种资源共享;实现农业期刊共享、合办;组建省会城市农科成果转化交流平台,实现农业资源按一定规则适度有偿使用。
  • 《科技创新撬动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0-30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翻开我国版图,沿长江经济带是一条重要轴线。目前,中国经济的“沿江发展”正由长三角地区向整个长江流域推进,而长江中游城市群正身处这条主轴之中。 中游畅则长江畅,中部活则全国活。 中游、中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决定了赣鄂湘皖四省会城市的重要地位。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为主体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共饮一江水,合作一体化。 从《武汉共识》到《长沙宣言》,再从《合肥纲要》到《南昌行动》,到朋友圈扩展为八大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点燃科技创新引擎,不断将共享互通向纵深推进,紧紧切合高质量发展时代要求。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湘赣鄂皖共铸第四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报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强调创新。 科技创新,正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重要关键词。 自2013年2月23日四城举行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以来,四城建立了轮值主席会议召集制度,每年召开一次市际科技联席会议,由四省会城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分管副秘书长率团参加,共同推进四省会城市科技实质性合作。 一年一会商,一年一携手。近年来,武汉、长沙、合肥、南昌等中心城市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围绕着创新驱动,迎着世界科技新变革潮流,协作模式和机制不断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武汉以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信息技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重点。其中,东湖高新区建立以创业服务业为特色,带动武汉、辐射全国的科技服务业产业体系,助力“光谷”走向世界。 长沙主打产业园区发展,形成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9个省级园区。其中,长沙高新区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重点实施科技服务机构聚集工程、科技服务平台提升工程、科技服务业态建设工程、科技服务业生态系统形成工程。 合肥科技服务业发展较快,科技服务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微电子芯片测试平台等多科技服务平台搭建日趋完善。其中,合肥高新区围绕科技服务,为区域产业集群提供集成化科技服务,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水平。 南昌主要布局电子信息、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其中,南昌高新区形成以“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为总体框架,以“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技术转移―产学研―专业配套―科技金融”为服务链条的科技服务产业体系。 抱团发展,打造科技共享协作新模式 合心、合拍、合力;同向、同步、同行。短短几年时间,市场、公共服务、交通等多个重要领域合作“一体化”已成为四市发展的新常态。 据悉,目前,长沙、南昌、合肥三个兄弟城市在武汉投资注册企业累计3300多家,武汉在三个兄弟城市投资注册企业4493家。2017年,长沙、合肥、南昌三市企业在武汉投资近100亿元;武汉企业在三个城市投资达到120亿元。 2018年9月27日,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六届会商会在长沙召开。四城聚首长沙,以科技服务业为抓手,再次开启新一轮谋篇布局的合作。 会上宣布,四座城市将共同搭建政府主导线上线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平台”,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科技服务业合作生态,工作平台常态化,合作机制市场化;四座城市将举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成果展及对接会,一起服务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势产业链。 新时代书写“新”文章,长江中游城市群此举的发展举措,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以创新为方向系统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共担共享为机制基础,必能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湖南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主任吴金明所说,如何在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新发展理念下,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不是空地上的新建设,而是在既有的经济结构中进行再调整,并且这种调整要以经济产出能级作为依据,在生态保护下完成。其中,坚持经济能级提升与创新型新产业集群聚集便是重中之重,而这些转变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李亦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