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钾电池采用非易燃电解质 打造下一代储能系统》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2-20
  • 据外媒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研发一种不易燃电解液,可应用于钾和钾离子电池,促进锂技术以外的下一代储能系统发展。新型电解质基于有机磷酸盐,使电池更加安全,而且可以在低浓度下运行,这是大规模应用的必要条件。
    目前,锂离子电池技术在储能市场占据主导位置,但是,这种电池存在价格、环境问题和电解液易燃等固有缺点。在开发下一代电池技术时,科学家们尝试用钾离子等更丰富、更便宜的材料,来取代锂离子。然而,钾和钾离子电池也存在安全问题,比如电解质易燃。
    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University of Wollongong)的材料科学家Zaiping Guo及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阻燃材料的电解质,找到新解决方案。新型电解质以磷酸三乙酯为单一溶剂组分。之前在锂离子电池中进行测试时,这种阻燃剂材料需要达到非常高的浓度,才能长期保持稳定,工业应用成本过高。所以,电池行业需要更便宜、性能更好的稀电解质。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可以用钾离子来降低相关浓度。他们将磷酸盐溶剂与一种常用的钾盐混合,从而获得一种不会燃烧的电解质,可使组装电池的浓度稳定循环在0.9-2mol/L,适合较大规模应用,比如智能电网。
    研究人员表示,形成均匀稳定的固态电解质间相层,是确保性能的关键。根据他们的观察,只有采取这种磷酸盐电解质,才能生成间相层,传统碳酸盐电解液无法形成此类层体。另外,新型电解质具有高循环稳定性,而在相同条件下,传统碳酸盐基电解液会发生分解。
    研究团队已经证明,新型无机磷酸盐电解质,可用于制造性能安全的下一代钾离子电池。他们认为,可进一步开发基于阻燃剂的电解质,并将其应用于其他非易燃电池系统设计。

相关报告
  • 《如何利用先进材料提高下一代EV电池的效率》

    • 来源专题:工程机械与高端装备
    • 编译者:Hazel
    • 发布时间:2025-05-07
    • 随着电动汽车需求激增,对高效可靠电池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先进材料将成为突破下一代动力电池性能瓶颈的核心钥匙,工程师需通过以下战略布局引领电动出行革命。 电动汽车电池面临的挑战 由于多种因素,电动汽车市场目前在电池设计方面面临巨大压力。一个主要问题是采购原材料,例如锂、钴、镍和石墨。这些物品对于当今EV电池的功能至关重要,但它们的需求正在飙升。研究人员预测,到2050年,需求将增长26倍,其中钴增长6倍,镍增长12倍,石墨增长9倍。由于全球努力实现交通脱碳,从而加剧了资源争夺,供应链紧张导致成本飙升。 另一个挑战是温度对电池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影响。高温会加速电动汽车电池内的化学反应速度,导致热失控和锂镀等问题。这些情况会降低电池质量,损坏电池保护层并减少活性锂的数量。 最后,在不影响安全性或使用寿命的情况下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仍然是一个持续的挑战。当前的设计通常需要权衡。例如,增加能量密度会降低热稳定性,使电池更容易过热或退化。这种平衡行为使材料选择和电池架构复杂化。因此,电动汽车市场对能够在各个方面提供的创新解决方案有更大的需求。 电动汽车电池中的先进材料 性能、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方面的最新发展极大地改进了EV电池。一些关键创新包括以下内容: 1.硅基阳极 工程师越来越多地将硅基阳极集成到锂离子电池中,以提高能量密度。与石墨阳极相比,硅具有更高的锂存储容量,可能会增加电池续航里程。然而,循环期间的体积膨胀需要纳米级工程和复合材料等解决方案来保持结构完整性。 2.固态电解质 这些材料作为液体电解质的更安全替代品而受到关注。它们通过消除易燃组件来降低热失控的风险。此外,它们还支持使用锂金属阳极,从而提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还可以在10分钟内充电,并在80次充电循环后保持6,000%的容量。目前的研究重点是提高离子电导率和扩大生产以实现商业可行性。 3.高镍阴极 高镍阴极提高了能量密度,同时减少了对钴的依赖,钴是一种昂贵且存在争议的材料。它们提高了电池续航里程和功率输出。然而,它们对降解和热不稳定性的敏感性带来了一些问题,先进的涂层和掺杂技术可能会解决。 4.硫化物固态材料 硫化物固态材料是下一代固态电池的有前途的组件。它们具有出色的离子电导率和柔韧性,使其适用于大规模应用。它们与高容量阳极兼容,进一步提高了它们彻底改变EV电池设计的潜力。 5.石墨烯与碳纳米管 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可以提高电池的导电性和耐用性。这些材料有助于加快充放电循环并提高机械稳定性,尤其是在高能量密度电池中。研究这些材料的可扩展制造工艺对于提高采用率至关重要。 在EV电池中利用先进材料的策略 利用先进材料可能会带来成本、可持续性和可扩展性方面的挑战。以下方法有助于克服问题,同时提高性能和效率: 1.采用纳米技术和2D材料 纳米技术和2D材料使工程师能够实现更高的性能,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重量和成本。例如,石墨烯的导电性和机械强度改善了电池内的电子流动。虽然这种2D材料提高了充电速度,但它减少了运行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将这种材料加入电池电极,设计人员可以在不牺牲性能的情况下实现更轻、更高效的设计。 2.根据应用需求优化材料选择 设计下一代电动汽车电池需要了解特定的性能需求,例如能量密度、安全性、充电速度或成本效益。然后,工程师选择与这些目标相关的材料,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电池性能,同时应对挑战。例如,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开发了一种锂硫电池,以克服硫在充电循环过程中降解的趋势。结果是原型的能量密度是传统锂离子电池的三倍 。如果工程师想要实现卓越的性能和更长的电池寿命,他们可以考虑这种类型的创新。 3.尝试新的制造技术 3D打印等新的制造方法可以改进电池生产流程并创造尖端设计。3D打印可以更精确地制造电池组件,实现优化材料使用和能量密度的复杂设计。借助3D打印,设计师可以创建具有可定制形状和结构的电极,从而确保更好的离子流和更高的性能。例如,印刷的多孔电极为反应提供了更大的表面积,从而提高了充电速率和整体电池容量。 4.数字孪生与预测建模降低原型开发成本 先进的原型技术为降低研发成本、加速动力电池开发提供了创新路径。工程师可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电池系统的虚拟镜像,模拟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表现。这项突破性技术既能实现设计的快速迭代优化,又能减少材料浪费与制造成本。通过实时仿真,研发团队可在早期阶段识别潜在问题,确保更顺畅的产业化过渡。 预测性人工智能(AI)物理模型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流程: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材料相互作用,预测电池长期演变规律。该系统不仅能定位性能薄弱环节,更能为材料优化提供数据洞见,最终实现效率最大化。 5.使用轻量化材料提升能效 轻量化材料对于提高能效、延长续航和提升整体性能至关重要。以长纤维热塑性塑料(LFTs)为例,其材料密度较金属减轻40%,有效降低电池包重量,从而提升能源效率并扩展车辆续航里程。LFTs特别适用于替代电池外壳和支撑结构中的重金属部件。这类材料不仅能增强设计灵活性,还具备优异的抗冲击性能,完全满足电动汽车严苛的应用要求。此外,改用热塑性材料可显著降低生产和运输成本,助力制造商打造更高能效、更具成本优势的电动车型,以应对市场对高性能车辆日益增长的需求。 电动汽车电池设计的创新突破 采用先进材料是推动下一代电动汽车性能跃升的必由之路。这不仅能够满足电动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更能提供更安全、高效且环保的电池解决方案。随着行业不断发展,工程师需要持续突破技术边界。当下对这些先进技术的投入,将为构建更清洁、更电气化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 《青岛储能院在下一代高能锂电池电解液和黏结剂领域取得阶段性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2-10
    • 市场和消费者对电动汽车和便携式电子产品的续航里程的高度关注,驱动着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不断提升。提升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最常用的策略是开发新型高电压高容量正极材料(如镍锰酸锂,高电压钴酸锂,高电压三元材料等)或高容量的负极材料(如硅碳材料)。但是,这些新型电极材料与传统电解液、黏结剂的兼容性差,难以形成稳定的界面,成为制约下一代高能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进程瓶颈问题之一。依托青岛能源所建设的青岛储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简称“青岛储能院”)将下一代高能锂离子电池及其配套电解液和黏结剂的研究作为主攻研究领域之一。   众所周知,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的“血液”,高性能电解液的开发及电极/电解液界面形成机制的研究将极大地提高下一代高能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受传统中医药方和西医“药物协同联用”思想的启发,青岛储能院深入发展 “电解液功能添加剂协同联用”策略,实现大幅提升下一代高能锂离子电池性能目标,如高电压钴酸锂/石墨全电池体系(Energy Technology, 2017, 5, 1979-1989)和5V高电压镍锰酸锂/石墨全电池体系(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18, 8, 1701398)。 这些研究工作虽然对添加剂的协同作用机制做出了具有指导性的解释,但局限于非原位技术手段表征,可能无法反映出电极/电解液界面反应的真实状态。近年来,原位表征技术的发展为高性能电解液的开发及电极/电解液界面形成机制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气体是电极/电解液界面反应的重要产物,确定气体产物并结合界面固态产物表征分析将实现对电极/电解液界面反应的有效解析,而原位差分电化学质谱法(in-situ DEMS)因能够实时监测定量电池在不同电位下的产气行为而备受关注。青岛储能院采用in-situ DEMS(Hiden, HPR-20和HPR-40)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电解液添加剂对高容量硅碳负极中电解液/电极界面反应的影响,并成功构建5V高电压镍锰酸锂/硅碳全电池体系,这对电解液功能添加剂的发展和界面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相关工作以“Tracing the Impact of Hybrid Functional Additives on a High-Voltage (5 V-class) SiOx-C/LiNi0.5Mn1.5O4 Li-ion Battery System”为题目发表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18, 30, 8291-8302)。另外,青岛储能院还自主开发新型具有大阴离子结构的全氟叔丁氧基三氟硼酸锂(LiTFPFB)作为电解液主盐(Chemical Science)。   锂离子电池电极中黏结剂用量非常少,却作用关键,但在研究中容易被忽视。聚偏氟乙烯(PVDF)是正极材料最常用的黏结剂。近年来研究发现,PVDF在高电压工作条件下不稳定,是下一代高能锂电池性能衰减的一个重要原因。青岛储能院采用含有大量苯酚基团的可再生木质素作为新型功能黏结剂用于5V高电压镍锰酸锂正极材料,该新型正极材料的循环性能得到大幅提高。经充分的实验论证发现,木质素黏结剂中的苯酚基团可以消除电解液中的自由基并终止自由基的链式反应,从而抑制电解液的氧化分解,构建高稳定性的电解液/电极界面,该工作对高电压正极材料黏结剂的开发具有里程碑式的指导意义,相关工作以“A biomass based free radical scavenger binder endowing a compatible cathode interface for 5 V lithium-ion batteries”为题目在线发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8, DOI: 10.1039/c8ee02555j)。   青岛储能院在下一代高能锂离子电池及其配套电解液和黏结剂的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应邀撰写关于5V高电压镍锰酸锂电池的综述(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16, 28, 3578-3606);电解液阻燃剂的综述(储能科学与技术,2018, 6(7), 1040-1059);关于高电压钴酸锂电池的综述(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18, 47, 6505-6602);关于三元正极材料聚合物电解质的综述(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s,2018,已接收);关于高性能黏结剂的综述(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2018, DOI: https://doi.org/10.1016/j.ensm.2018.11.013)一系列文章。   相关系列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纳米先导专项,青岛市储能行业科学研究智库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岛能源所“一三五”项目等的大力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