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录!西湖大学利用氨基酸实现高储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25
  • 为满足人类能源需求,发展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已是大势所趋。而高效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又依赖储能技术的发展。

    记者1月20日从西湖大学了解到,西湖大学理学院特聘研究员王盼课题组及其合作团队利用氨基酸发展了新型仿生设计水溶性吩嗪类化合物,赋予水系有机液流电池体系极低的电池容量衰减。

    该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型高稳定性水系有机分子结构骨架设计策略,为进一步设计构建高性能水系液流电池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这一最新成果日前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期刊。

    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发展新趋势

    “作为液流电池的一种,水系有机液流电池使用水作为介质,是具有较高安全性的储能系统。” 王盼说,液流电池可以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进行储存,它通过活性物质在电极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来储存和释放能量。

    西湖大学理学院特聘研究员王盼(第二排右一)及其团队

    研究人员介绍,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的活性材料,来源于自然中储量丰富的碳、氮、氧等元素,这些元素在分子结构上可编辑可调节,能够通过有机官能团得失电子的氧化还原行为,完成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而有机分子中的多电子转移及其多样的可设计性,赋予了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独特灵活的优势,使之成为液流电池发展的新趋势。

    “在水系液流电池领域,一系列基于蒽醌、紫罗碱、二茂铁、氮杂芳环等有机结构骨架的分子,已展现了较为良好的性能和应用前景。” 王盼说,然而,目前绝大部分研究工作都是基于商业可得的已知功能染料分子;基于吩嗪类有机结构骨架的衍生物,在前序报道中仅有几个例子,均存在水溶性差和不稳定等问题,且该类化合物衰减机理尚不明确。

    氨基酸功能化吩嗪衍生物(AFP)的合成

    年衰减0.5%,水系有机液流电池新纪录

    为改进现状,西湖大学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自然界来源广泛的氨基酸。

    该课题组将氨基酸作为功能化基团引入吩嗪骨架,利用氨基酸的水溶性特点及给电子特性,合成了一系列水溶性吩嗪类衍生物(AFP)。之后,研究人员系统地探究了“AFP家族”不同成员——即不同支链及不同位置的氨基酸——对水系液流电池性能的影响。

    “简版”水系液流电池系统

    “研究表明,1,6-AFP具有稳定的氧化态和还原态;1,8-AFP、2,7-AFP同样具有稳定的氧化态,但其还原态易于发生氢的互变异构,失去氧化还原活性并进一步降解,在电池测试中其容量迅速衰减。”王盼介绍。

    课题组还对该类化合物的衰减机制做了详尽分析。研究发现,明星分子1,6-AFP在pH8,1M电子浓度下,在水系液流电池长时间的恒压充放循环过程中表现优异。

    1 M 1,6-AFP (pH 8) 的电池循环表现

    “在实验测试99天之后,通过核磁及电化学手段并没有观察到任何化学分解。该液流电池具有极低的容量衰减(0.0015%每天),在长时间充放电的状态下,仅表现出每年0.5%的衰减。”王盼说。

    研究人员表示,这是目前所有报道中,水系有机液流电池低衰减的新纪录保持者,在水系储能系统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chuneng/2021/01/21/detail_2021012189108.html
相关报告
  • 《南网储能云南储能公司再创新纪录 连续安全生产5000天》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9-14
    • 截至2025年9月8日,南网储能公司所属云南储能公司(以下简称“云南储能)实现连续安全生产5000天,未发生突破目标底线的事故事件。 这一里程碑式成就是该公司深耕安全生产管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写照。从承接原文山电力12座小水电站资产,到全面融入南网储能发展大局、布局抽水蓄能与新型储能“两条赛道”,云南储能在安全与发展的协同推进中,为区域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筑牢坚实屏障。 以党建引领激活安全治理效能 “党建+安全”的融合机制是云南储能安全生产的特色亮点。该公司以党建为引领,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安全治理效能。 党建引领安全决策,公司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安全生产法及上级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将安全生产纳入党支部议事清单,重大安全工作经支委会讨论决策。落实南方电网公司党组巡视“回头看”要求,抓好南网储能公司党委巡察反馈意见整改,安全管理问题按时整改闭环。 党员带头落实安全责任,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签订安全生产责任制,参与隐患排查与应急演练。2025年主汛期,党员同志冲锋在前,主动协调作业计划,完成8座电站1台机组大修、17台机组小修,避开丰水期完成4座电站31套保护装置技改。2025年上半年圆满完成全国“两会”一级保供电任务。 规范制度建设确保刚性执行 云南储能以实用、可操作、全覆盖为原则,构建健全的制度体系,为安全生产提供刚性要求。 2025年,该公司深度承接上级的决策部署,印发《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重点任务管控措施清单》,梳理204项管控内容;制定187项安全管理评价指标提升计划,明确责任人与闭环时限,每月跟踪汇总完成情况,确保制度落地不悬空。在责任落实上,修编《公司安全生产职责及其到位衡量标准(2025 版)》,组织在岗148人签订年度安全生产责任制,签订率达100%,并结合巡视巡察整改要求,梳理完善岗位责任书,确保“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发布《云南储能公司2025年人身风险隐患重点任务》,制定主要内容及要求,编制《云南储能公司典型风险管控指引》等文件,将危险源识别、防范对策纳入作业指导书,让每一项操作都有制度可依、有标准可循。 扎实推进应急管理与治本攻坚工作。公司修编1个综合应急预案、18个专项应急预案、43个现场处置方案,完善应急处置卡,2025年上半年完成40项应急演练并全部归档,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同时,贯彻新《公司法》,完善设备管理、网络安全、交通消防安保等制度,依法合规经营水平持续提升。 聚焦现场管理压实责任 云南储能以“作业风险管控+闭环整改+常态化开展”织密安全防护网,强化生产现场管理。在作业风险管控上持续深化“1+N”现场作业风险管控机制,压实主体责任,2025年1月至6月线上线下开展作业监督521次,定期组织“两票会审”,严控有限空间、机械吊装等高危作业,优化作业视频监督系统,实现“两票”合格率99.1%、规范率96.03%,高风险作业零安全事故。落实24小时防汛值班制度,汛前完成在运电站水工设施维护保养,清理补充防汛物资,所有在运电站安全度汛。 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与整改工作。公司先后组织岁末年初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隐患专项排查整治、春季及汛前安全检查等,针对发现的问题明确整改时限与责任,2024年年末冬季暨汛后安全大检查66项整改措施。2025年上半年发现处理设备缺陷31项,重大紧急缺陷消缺率100%。 用科技创新赋能安全生产 云南储能积极推进科技赋能,以智能化、数字化手段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为安全生产注入新动力。 该公司广泛应用智能巡检与在线监测,完成格雷一级、格雷二级、木垢电站巡检机器人安装调试,落水洞电站、格雷二级电站智能巡检机器狗应用,推进110kV主变油色谱在线监测装置投运。在南汀河、格雷二级电站试点加装在线监测系统,实现设备状态智能感知与趋势分析。2025年上半年主设备综合可用系数97.38%,迎峰度夏机组可用系数99.99%。 深化应用数字化管理平台,全面推动电网管理平台“计划任务”“检修管理”等8大模块从线下转线上,探索设备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完善作业视频监督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2025年上半年生产作业计划480项及时完成率100%。网络安全防护持续加强,推进电力监控系统等保测71项问题整改,完成7座电站监控系统技改,推动北斗时间同步装置全覆盖,确保电力监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110kV及以上保护动作正确率100%。 此外,该公司持续推进“智能化清污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小水电机组效率提升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推进集中监控系统建设,为“无人值班”模式奠定基础,储能电源充放电能量转换率达88.28%,科技赋能安全与生产的双重效益凸显。 在安全培训和文化认同中强本固基 云南储能通过创新性构建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全方位提升员工安全素养与专业能力。结合员工需求,近年来精心组织开展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安风体系初级审核员培训、无人机培训及应急救援队伍培训等;充分利用“云储课堂”形式,针对保护、自动化等专业领域开展专项培训。在岗位技能提升方面,积极落实安全法规与技能考核,组织安规调考、普考,确保员工熟练掌握安全技能与操作规范。不断提升班组核心能力,扎实推进南汀河巡维站“四星级班组”建设。 云南储能积极落实南网储能公司关于安全生产季、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精心制定包含6个大项、18项措施的活动清单,完成主题宣传片及安全宣教视频专题学习;持续深化安全宣传“五进”及咨询工作;主要负责人带队进行隐患专项排查,让安全宣传进村进寨、进校园。同时,充分利用“三会一课”、员工倒班会、班组安全活动等阵地,常态化组织沉浸式事故案例教育,推动员工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 如今,云南储能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双双提升,安全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员抓好安全生产的一道坚固的思想防线,确保了电站安全生产稳定可靠。 五千日夜坚守,铸就安全丰碑;展望未来征程,云南储能公司将以“归零”心态重新出发,持续深化安全管理举措,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在“做精小水电、守住基本盘,发展新业务、实现新突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争做万家灯火的“安全盾”、绿色发展的“急先锋”,为南网储能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贡献力量。
  • 《太阳能转化氢效率创新纪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03
    • 美国莱斯大学工程师将下一代卤化物钙钛矿半导体与电催化剂相结合,研制出了一款耐用、成本效益高且可扩展的光电化学电池,其能以20.8%破纪录的效率将太阳能转化为氢气。最新设备可作为一个化学反应平台,利用太阳能产生燃料。相关论文刊发于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 研究团队表示,利用阳光作为能源制造化学品是清洁能源经济领域的最大难题之一,他们希望建立经济可行的平台,利用太阳能产生燃料。鉴于此,在最新研究中,他们设计出能将吸收的光转化为电,并利用转化而来的电力完成水解反应生成氢气的光电化学电池。 迄今,利用光电化学技术生产绿氢(由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氢)一直面临半导体效率低且成本高两大障碍。研究团队还有一个必须要克服的挑战是,卤化物钙钛矿在水中极不稳定,用于让半导体绝缘的涂层要么会破坏其功能,要么会损坏它们。 经过多次尝试,研究人员终于成功找到了解决方案。他们认为屏障需要两层,一层用来阻挡水;另一层用来在钙钛矿层和保护层之间形成良好的电接触。最终在使用卤化物钙钛矿半导体的情况下,光电化学电池的效率达最高。 团队表示,所有此类设备都只使用阳光和水来生产绿氢,但此次研发的设备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太阳能转化为氢的效率创出新纪录,而且其使用的半导体非常便宜。研究人员希望这样的系统可成为一个新平台,仅以阳光为能量输入,驱动电子发生反应,并生成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