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机床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5-08-05
  • 数控机床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文王文数控机床产业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其制造水平高   数控机床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文王文数控机床产业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其制造水平高低和拥有数晕是衡量个国家工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国防建设上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基础性产业。   我国数控机床的研制虽起步不晚。但直孕20世纪70年代中期方出现商品,8,年代才逐步形成批量生产。因此。当9,年代机床市场开放之际,我国的机床行业就面临着强劲的竞争压力。   我国近10年金叻机床的销售量和销售值在1993年达高峰后逐年下降,至19册年产约下降32 6,产值约下降43.3,但其中数控金切机床的销售情况虽在1993年高峰后出现下降。但自1994年后基本上呈线性增长的态势。1998年的销售量与1994年相比增长1倍。数控化率已由1990年的1.96增至1998年的7.1.明对数控金切机床具有稳定的持续增长的需求。   国产数控机沭市场呈上升趋势国产数控机床的销售值和消费量及消费金额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纵观1996,19...

相关报告
  • 《机床智能化是机床发展重要方向》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7-06-20
    • 在智能制造或工业4.0成为未来趋势的背景下,几乎所有的机床上市企业都在加大机床发展转型升级的力度,而机床智能化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中国机床工具市场需求发生显著变化,需求总量明显减少、需求结构加速升级的市场新特征愈加明显。需求结构升级的主要方向在于自动化成套、客户化订制和普遍换挡升级。在提高产品技术和质量水平的基础上推动“数字化制造与智能制造”,为客户提供机床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是机床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也是机床企业共同的努力方向。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近年来机床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14年产量达到39.1万台,比2010年增长65%。但与德、日等领先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功能部件、自动化刀具、数控系统依靠国外技术支撑。机床领域的技术研发与突破成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重要工作。 4月份,在CIMT2017机床展期间,不少人员都反映,市场有了回暖的迹象。但随着国内机床上市公司一季报的陆续发布,却发现了数据支撑不够充足。但考虑到机床行业的特性,从接单到合同完成需要比较长的一个周期,因此一季报或许不能很好地判断目前的境况。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智能制造或工业4.0成为未来趋势的背景下,几乎所有的机床上市企业都在加大转型升级的力度,而智能制造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目前,中国数控机床消费总额占全球比例高达42%,机床保有量不断提高。伴随中国机床行业的快速增长、结构调整以及专业化分工深化,具有多方面技术和性能优势的电主轴将受益于下游机床工业产业升级。而进口电主轴价格高、交货期长、维修困难,国内产品进口替代空间广阔。此外,电主轴常因操作不当、部件磨损等原因导致故障,也会因长期使用精度下降而需要维护检修。 在低端产能过剩,需要各家都升级的形势下,做好差异化销售策略是很重要的。对于机床行业来说亦是如此,因此,机床需要自带诊断系统以智能诊断所有机床亚健康显得非常必要,通过智能化预测小故障让用户免去后顾之忧,是非常契合中国市场的客户需求的。只有真正帮助客户降低成本,产能更柔性,客户才觉得有未来。 在机床行业已经看得见有政府与企业开始共同打造智能生态圈,这其实也是一个需求。有人说,中国制造往后经过20年的发展,可能要慢慢脱离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甚至到小镇上去发展,这些地方可能是未来承载中国制造业一个新的依托。 自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未来经济肯定是波动式增长,波动中会出现下行,有一个下行曲线,只是围绕这个曲线出现波动。中国经济肯定是要保持在6.5%~8%的波动区间,2020年要实现小康目标,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很难实现这个目标的,但是高端取代低端产品却是必然的结果。 综上所述,在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新技术革命推动和市场需求牵引等综合作用下,机床行业的智能制造将步入加速成长期。智能制造的发展将对传统制造体系带来猛烈冲击,推动产业格局发生深刻变革。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机床工具行业面临市场需求升级的紧迫需求,经过新技术革命的洗礼,机床行业企业的经营模式将逐步转变。毋庸置疑,智能机床将成为智能制造体系中的核心装备,加快发展智能机床,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打造制造强国的首要任务。
  • 《数控机床成智能制造发展核心》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11-21
    • 日前,由南通日报社、海安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华网江苏、海迅集团举办的《供给侧改革与工匠精神高峰论坛暨海迅集团30周年庆典》于江苏海安召开,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围绕“供给侧改革、工匠精神、产融结合、多维整合”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制造业亟须“旧貌换新颜” 2016年以来,中国经济低位徘徊,世界经济疲软症状继续向中国传导。中国经济增长率从2011年的9.2%一路跌到2015年的6.9%。受此影响,许多行业巨头都出现业绩下滑:食品饮料、女鞋、奢侈品纷纷走了下坡路,互联网市场也不再乐观,随着O2O泡沫破裂,资本市场进入寒冬。 制造业是支撑经济平稳运行的主要力量,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想啃下“经济下行”这块硬骨头,关键还要看制造业。海迅集团董事长仲跻和指出,供给侧改革意味在供给端处,需要从供给到有落实到有效供给,提供优质供给。 历数世界大国的崛起无一不是以扎实强大的制造业为支撑,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造血系统,中国制造业仍有很大的进阶空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资委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徐东华认为,装备制造业已经数字化仍存在难度,服务型装备制造业能力不强,从国际和国内看装备制造业老问题和新问题是交织的。 徐东华介绍目前的世界装备制造业正朝着智能化,发展模式服务化、绿色化,创新模式的网络化和协同化,组织方式的扁平化,正在启动制造装备的包括智能装备、机器人3D打印。 “我们装备制造业最核心的是数控机床,而去年在沈阳机床,数控机床的年销售12万台,这让我们感到很担心”,徐东华认为,中国是机床大国,机床也是衡量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晴雨表,能够敏锐的反应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 徐东华认为,目前将我国装备制造业专门分为七大类185个小类才能更好的样样击破。融资问题依旧存在 企业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撑,缺乏流动性资金,企业难以找到更有利的支撑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原司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孔泾源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现在的经济刺激政策、作用和效果远远不如2009年,孔泾源认为过去贷款增长主要集中在实体经济,而现在主要集中在金融部门。 孔泾源指出,虽然目前企业存在一定不良贷款,或者说负债率过高,然而不良资产和企业的高杠杆释放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如果说信贷主要集中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话,一旦发生问题,则可能触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 孔泾源认为将产品推向市场化而非停留在“个人拍脑袋决策”。产品的价格应该由市场决定,如果次序发生变化,则很可能利率管制,不能真实发现在资本市场商业银行价值多高,都是拍脑袋定的价。 除此之外,税收仍旧是企业的痛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认为,目前仍需要减轻企业的税负负担,减少行政管制,从而刺激有效供给。减少价格垄断,减少各种形式垄断,促进经济发展。企业自身转型升级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低成本优势和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中国制造业必须加快技术改造和质量提升,进而实现从“速度发展”到“质量发展”的整体转变。 春江水暖鸭先知,制造业企业只有率先开展新探索,才能顺藤摸瓜找到新道路、新途径。 仲跻和认为对于企业而言,积极引进自动化设备,“以机代人”,才能实现产业有效升级,只有以用工匠精神继续创新制造工艺、提高制造标准,才能更好刺激创新。借助金融的力量撬动转型升级整合产业和金融资源,以资本为纽带构建企业孵化平台。 “企业首先要认清新形势,认清中国经济增长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入到中高速增长这样一个新形势。”李佐军认为,企业要抬头看路,在经济还在换档过程中找到突破口。 李佐军认为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在新的形势下有新的定位开发新的服务,打造产业集群化、产业品牌化、产业信息化、产业智能化形成集群效应,反而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