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突然对中国电动车加征40%关税!》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08
  • 3月3日,新能源汽车业界又传来一条突发新闻: 根据土耳其官方公布的一项总统决定显示,土耳其已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征收40%的额外关税。不过,外媒并没有透露土耳其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而且更令人吃惊的是,据外媒报 道, 这项最新的额外关税会在自公布之日起立即执行!也就是说本月3日马上生效。既没有提前告之,也不给任何过渡期,对于很多进口中国电动车的贸易商来说,如果已经下单进口的汽车还在大海上飘着的,自然是吃了个“哑巴亏”;而如果贸易商进口的中国车已经运到了土耳其港口,但尚未完成清关,则立马要按照新规定征税,这让很多商人直呼尴尬。

    土耳其祭出“关税大棒”,立即执行!

    根据土耳其官方公报, 此次土耳其修改了对进口产品征收附加关税的决定,将对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征收40%的附加关税。具体来看,适用于新关税的车辆包括i.机动车和ii.其他主要设计用于运输小于10人机动车辆(包括纯电力推动的旅行车和赛车),但二手车和混合动力的车辆暂时不包括在内。 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汽车进口的税率在10%左右,土耳其的这一新关税政策显然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不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土耳其这次的附加关税仅仅只针对中国大陆出口的电动车,其它国家的关税依旧维持在10%的水平。

    这种“特别关照”的背后, 显然是因为在电动车的时代,中国制造的产品力实在太强了!通过十多年的技术攻关和市场培育,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强国,基本实现了当年定下的新能源赛道“弯道超车”的目标。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311.1万辆,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0%,堪称全年外贸出口的亮点。今年1月,我国汽车出口依旧延续了高歌猛进之势,新能源汽车出口8.3万辆,同比增长接近50%。

    不过在土耳其国内,也有舆论将此举解读为土耳其政府试图减少土中两国之间严重的贸易逆差问题的措施之一。根据我国海关数据,2022年1-11月中国对土耳其出口商品总值超过310亿美元,相比2021年增长20.4%;同期中国自土耳其进口商品总值为41亿美元,相比2021年下降11%; 而2020年以来,由于通胀高企、汇率剧烈波动的因素,土耳其对华贸易逆差大幅上升,以至于引发了土国政府的关注,此番针对中国优势出口产品加征高额关税,也有安抚其国内产业界情绪的考量。

    土耳其也要搞自己的电动车

    当然, 多数产业人士认为,土耳其此举更多的还是想要保护其国内自己的电动汽车产业。长期以来,土耳其国内的消费者更喜欢买国外的进口汽车。2021年2月,土耳其政府将国内电动汽车的消费税从目前的3%至15%提高到10%至60%,这明显压制了其国内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因此土耳其的汽车生产厂商只能把目光转移到国外市场。 目前土耳其每年大约生产150万辆汽车出口到国外,因为土耳其与欧盟先前已经签署过关税同盟贸易协议,其主要汽车出口目的地是欧洲。当下随着新能源革命浪潮的到来,同时也是为了响应欧盟提出的碳减排计划,土耳其已经采取行动促进本土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2019年12月,土耳其开始推出本国第一代国产电动汽车的原型,包括C级SUV电动跨界车和电动轿车。次年,由土耳其工业巨头组成的第一家本土汽车制造商TOGG(土耳其汽车倡议小组)成立,并宣布计划在13年内投资220亿土耳其里拉(约24亿美元),每年生产五款共17.5万辆电动汽车。土耳其政府为了扶持本国的新能源产业,计划在2035年12月31日前累计采购3万辆电动汽车。

    2020年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布尔萨省一家汽车工厂奠基仪式上曾公开表示: 第一辆量产的土耳其国产电动汽车将于2022年底下线。这么看来,近期这个针对中国汽车的总统令大概率也是为土耳其的首款国产电车市场开路。

    除了土耳其本国企业之外,海外汽车巨头也不愿意放弃该国潜在的市场。今年2月21日,福特汽车公司、LG新能源和土耳其国内企业KOC Holding A.S.签署了一份不具约束力的谅解备忘录。若各方能达成最终协议,将成立一家新的合资企业,在土耳其安卡拉附近建设新电池工厂,计划于2026年开启生产。根据三方的协议,工厂的年产能至少为25GWh,并且可能会增加到45GWh。 若该计划实现,该工厂将成为欧洲最大的商用电动汽车电池工厂之一。

    尾声

    有国内专家针对土耳其关税新政评论道:虽然这种做法有悖于世界贸易规则,但是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竞争力已经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这导致国外很多汽车生产厂商已经遭遇到极大的竞争压力。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很多国家也不会允许自己本国在新能源变革中被甩下,未来不排除还会有其它国家出台一些针对我国新能源设备出口的各种关税或者非关税壁垒,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出海之路不太可能一直都一帆风顺,相关企业面对出海中的风浪险阻还是宜未雨绸缪。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70819.html
相关报告
  • 《超3500亿元市场,中国电池巨头土耳其建厂》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23
    • 地处欧亚两大洲“十字路口”的土耳其,正成为中国企业争相投资的热土。截至目前,包括比亚迪、亿纬锂能、孚能科技、赣锋锂业、华为、奇瑞、创维汽车、上汽、长城汽车等在内的众多厂商,都已经或计划到土耳其投资建厂。  为吸引更多的企业在电动汽车、电池等领域的投资,土耳其已经出台了规模达300亿美元(约合2100亿元人民币)的激励计划。土耳其的目标是,到2030年在其国内建成80GWh的锂电池产能,电动汽车年产能扩大到至少100万辆。 01 亿纬/孚能/比亚迪等纷纷布局 “中土两国在电动车、锂电池、医药、高铁、新能源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尤其是土耳其自主电动汽车企业意向联手中国企业,在土耳其建立锂电池生产厂,这一深度合作将为双方带来共同发展的新机遇。”土耳其工业和科技部部长卡西尔如是表示。 今年以来,中国企业对土耳其的投资频率明显增多。在动力电池方面,赣锋锂业8月17日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赣锋锂电与土耳其YIGIT AKU计划在土耳其成立一家合资公司,拟共同投资5亿美元(约合36亿元人民币),在土耳其建设设计产能为5GWh的锂电池生产线和电池组生产线。合资公司同时计划建立研发中心,专注于固态电池、大功率电池、船舶、航空航天电池等项目。 电池中国注意到,作为最早到土耳其投资建厂的电池企业,孚能科技土耳其电池工厂目前已经投产,开始正式为欧洲众多车企客户如奔驰等供应电池产品。该工厂为孚能科技与土耳其电动汽车公司TOGG的合作项目。早在2020年TOGG就指定孚能科技为其动力电池供应商。2021年9月,孚能科技与TOGG成立合资公司SIRO,该合资公司将为TOGG旗下全系产品研发动力电池。 在储能电池方面,今年7月,海辰储能与土耳其可再生能源领域工程公司Kontek Energy的全资子公司Maxxen宣布达成协议,Maxxen将成为海辰储能在土耳其的独家战略伙伴。今年2月,总投资约4亿美元的土耳其首个GWh级储能项目签约,该项目将由哈尔滨电气与土耳其公司Progresiva energy合作共建,项目规划最大储量1GWh,预计2027年投产。 除此之外,亿纬锂能今年年初公告,该公司子公司与Aksa签订谅解备忘录,拟在土耳其共同组建合资公司,旨在从事电池模组、户外柜、集装箱的生产、营销和销售,以及在土耳其作为工程总包方执行储能系统项目。去年2月,华为与土耳其五家能源公司签署协议,土耳其公司将从华为采购2GWh的储能系统。 在车企方面,今年7月,比亚迪与土耳其政府签署协议,将投资10亿美元(约合71亿元人民币)在土耳其建设年产15万辆汽车的生产工厂以及研发中心,预计将于2026年投产。据报道,土耳其政府还和奇瑞汽车、上汽集团和长城汽车等就建厂事宜进行了谈判。 另外,去年6月,创维汽车和土耳其Uluba?lar集团宣布在土耳其合资开设电池厂,生产具有800V+4C超级快速充电技术架构的电池。 除了中国企业之外,LG新能源、福特汽车今年4月与土耳其KOC 控股签署谅解备忘录,拟共同在土耳其安卡拉成立新的电池制造合资企业,计划在2026年投入生产。工厂的最初产能将达到每年25GWh,并有可能在未来扩大到每年45GWh。该工厂未来可能会成为福特商用电动汽车的主要电池供应商。 02 电池投资的绝佳机会 土耳其横跨欧亚大陆,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拥有8500万人口的土耳其,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15 万亿美元,为全球第11大经济体。汽车工业在土耳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包括福特、雷诺、奔驰、福特、丰田、现代、菲亚特等在内的全球众多汽车厂商都在那里建有生产中心。 汽车是土耳其最大的出口产品之一,2023年其汽车和零部件销售额为357亿美元(约合2600亿元人民币)。目前土耳其与欧盟结成了关税同盟,因此是汽车生产商向欧盟出口的理想基地。2023年土耳其汽车工业最大出口市场为欧盟,出口额达到239.21亿美元(约合1700亿元人民币)。 当下,土耳其正在加大力度发展新能源产业。今年7月,土耳其出台雄心勃勃的国家高科技激励措施规划。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宣布,土耳其将推出规模为300亿美元(约合2100亿元人民币)的激励计划,重点吸引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半导体制造和能源技术等先进技术领域的投资。 针对电动汽车领域,该措施中包含50亿美元(约合356亿元人民币)一揽子计划,目标是将土耳其国内电动汽车年产能扩大到至少100万辆。针对电池领域,土耳其计划到2030年建成80GWh的锂电池产能,使得土耳其成为区域电池生产中心,并将为此推出规模达45亿美元(约合320亿元人民币)的激励方案。 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土耳其的纯电动汽车销量为65562辆,较2022年激增了800%以上。2023年电动汽车占据土耳其汽车总销量的7.5%。研究机构预测,到2025年土耳其的电动汽车保有量有望增至18万辆。根据该国政府计划,到2030年土耳其电动汽车的数量将增加到250万辆。 据业界机构分析,在未来15年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至少为土耳其经济作出500亿美元(约合3560亿元人民币)贡献。中国厂商到土耳其投资将会获得丰厚回报。正如卡西尔所言,“任何在土耳其开设汽车工厂的决定,都将为中国企业带来电池投资的绝佳机会。” 而且,土耳其还能为中国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制造商提供稳定的出口路径,帮助他们规避潜在的关税风险,同时在欧洲汽车市场占据有利的战略位置。
  • 《欧盟纯电动车5%中国造》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0-20
    • 中国汽车品牌之所以在欧洲市场具有竞争优势,不仅仅是因为较高的性价比,而且车辆的安全性也已得到了大幅的提升,“中国制造”的形象早已不再是“廉价”的代名词。 中国电动车厂商正试图在欧洲站稳脚跟。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动车品牌赴欧洲发布新车型,与全球汽车制造商同台竞技,中国制造的出色表现也越来越受关注。 欧洲行业机构T&E周一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预估,今年上半年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占欧盟纯电动汽车销量的5%,到2025年可能占据欧洲纯电动车18%的市场份额。该机构认为,欧盟需要为欧洲本土汽车制造商提供更多激励措施,以扩大欧洲纯电动汽车的生产规模。 中国品牌竞争优势凸显 尽管欧洲正在大力推动新能源车尤其是电动车的普及,但T&E发布的报告认为,从今年欧洲的电动车销量来看,并未达到预期目标。今年上半年,欧洲全电动汽车销量占比为11%,低于预期的13%。 T&E研究认为,欧盟汽车制造商未能扩大生产规模,这导致了中国等外国汽车制造商迅速占领市场份额。该机构敦促欧盟汽车厂商应尽快提供价格合理的车型,以加速占据欧洲大众电动车市场的份额。“如果欧盟不能有效地规范自己的市场,它就有可能失去在汽车行业的经济主权。”报告写道。 中国汽车品牌之所以在欧洲市场具有竞争优势,不仅仅是因为较高的性价比,而且车辆的安全性也已得到了大幅的提升,“中国制造”的形象早已不再是“廉价”的代名词。 上周,比亚迪SUV电动车ATTO 3获得了Euro NCAP(欧洲新车评估计划)的最高分五星安全评级,成为继长城汽车之后又一家获得五星评级的中国电动车厂商;其他两款包括Stellantis和东风合资的雪铁龙C5 X电动车以及雷诺和江铃汽车合资的Mobilize Limo获得了四星评级,这有助于中国汽车厂商在欧洲“站稳脚跟”。 目前,不仅仅有比亚迪和长城汽车等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扩大欧洲的市场份额,蔚来、理想、小鹏汽车等造车新势力公司也已经瞄准欧洲市场,并纷纷表示考虑在当地建立制造基地。 在本月初,蔚来汽车在柏林召开欧洲发布会,高调进军德国、荷兰、丹麦和瑞典四国市场,此前蔚来已经在挪威迈出了海外征途的第一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电动车品牌在挪威的注册量占比超过10%。 北欧为何成为“桥头堡” “北欧人非常注重环保理念,中国品牌电动车在那里也非常受欢迎。”一位挪威驻沪商务投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挪威自2009年起,就制定了包括免登记税和购置税等一系列新能源汽车优惠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挪威,所有的主要道路间隔50公里就有一座快充站,每一万名挪威居民拥有充电桩的数量就达到30余个。 “当然,现在电价高企也给电动车的销售带来一定的挑战。”上述挪威方面投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我们希望这种影响是短暂的,但另一方面,燃油车的油价也在上涨。” 作为沃尔沃汽车的所在地,瑞典的汽车工业有着长达几百年的历史。瑞典也是电动车补贴最为慷慨的欧洲国家之一,瑞典政府近十年拨款近10亿瑞典克朗,推动电动车的发展。2021年,瑞典电动车销量占比达到创纪录的45%,仅次于挪威。 在瑞典,购买电动汽车的个人可以获得25%的退税,公司可以获得40%的税收优惠。此外,电动汽车还可以享受一系列特殊优待,例如在一些公共场所免费停车,在部分区域可以使用公交专用道等。 凭借慷慨的补贴、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消费者较高的接受度,瑞典也成为中国电动车厂商出海的“桥头堡”之一,吸引了吉利、东风、比亚迪、爱驰、蔚来和小鹏等众多中国汽车制造商投资。 近年来,由电动车需求触发的北欧电池产业链也成为中国投资的热门领域。据瑞典驻沪领馆负责人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目前中国和瑞典在电池产业方面的紧密合作正在创造新的投资机会。 “为了达到欧盟设立的目标,我们必须新建20-30个大型的电池制造基地,这是一个巨大的扩张,不仅仅意味着产能的提升,也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的提升。”上述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她还表示,目前全球主要的电池生产基地都位于亚洲,而未来几年,欧洲电池产业链将具有很大的投资价值,这是由于欧洲对于绿色能源需求的激增。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锂离子电池生产的体量大,具有规模效应,但要发展先进技术仍然离不开全球合作。”他补充道,目前协会正在积极在推进中国电池产业EPD(电池行业环境产品声明)平台的建设工作以及未来中欧EPD平台的互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