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500亿元市场,中国电池巨头土耳其建厂》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23
  • 地处欧亚两大洲“十字路口”的土耳其,正成为中国企业争相投资的热土。截至目前,包括比亚迪、亿纬锂能、孚能科技、赣锋锂业、华为、奇瑞、创维汽车、上汽、长城汽车等在内的众多厂商,都已经或计划到土耳其投资建厂。  为吸引更多的企业在电动汽车、电池等领域的投资,土耳其已经出台了规模达300亿美元(约合2100亿元人民币)的激励计划。土耳其的目标是,到2030年在其国内建成80GWh的锂电池产能,电动汽车年产能扩大到至少100万辆。

    01 亿纬/孚能/比亚迪等纷纷布局

    “中土两国在电动车、锂电池、医药、高铁、新能源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尤其是土耳其自主电动汽车企业意向联手中国企业,在土耳其建立锂电池生产厂,这一深度合作将为双方带来共同发展的新机遇。”土耳其工业和科技部部长卡西尔如是表示。

    今年以来,中国企业对土耳其的投资频率明显增多。在动力电池方面,赣锋锂业8月17日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赣锋锂电与土耳其YIGIT AKU计划在土耳其成立一家合资公司,拟共同投资5亿美元(约合36亿元人民币),在土耳其建设设计产能为5GWh的锂电池生产线和电池组生产线。合资公司同时计划建立研发中心,专注于固态电池、大功率电池、船舶、航空航天电池等项目。

    电池中国注意到,作为最早到土耳其投资建厂的电池企业,孚能科技土耳其电池工厂目前已经投产,开始正式为欧洲众多车企客户如奔驰等供应电池产品。该工厂为孚能科技与土耳其电动汽车公司TOGG的合作项目。早在2020年TOGG就指定孚能科技为其动力电池供应商。2021年9月,孚能科技与TOGG成立合资公司SIRO,该合资公司将为TOGG旗下全系产品研发动力电池。

    在储能电池方面,今年7月,海辰储能与土耳其可再生能源领域工程公司Kontek Energy的全资子公司Maxxen宣布达成协议,Maxxen将成为海辰储能在土耳其的独家战略伙伴。今年2月,总投资约4亿美元的土耳其首个GWh级储能项目签约,该项目将由哈尔滨电气与土耳其公司Progresiva energy合作共建,项目规划最大储量1GWh,预计2027年投产。

    除此之外,亿纬锂能今年年初公告,该公司子公司与Aksa签订谅解备忘录,拟在土耳其共同组建合资公司,旨在从事电池模组、户外柜、集装箱的生产、营销和销售,以及在土耳其作为工程总包方执行储能系统项目。去年2月,华为与土耳其五家能源公司签署协议,土耳其公司将从华为采购2GWh的储能系统。

    在车企方面,今年7月,比亚迪与土耳其政府签署协议,将投资10亿美元(约合71亿元人民币)在土耳其建设年产15万辆汽车的生产工厂以及研发中心,预计将于2026年投产。据报道,土耳其政府还和奇瑞汽车、上汽集团和长城汽车等就建厂事宜进行了谈判。

    另外,去年6月,创维汽车和土耳其Uluba?lar集团宣布在土耳其合资开设电池厂,生产具有800V+4C超级快速充电技术架构的电池。

    除了中国企业之外,LG新能源、福特汽车今年4月与土耳其KOC 控股签署谅解备忘录,拟共同在土耳其安卡拉成立新的电池制造合资企业,计划在2026年投入生产。工厂的最初产能将达到每年25GWh,并有可能在未来扩大到每年45GWh。该工厂未来可能会成为福特商用电动汽车的主要电池供应商。

    02 电池投资的绝佳机会

    土耳其横跨欧亚大陆,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拥有8500万人口的土耳其,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15 万亿美元,为全球第11大经济体。汽车工业在土耳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包括福特、雷诺、奔驰、福特、丰田、现代、菲亚特等在内的全球众多汽车厂商都在那里建有生产中心。

    汽车是土耳其最大的出口产品之一,2023年其汽车和零部件销售额为357亿美元(约合2600亿元人民币)。目前土耳其与欧盟结成了关税同盟,因此是汽车生产商向欧盟出口的理想基地。2023年土耳其汽车工业最大出口市场为欧盟,出口额达到239.21亿美元(约合1700亿元人民币)。

    当下,土耳其正在加大力度发展新能源产业。今年7月,土耳其出台雄心勃勃的国家高科技激励措施规划。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宣布,土耳其将推出规模为300亿美元(约合2100亿元人民币)的激励计划,重点吸引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半导体制造和能源技术等先进技术领域的投资。

    针对电动汽车领域,该措施中包含50亿美元(约合356亿元人民币)一揽子计划,目标是将土耳其国内电动汽车年产能扩大到至少100万辆。针对电池领域,土耳其计划到2030年建成80GWh的锂电池产能,使得土耳其成为区域电池生产中心,并将为此推出规模达45亿美元(约合320亿元人民币)的激励方案。

    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土耳其的纯电动汽车销量为65562辆,较2022年激增了800%以上。2023年电动汽车占据土耳其汽车总销量的7.5%。研究机构预测,到2025年土耳其的电动汽车保有量有望增至18万辆。根据该国政府计划,到2030年土耳其电动汽车的数量将增加到250万辆。

    据业界机构分析,在未来15年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至少为土耳其经济作出500亿美元(约合3560亿元人民币)贡献。中国厂商到土耳其投资将会获得丰厚回报。正如卡西尔所言,“任何在土耳其开设汽车工厂的决定,都将为中国企业带来电池投资的绝佳机会。”

    而且,土耳其还能为中国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制造商提供稳定的出口路径,帮助他们规避潜在的关税风险,同时在欧洲汽车市场占据有利的战略位置。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97220.html
相关报告
  • 《氢能超12万亿元市场中燃料电池将率先发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0-29
    • 多煤少油缺气”是我国能源结构的现状,一直以来,如何摆脱对煤、油的过分依赖是我国能源应用中的一大痛点。诸如光伏、风能等皆是为解决该问题而做出的尝试。10月22日,同济大学国家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余卓平教授在2020浦江创新论坛成果发布会上介绍了一种新可能:氢能。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产氢国,如果未来能好好发展氢气,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会非常有利。”余卓平指出。2019年,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曾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约为10%,年经济产值超过12万亿元。 上述会议现场发布的《氢能源未来发展趋势及研发应用》显示,现阶段氢能价值链还相对较小,未来会率先在商用燃料汽车领域取得商用突破。“上汽、潍柴动力、东风、长城等自主品牌均已布局燃料电池,上汽的燃料电池堆已达国际先进水平、自主车型正走向市场。”余卓平对《科创板日报》记者称。 为什么是氢? 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约为10%,这一数字意味着什么?余卓平指出,目前,石油在能源体系中所占的份额在10%+,换言之,到了2050年,氢能或能部分取代石油。 “其实,从国际上来看,国际氢能委员会预计这一比例会达到18%。”余卓平称。之所以看好氢能,乃是因为一经跨过技术使用门槛后,氢能的使用效率会远高于风能、光伏等新能源。 “我们国家发展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速度非常快,但可再生能源大规模的应用一直受到制约。”余卓平指出,他曾到西部光伏电站做过调研,看到光伏电站的上网率在某些时段内会被控制在20%。 “也就是说可以发100%的电,但是只允许20%的电上网。可再生能源的电无法储存,受到电网不匹配、不稳定性等限制,这限制了能源的使用。”余卓平表示。但如果把可再生能源和氢能结合,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此外,氢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比如,它的使用是清洁无碳的;使用效力也远高于柴油、汽油等能源;应用场景也可覆盖汽车、轨道交通、船舶、无人机等。 现阶段利用有限 目前,全球各国的氢能使用仍然有限。“在国内,现阶段的氢能价值链还不能称之为‘氢能’,更多是被定义为一种危险的化工品,主要来自炼钢副产品、化工副产品。”余卓平称,在使用时,这些氢还需要经过特殊的技术处理,此外还存有安全性等挑战。 他进一步指出,直接由石化能源分解而来的氢气被称之为“灰氢”,而后还需使用碳捕捉处理技术,将多余的碳捕捉,进而实现废碳的再应用,经过这样一轮循环的氢,称为“蓝氢”。 “现在碳捕捉处理技术技术逐渐在成熟,但是捕捉下来以后的废料如何处理仍是一个难题。”余卓平表示。此外,欧盟还提出了绿氢的新概念。 持续看好燃料电池 余卓平指出,化工原料、航空航天、钢铁冶金、储能、加氢站、燃料电池发电供热、燃料电池汽车均是氢能的下游应用。其中,他最为看好燃料电池汽车。 一是基于市场规模。余卓平称,从纯电动、混合动力汽车的情况来看,其50%的产量、50%的市场均在中国,因此,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潜力亦颇被看好。同时,全国各地方政府投入积极,纷纷出台了地方发展氢能战略,从具体措施来看,全国各地加氢站已超过90座。 二是技术壁垒逐渐形成。“上汽、潍柴动力、东风、长城等自主品牌均已布局燃料电池,而上汽走在了最前列,其燃料电池堆PROME M3H的整个系统完全自主研发,59个一级零件全部国产化,余卓平称。 三是区域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我们国家东部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在氢能的发展上的规划是最积极的。”余卓平表示,他已向上海市政府推荐,把国产燃料电池汽车作为网约车推广应用。
  • 《2020年锂离子二次电池将突破3335亿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3-19
    • 富士经济预测,锂离子二次电池世界市场在2020年将突破5兆日元(约合人民币3335亿5千万),2023年将达到8兆823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869亿6千万),其中xEV(电动车/混合动力电池)将达到6兆264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202亿1千万)。 小型民生用电池市场方面:电子产品的锂电池趋于饱和,但是穿戴设备、蓝牙耳机等需求仍在增加。充电式电动工具在中国的生产比例上升,中国电池厂商将采用中小容量锂电池。此外中国的E-bike采用新标准,车体应低于55kg,更轻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市场有望扩大。 xEV用电池市场方面:由于环保限制和鼓励政策推行,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将扩大。但是中国2020年的新能源车补贴金额相较2019年大幅度缩水,市场增长不明朗,而且中国补贴政策保护本国企业,停止补贴后日韩动力电池制造商将在中国市场发力。欧洲由于实行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需求会增加。 ESS(电力储能系统)/UPS(无间断电源)/BTS(移动电话用基站)用电池方面:ESS会随着世界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的建设需求不断增加。韩国表示在2020年之前将可再生能源电力比重提高到20%,欧洲和北美的需求也会扩大。此外,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规定2020年后新建住宅强制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ESS需求也会增加。UPS/BTS用电池会从铅蓄电池向锂离子电池转化,特别是随着5G系统的建设,BTS的需求会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