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研究学杂志-海洋》封面:倾斜暖涡的次中尺度结构与混合》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2-28
  •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唐群署等人联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在海洋涡旋伴随的次中尺度结构与所致混合上取得新进展,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学杂志-海洋》(JGR-Oceans)上,其涡旋精细结构被选为当期封面图片。

    随着海洋观测技术的提升,海洋次中尺度(~1公里)现象及其动力过程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海洋无处不在的中尺度涡旋(~100公里)是发育和承载多种次中尺度过程的重要研究对象。因此通过观测涡旋的精细结构(~10米),则有望解析涡旋伴随的次中尺度过程。

    研究团队利用高分辨率(水平采样6.25米)的海洋人工反射地震技术,在阿拉斯加湾探测到一海表暖涡,其直径~60公里,影响深度~800米,涡旋中轴与水面交角仅约2度,以每天~4公里快速西传。次中尺度的锋面与涡丝环绕涡旋核心,占涡旋体积的~70%。涡旋的形态、流场、次中尺度结构、混合特征等均具有强烈的非对称性。垂直混合特征揭示涡旋能量从中尺度向小尺度串级的过程,而高度发育的次中尺度过程扮演着中间环节,加速了该涡旋的消亡。

    利用走航式反射地震研究海洋水体的结构与动力过程是近十多年逐步发展的新生交叉学科,契合海洋高效率、高分辨的观测发展趋势。该研究实例采用的反射地震的作业方式和研究方法极易推广,适用多种海洋现象的细结构研究。

    该成果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研究人员唐群署、孙杰、孙龙涛、经志友,德州大学教授Sean Gulick。论文题为Submesoscale Features and Turbulent Mixing of an Oblique Anticyclonic Eddy in the Gulf of Alaska Investigated by Marine Seismic Survey Data。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19JC015393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ac.cn/xwzx/kydt/202002/t20200227_5506531.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海洋上层亚中尺度不稳定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13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团队刘传玉研究组携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James C. McWilliams教授,在全球海洋上层亚中尺度斜压不稳定方面提出新的理论认知,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权威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发表系列研究成果。 亚中尺度运动,水平尺度约为 1–10 公里,广泛分布于上层海洋,是大尺度平衡动力过程与小尺度非平衡湍流之间的重要中介。这类运动的形态复杂,既包括准地转动力学主导的亚中尺度斜压不稳定和涡旋,也包括由非地转机制驱动的锋生、对称不稳定等现象,准确理解亚中尺度动力过程及其影响,是当前物理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前沿方向。 在该系列的第一篇论文中,团队提出了海洋上层斜压不稳定主要由Charney型不稳定主导的观点,并给出了不稳定特征垂向尺度的定义方法。基于季节气候态WOA23(World Ocean Atlas 2023)数据集,采用线性稳定性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上层海洋Charney型亚中尺度斜压不稳定(C-SBCI)的扰动生长率、水平尺度与垂向结构特征,指出C-SBCI 具有典型的表层强化、随深度衰减的振幅分布特征,但衰减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混合层之内;进一步通过准地转位涡梯度的垂向分布特征,提出了一种定义和量化了 C-SBCI 的特征垂向尺度(Charney depth)的方法。通过将 Charney depth与混合层深度(MLD)进行比较,发现全球约 20% 的 C-SBCI 能够穿透混合层并影响更深层的海洋内部。这一发现突破了传统的混合层斜压不稳定(MLI)主要以Eady型为主导、并局限于混合层之内的认知(图1),为深入理解亚中尺度能量输运和物质通量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在该系列的第二篇论文中,团队揭示了与C-SBCI相关的斜压能量分布规律与转化过程,并提出了C-SBCI特征时空尺度的量化方案。研究表明,C-SBCI引起的侧向和垂向涡旋浮力通量变化主要集中在 Charney depth之上,表明该过程主要依赖于 Charney depth 之上的背景斜压结构,并将该层次的有效位能转化为涡动能。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基于背景海洋状态估算C-SBCI 的生长率、水平尺度以及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案,并利用WOA23数据刻画了上述参数的全球分布及季节变异特征。该成果不但加深了对上层海洋亚中尺度不稳定引起的能量转移过程的理解,还为海洋上层亚中尺度涡致混合参数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后冯岭为论文第一作者,刘传玉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合作者还包括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James C. McWilliams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员。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406017,4243040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F080140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2M713178)及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 论文信息: Feng, L., Liu, C.*, McWilliams, J. C., & Wang, F. (2025). Global distribution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Charney‐type submesoscale baroclinic instabilities (C‐SBCI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30, e2024JC022103. https://doi.org/10.1029/2024JC022103 Feng, L., Liu, C.*, McWilliams, J. C., & Wang, F. (2025). Scaling estimation for growth rate and horizontal wavelength of Charney‐type submesoscale baroclinic instabilities (C‐SBCI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30, e2024JC022104. https://doi.org/10.1029/2024JC022104
  •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多尺度动力过程驱动海洋混合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11-16
    • 10月5日,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 · 通讯》)在线发表了题为"Latitude-dependent finescale turbulent shear generations in the Pacific tropical-extratropical upper ocean"(《热带-亚热带太平洋海洋上层细尺度湍流剪切产生机制的纬度依赖性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此项工作是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以下简称“功能实验室”)青年学者张志伟博士为第一作者,功能实验室田纪伟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裘波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功能实验室赵玮教授、黄晓冬副教授为合著者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 海洋湍流混合是维系全球大洋环流能量平衡的关键因子,在调控海洋上层热量与物质的垂向分布、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目前对湍流混合驱动机理认识不足,且海洋模式无法直接分辨湍流混合过程,海洋学家不得不对其“混合效应”进行参数化处理,这成为提高海洋模式模拟与预测能力的主要瓶颈。 研究团队利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理事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在太平洋143oE断面构建的潜标观测网(17套潜标组成)所获取长达一年的连续观测资料,首次揭示了热带-亚热带太平洋海洋上层混合的子午向分布特征和驱动机制。研究发现,太平洋的上层混合率在0-22oN范围内呈现出“W”形的子午向分布规律,其中混合率的三个峰值分别出现在0-2oN、12-14oN和20-22oN。研究进一步指出驱动这三个强混合带的动力学机制:赤道区域背景流系的强剪切、全日內潮在临界纬度的亚谐波不稳定和副热带逆流区中尺度暖涡对近惯性震荡的“烟囱”效应。由于上述多尺度动力过程在其它大洋也具有相似的纬度分布,该研究结果在全球热带-亚热带大洋应该具有普适性。该成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海洋多尺度过程相互作用与能量级串的理论框架,也为改进海洋模式的垂向混合参数化方案奠定了基础。 由功能实验室田纪伟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多年来一直秉承海洋观测与海洋动力学有机结合的研究理念,在国际上成功构建了太平洋与南海潜标观测网,并开展了多次大型的科学观测实验(如“南海内波实验”、“南海中尺度涡实验”等),在海洋多尺度过程相互作用与能量级串领域取得诸多突破,该文章的发表也体现了功能实验室在海洋观测和海洋多尺度动力学领域的国际前沿地位。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6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