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在高电流密度下的氧传输阻力和空间溶解水饱和度的同时表征,具有不同的阴极相对湿度》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17-11-30
  • 在本研究中,研究了相对湿度对聚合物电解质膜(PEM)燃料电池阴极气体扩散层(GDLs)的高电流密度对液水积累和质量传输阻力的影响。采用同步x射线照相法测量过平面液体含水饱和度分布,同时对氧输运阻力特性进行限制。在进气阴极反应物相对湿度的实验中,当燃料电池达到极限电流时,在流场附近的GDL区域中,可以持续观察到高局部饱和(> 0.6)。高的土地饱和是当地温度下降的可能迹象。在GDL(即不包括MPL)的碳纤维衬底部分中,流场通道附近区域的液态水体积相对于靠近陆地区域的水量一直较小。我们观察到,随着阴极进口相对湿度的增加,GDL的液态水饱和度增加,而与之对应的总氧传输阻力较小。

    ——文章发布于2017年11月1日

相关报告
  • 《封闭式阴极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的空气冷却实验研究》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董璐
    • 发布时间:2015-08-07
    • 这项工作使用独立的空气冷却式阴极聚合物电解质膜(PEM)堆栈来探索其使用强度。对热行为的设计评价基于单独的堆栈温度分布导致不准确的初始温度和堆栈的热功率是不同的。本文通过传热分析,对冷却方式的热行为进行了定性分析。在这里使用三个几何形状和纵横比不同的堆栈冷却通道的实验方法。设计了双通道(20通道和40通道)的直流结构。3芯堆构造为有效面积240平方厘米。冷却方式适用于正、负压力流耦合的冷却风扇。空气流量的雷诺兹数在200到400之间,而湿度变化在50%到90%。一阶温度分布转换为二阶传热剖面的分析方法对温度均匀性,冷却反应,平均冷却速度,冷却效率,冷却通量,传热系数和平均局部温差进行了稳态参数研究。
  • 《人工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膜提升硅负极循环稳定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9-18
    • 硅负极(Si)的比容量高达3580 mAh/g,是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负极的首选,但其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体积膨胀,导致电极材料破碎并形成不稳定的固态电解质膜(SEI),电极的循环寿命受到限制。因此有效抑制硅负极体积膨胀和形成稳定SEI膜是该电池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的关键所在。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W. E. Tenhaeff教授课题组在Si负极表面沉积一层纳米级聚合物薄膜作为人工SEI膜,有效地防止了电解质和Si负极的接触,保持了稳定的电极-电解质界面,从而显著提升了硅负极的循环稳定性。研究人员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将具有良好离子导电性的聚(1,3,5,7-四乙烯基-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pV4D4)均匀沉积在Si薄膜电极上,并结合激光干涉测量法实现对沉积的pV4D4聚合物薄膜厚度的精确控制(25 nm),作为人工SEI膜以钝化Si表面,减轻了电解质与Si负极的接触。通过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FTIR-ATR)对pV4D4薄膜进行了定性表征,发现V4D4单体和pV4D4涂层修饰的硅电极光谱非常相似,说明该单体的化学结构在聚合物薄膜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留。用X射线光电子谱(XPS)对聚合物膜的组成进行了定量表征,发现Si电极的三个峰在薄膜涂覆的样品中消失并只出现了与pV4D4相关的新的峰,证明pV4D4已经成功包覆住了Si负极。接着在25℃下,对基于未包覆和包覆pV4D4薄膜的Si负极纽扣电池进行恒电流循环测试,且以C/10电流密度先循环2次以形成稳定SEI膜,随后以1C电流密度进行循环测试,结果显示无pV4D4包覆Si电极电池首次循环的库伦效率为64.4%,100次循环后可逆比容量为404 mAh/g(初始比容量为2560 mAh/g),库伦效率为93.5%;而pV4D4包覆Si电极电池首次循环库伦效率增加到了73.2%,100次循环后可逆比容量高达789 mAh/g(初始比容量为2550 mAh/g),库伦效率为99.2%。电化学阻抗谱分析显示,无pV4D4涂层电极首次循环放电后拟合的表面电阻为50欧姆,30圈循环后电阻增加至191欧姆,表明SEI不稳定,不断变厚,电解质和电极不断消耗,容量持续损失。而pV4D4涂层电极首次循环放电后的电阻为34欧姆,表明pV4D4包覆后形成了稳定的SEI膜,有效地避免了电解质和电极接触和副反应,避免了容量的衰减。 该项研究设计制备了人工聚合物SEI膜,实现了对Si负极表面有效钝化,形成稳定的界面,防止Si电极和电解质接触,抑制SEI的生长,避免消耗电解质,提升了比容量保持率和库伦效率,为开发高比能长寿命Si负极电池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