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承担全国6.68亿吨煤炭保供任务》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11-25
  • 11月21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023年煤炭中长期合同签约仪式圆满落幕,鄂尔多斯市将倾力承担全国6.68亿吨煤炭的保供任务,再次彰显国家能源基地的“暖男”担当。

    2021年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全国煤炭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下游发电、供热和化工等用煤企业的煤炭供应面临较大压力。

    稳住能源价格,平衡供需关系,煤炭增供是关键。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保供压力,鄂尔多斯全力推动煤炭产能核增和产能释放,煤炭产量达全国煤炭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实现煤炭外运5.39亿吨,以一市之力温暖了大半个中国。

    “去年9月份以来,公司每年累计增加产能990万吨,全部用于保供合同履约兑现。”作为承担保供任务的煤炭企业之一,内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剑表示,公司将进一步做好生产接续,发挥好煤炭保供企业的龙头引领作用。

    同时,为了让内蒙古盟市农牧民温暖过冬,鄂尔多斯以每吨低于市场价300元的价格,担负起区内10个盟市264.71万吨“暖心煤”的供应任务。

    鄂尔多斯市委常委、副市长苏翠芳表示,鄂尔多斯将全力以赴为企业生产、销售、运输等各环节提供全方位服务和支持,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鄂尔多斯新的更大贡献。

  • 原文来源:https://coal.in-en.com/html/coal-2622011.shtml
相关报告
  • 《2022年至今鄂尔多斯累计生产煤炭7.22亿吨 销售煤炭6.92亿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02
    • 每每入冬,能源“保供”总会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作为国家规划的现代煤化工基地之一的鄂尔多斯,今冬表现依旧亮眼。 在此前鄂尔多斯市举行的“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供’约鄂尔多斯·2023年煤炭中长期合同签约启动仪式”上,该市14家煤炭企业与10个省区市的50余家用户签订保供协议,合同量1.8亿吨。 不仅如此,鄂尔多斯市在2022年已签订的6.94亿吨年度中长期合同的基础上,再次承担国家下达的4540万吨进口煤补签、2950万吨沿海省区发电用煤、东北三省600万吨取暖煤、内蒙古841万吨冬季取暖用煤保供任务,共计8900余万吨。 28日,记者从内蒙古党委宣传部获悉,2022以来,鄂尔多斯市通过“增产保供、协议保供、应急保供、安全保供”各项措施,全力保障全国能源稳定供应。目前,该市继续挖潜增产,全力保障今冬明春乃至2023年能源供应稳定。 此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能源局对外表示,该市严格执行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动员全市煤炭企业在稳定市场供应中继续发挥表率作用,将原有产能80%、新增产能100%全部纳入协议保供范围。 据了解,鄂尔多斯有生产煤矿243座,总产能8.66亿吨/年,平均单日煤炭销量达235万吨以上。当地于2022年4月印发出台全市煤炭增产保供稳价工作实施方案,全力挖潜增产,推动煤矿复工复产、推进煤矿各项手续办理、积极争取煤矿产能核增。 据统计,目前,鄂尔多斯累计新增复工煤矿46座,增加产能9570万吨/年;5座煤矿取得采矿证,5座煤矿取得开工备案,4座煤矿取得竣工验收,3座新建煤矿取得国家核准;累计已取得核增批复煤矿87座,增加产能1.21亿吨/年。 据内蒙古党委宣传部提供材料显示,2022年至今,鄂尔多斯全市累计生产煤炭7.22亿吨,较上年同期增加1.13亿吨,增幅18.6%;销售煤炭6.92亿吨,较上年同期增加1.22亿吨,增长21.35%。
  • 《内蒙古鄂尔多斯煤炭产业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1-29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按照国家“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要求,从煤炭的生产、运输、利用各环节入手,坚持同向发力,推动煤炭产业安全绿色生产,清洁低碳利用。抓住“前端”、聚焦“中端”、盯住“后端”,煤炭产业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抓好“前端”让绿色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 鄂尔多斯分布有三大煤田13个煤炭矿区,为稳定接续煤炭产能,持续优化开发模式和产能结构,推动煤炭实现集约节约高效清洁开采。目前,最低规模60万吨/年,最高规模3500万吨/年,已培育形成亿吨级煤炭企业1户,5000万吨级煤炭企业2户,3000万吨级煤炭企业2户,1000万吨级煤炭企业13户。立足煤炭资源禀赋,以“集约”“高效”“安全”“融合”为发展目标,让“绿色”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打造“煤矿建设智能化、矿区生态绿色化、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高标准现代化煤炭产业。目前,全市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回采率分别为100%、80%,原煤生产效率最高实现150吨/工时,直接工效最高1170吨/工时,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全市生产煤矿全部纳入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同时,结合露天煤矿安全生产特征,制定《露天煤矿智能化建设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露天煤矿地方行业标准规范管理空白。全市煤炭领域安全生产持续稳定,煤炭百万吨死亡率连续多年保持在0.01以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聚焦“中端”提升运行效率 减少环节碳排放 聚焦煤炭资源绿色化运输等环节,不断丰富应用场景,大力推广新能源重卡,着力提升运行效率、减少各环节碳排放。 依托加入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上海城市群契机,着力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建设智慧能源监管体系,集安全生产、市场管理于一体,市、旗区、企业三级联动,从煤炭安全生产、绿色开采、清洁运输、市场销售等实现全流程精准管控。 盯住“后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不断提升煤炭的就地转化率,延长产业链,构建起了从“一块煤”到“一束丝”再到“一匹布”的全产业链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现代煤化工和煤电产业,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目前,已建成煤制油项目2项、总规模124万吨;煤制天然气项目1项、总规模14.2亿立方米/年。 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及运距优势,积极打造电力外送基地,实现煤从“空中走”。规划构建了2+2+2外送网,充分发挥煤电调峰和应急保障作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实现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全市获批新能源总规模5797万千瓦,整体批复规模居全国地级市首位,预计到“十四五”新能源装机将超过5000万千瓦,超过火电装机规模,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