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煤炭产业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11-29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按照国家“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要求,从煤炭的生产、运输、利用各环节入手,坚持同向发力,推动煤炭产业安全绿色生产,清洁低碳利用。抓住“前端”、聚焦“中端”、盯住“后端”,煤炭产业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抓好“前端”让绿色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

    鄂尔多斯分布有三大煤田13个煤炭矿区,为稳定接续煤炭产能,持续优化开发模式和产能结构,推动煤炭实现集约节约高效清洁开采。目前,最低规模60万吨/年,最高规模3500万吨/年,已培育形成亿吨级煤炭企业1户,5000万吨级煤炭企业2户,3000万吨级煤炭企业2户,1000万吨级煤炭企业13户。立足煤炭资源禀赋,以“集约”“高效”“安全”“融合”为发展目标,让“绿色”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打造“煤矿建设智能化、矿区生态绿色化、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高标准现代化煤炭产业。目前,全市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回采率分别为100%、80%,原煤生产效率最高实现150吨/工时,直接工效最高1170吨/工时,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全市生产煤矿全部纳入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同时,结合露天煤矿安全生产特征,制定《露天煤矿智能化建设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露天煤矿地方行业标准规范管理空白。全市煤炭领域安全生产持续稳定,煤炭百万吨死亡率连续多年保持在0.01以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聚焦“中端”提升运行效率 减少环节碳排放

    聚焦煤炭资源绿色化运输等环节,不断丰富应用场景,大力推广新能源重卡,着力提升运行效率、减少各环节碳排放。

    依托加入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上海城市群契机,着力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建设智慧能源监管体系,集安全生产、市场管理于一体,市、旗区、企业三级联动,从煤炭安全生产、绿色开采、清洁运输、市场销售等实现全流程精准管控。

    盯住“后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不断提升煤炭的就地转化率,延长产业链,构建起了从“一块煤”到“一束丝”再到“一匹布”的全产业链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现代煤化工和煤电产业,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目前,已建成煤制油项目2项、总规模124万吨;煤制天然气项目1项、总规模14.2亿立方米/年。

    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及运距优势,积极打造电力外送基地,实现煤从“空中走”。规划构建了2+2+2外送网,充分发挥煤电调峰和应急保障作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实现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全市获批新能源总规模5797万千瓦,整体批复规模居全国地级市首位,预计到“十四五”新能源装机将超过5000万千瓦,超过火电装机规模,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 原文来源:https://coal.in-en.com/html/coal-2638556.shtml
相关报告
  • 《鄂尔多斯:“煤海”翻“绿波》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15
    • 从依靠地下大储量的煤炭,到角逐地上丰富的风与光,曾以煤炭资源闻名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不断转变发展思路,一幅追风逐日的新能源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 昨天的鄂尔多斯,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建设光伏电站与风电场,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力;今天的鄂尔多斯,产业链条不断完备的新能源装备制造正助推新能源产业提档升级;明天的鄂尔多斯,技术创新将为新能源产业注入不竭动力。 昨天:用绿电串起乡村富民“绿产业” 从一间破土房,到如今宽敞明亮的砖瓦房,2016年搬进巴拉亥光伏新村的马在全不仅住进了新房,还借着屋顶光伏板发的电吃上了“阳光饭”,脱了贫的他日子一天天变好,干劲也更足了。 马在全是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呼和木独镇巴拉亥村村民。2015年开始,当地在巴拉亥村建设光伏新村,在修建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每家每户的屋顶上都安上了光伏板,160户新建住宅“摇身一变”成了光伏电站。 “巴拉亥光伏新村的光伏装机总规模为1.76兆瓦,年均发电约290万度,相当于每户房顶的光伏板每年都能发电1.8万度。”呼和木独镇党委书记乔海军介绍说,自2019年并网发电至今,巴拉亥光伏新村每年户均增收能达到5000元。“光伏板的寿命在25年左右,这也就意味着老百姓能持续获益25年。” 巴拉亥光伏新村的建设为当地探索“绿色发电+产业富民”发展道路提供了新思路。2018年,呼和木独镇统筹当地5个嘎查村的扶贫产业资金,采取“党支部+企业+村集体+贫困户”模式,投资建设总规模1.24兆瓦的“五村联建”光伏电站。 “‘五村联建’光伏电站年发电量约205万度,每年收益近60万元。”乔海军表示,“五村联建”光伏电站的建设不仅实现了资源整合、抱团发展,更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份稳定、可持续的收益。 鄂尔多斯光照和风力资源丰富,沙地沙漠广袤,有大量尚未利用土地以及采煤沉陷区、复垦区和矿区排土场,具备建设大型光伏发电基地和千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基地的优越条件,以达拉特旗100万千瓦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为代表的绿电基地正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绿色电能,2022年底开工建设的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项目,也成为我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千万千瓦级“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项目。 目前,鄂尔多斯全市已建成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644万千瓦,其中光伏装机规模341.5万千瓦,风电装机规模220.5万千瓦,水电装机规模76万千瓦,生物质装机规模6万千瓦,预计到2025年全市建成新能源总规模将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 今天:产业集群助力新能源装备制造 鄂尔多斯市地域辽阔,公路网络发达。过去,运煤车是高速公路上的“主角”;如今,一辆辆装载着风力发电机叶片和风电整机的大型货车逐渐成为公路“常客”。 记者采访发现,在这些“常客”中,有相当一部分设备是鄂尔多斯“自产自用”,这其中就包含了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称“中车株洲所”)旗下天津中车风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市分公司和中车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蒙西分公司所生产的风电整机与叶片。 从2019年在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落户投产,到如今生产升级扩能工作即将完成,中车株洲所在鄂尔多斯的风电整机与叶片产能实现了进一步的提升,从过去风电整机2吉瓦、叶片1000套提升至风电整机4吉瓦、叶片1200套的生产能力。“不仅如此,以电化学储能为主的储能设备生产线也计划落户,预计在今年下半年投产。”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华北大区副总经理李智勇说。 “之所以选择在鄂尔多斯投资建厂,我们看中的是鄂尔多斯近年来蓬勃向上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以及当地优良的营商环境。”中车株洲所副总经理张向阳说,2019年企业来到鄂尔多斯考察,4月签订相关协议,5月办理了相关手续,7月就投入生产。“前后5个月的时间,让‘中车速度’和‘鄂尔多斯速度’在这里落地生花。” 鄂尔多斯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黄伯韡表示,近年来,鄂尔多斯坚持以“双碳”目标倒逼产业转型、以能源结构调整带动经济结构转型、以新兴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建设大基地、拓展新场景、提升新空间,推进新能源产业提速、扩量、成链,加快构建集能源生产、装备制造、应用示范于一体的“风光氢储车”全链条产业集群。“从过去单一地建设风电场与光伏电站,到如今以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鄂尔多斯新能源产业发展正在焕新升级。”黄伯韡说。 说起鄂尔多斯新能源装备制造的全产业链发展,就不得不提位于伊金霍洛旗蒙苏经济开发区的零碳产业园。在这里,包括远景、华景新材料、隆基绿能、国鸿氢能、上汽红岩新能源重卡、捷氢燃料电池等在内的新能源、新材料企业纷纷落户,“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链发展成势见效。 图为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拍摄的天骄绿能50万千瓦光伏项目。新华社记者李志鹏摄 “在新能源发电项目向风光资源富集地区转移、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向绿电富集地区转移的大背景下,我们立足鄂尔多斯新能源产业发展实际,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一大批新能源领域头部企业的落户,让园区成为鄂尔多斯新能源装备制造集群式发展的‘排头兵’。”内蒙古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副主任徐建刚说。 走进零碳产业园里的远景动力电池工厂,绿色草坪上架着片片光伏板,远处6台正在旋转的大型风力发电机正给年产10.5吉瓦时磷酸铁锂电池的远景动力鄂尔多斯基地一期项目供应绿电。 作为最早落户零碳产业园的“链主”企业,远景10.5吉瓦时动力及储能电池项目已全面投产,每日可生产电芯3万颗,远景动力二期20吉瓦时智能电池项目也已签约落地。 “目前,远景通过自身的产业牵引以及绿电供给,将上下游合作企业逐步引入零碳产业园,已在园区逐步形成了以远景为龙头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条。”远景北方科技有限公司鄂尔多斯总经理俞乐表示,远景将继续发挥好产业链集聚作用,与各方通过紧密的协同合作,带动更多的上下游企业在零碳产业园融合发展,形成更好的产业集群效应。“预计到2025年,远景将助力当地实现约3000亿元绿色新工业产值,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亿吨的目标。”俞乐说。 明天:科技引领新能源产业“加速跑” 记者采访发现,积极主动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已成为鄂尔多斯众多能源企业近年来发展的“新风尚”。“通过建设研发中心、聘请专家学者和科研人才、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的能源企业主动投身技术研发,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已蔚然成风。”黄伯韡说。 谈及企业未来的发展,“创新”是张向阳提到最多的词。“下一步,中车株洲所在持续引进人才的同时,将在鄂尔多斯构建新能源创新平台,并与当地良好的应用场景结合起来,用科技力量带动企业发展。”张向阳说,未来,企业也要从最初的装备制造,转变为制造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走好科技创新之路。 详细记录天然气使用量和空调使用时间、计算耗电量……在鄂尔多斯伊金霍洛国际机场,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节能减碳团队正在为机场量身打造一套“零碳方案”。“大量先进新能源技术的引进,将更好助力‘零碳机场’项目的落地实施。”团队成员卞晓宇表示,大学毕业后,鄂尔多斯浓厚的新能源研究氛围吸引他来到这里,为当地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坚持将能源科技革命作为推进能源革命的重要突破口,同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全力攻关绿色转型、新能源、节能降碳等核心技术,并为此全面开展人才科创行动,引进院士专家。”鄂尔多斯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汇良说。 推动大规模储能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加强地热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智能矿山技术研究……作为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列出了一连串技术攻坚课题。“我的目标是争取今年在当地推进‘零碳机场’及智能矿山建设。”金之钧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同样将目光聚焦在这片新能源产业热土上。“鄂尔多斯充分发挥新能源产业与资源优势,为企业、科研机构搭建起顺畅的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桥梁,不断形成新能源产业科研创新合力,助力当地新能源产业获得先进高效的技术支撑。”李灿说。 黄伯韡表示,科技创新将成为未来鄂尔多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暖城”鄂尔多斯也将继续敞开怀抱,吸引社会各界的优秀人才,共同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 《“智慧能源”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17
    • “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北京冬奥会上,三大赛区26个场馆实现绿色电能供应,与此同时,电力数字化、智能化全景监视也保障了能源供应的稳定安全。在数字经济蓬勃兴起的今天,能源数字化正悄然向人们的生产生活渗透。 搭上5G智能化快车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国家能源集团下属公司的老石旦煤矿区内,工作人员在地面调度室就能操控地下7000米深处的采煤设备,工人下井也不用操作设备,只需定时巡检、远程控制,通过防爆手机还能随时与地面视频连线。 这样的场景出现在越来越多的煤矿。山西省寿阳县的潞安化工集团新元煤矿,在距离地表超过500米的机电硐室,无人巡检机器人已代替人工巡检;国家能源集团国神公司新疆大南湖一矿,智能化生产数据采集、传输和设备维修远程协同已成为现实。搭上5G智能化快车,一座座矿山有了“智慧大脑”,智能化操控、远程开采、机器人巡检,让曾经“脏、苦、险、累”的采煤工作简单多了。 同样从繁重体力活中解放出来的还有石油工人。1个站、14名工人、35口采油井,日产原油约230吨……这里是中国石化胜利油田青东5海油陆采平台,通过监测大屏,借助12台高清球形摄像机可看见平台全貌,拉近还能看清油井上的螺丝。一旁的电脑上,井口压力、温度、产油量、耗电量等反映油井生产的各种数据实时更新。 这些数据原来都是人工采集,采油工要带着测温枪、压力表、温度计,一趟趟跑着抄表。而现在,鼠标一点,各种指标就能看得清清楚楚。负责平台生产维护的青东采油管理区注采一站站长袁亮说:“通过数据实时呈现,有没有泵漏、供液不足等问题,油井生产状况一目了然。” 降本增效促进低碳转型 记者了解到,能源数字化指的是利用数字技术,构筑更高效、更清洁、更经济的现代能源体系,提高能源系统的安全性、生产率和可持续性。 能源企业为啥不遗余力推进数字化?能源数字化的意义,不仅在于把人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对企业还有诸多好处。例如,胜利油田的青东5海油陆采平台可以设定抽油机抽油频率,自动调整注水阀压力等,实现了“气不上天、油不落地、水不外排”的绿色安全高效生产。低碳目标下,能源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作用更加凸显。 数字技术可以助力能源行业降本增效。例如华为基于光感知产品和算法引擎,帮助山东济华燃气有限公司打造智慧油气管线巡检服务,使管线威胁事件识别的准确率高达97%,全面提升管线安全和管理质量,降低运维成本,加速油气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数字技术在能源革命战略中正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引领能源产业变革的原动力。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5G技术融合发展,正改变能源的生产、运行、传输模式,通过数字化赋能,可以提升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促进绿色低碳转型。”赛迪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说。 逐步迈向精细化发展 在浙江杭州萧山某化纤产业园里,多家企业近日安装了能耗采集器,采集的能耗、碳排放等数据将实时同步到杭州市的“能源双碳数智平台”上。据悉,杭州正利用数字化技术,整合电力、燃气、石油、煤炭4类能源数据及重点监控企业的能耗信息,精准管控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岑可法认为,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生产侧发生变革,打造全新的绿色生产模式是未来发展方向。 国务院日前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加快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推动能源产、运、储、销、用各环节设施的数字化升级,实施煤矿、油气田、油气管网、电厂、电网、油气储备库、终端用能等领域设备设施、工艺流程的数字化建设与改造。 有了顶层设计,能源数字化发展方向逐渐明晰。中广核、中国石化、国家电网等多家能源央企明确表示,将数字化转型工作定为“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华能集团提出,转型第一步要实现所有风电、光伏数据接入智慧能源数据平台;第二步是以风电、光伏数据中心为基础,完成水电、燃机、火电、核电等数据接入,形成统一的智慧能源数据平台;第三步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 专家指出,在生产、运输、零售和消费等能源产业各环节,数字化需求越来越迫切。与此同时,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国家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下,能源数字化将逐步迈向精细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