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er Nature发布《研究评价现状:科研人员对评价实践的看法》白皮书》

  • 编译者: 程冰
  • 发布时间:2025-07-23

  • Springer Nature发布《研究评价现状:科研人员对评价实践的看法》白皮书

    2025年4月,Springer Nature发布了《研究评价现状:科研人员对评价实践的看法》白皮书。通过收集来自不同地区、学科和职业阶段的 6600 多名科研人员的观点,汇总了关于研究评价改革的讨论。本文总结了白皮书的主要发现,包括当前科研人员评价方式、对现有实践的看法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1.当前科研人员被评价方式

    当前,研究评价改革的倡议,普遍挑战了对期刊和出版物指标的过度依赖。尽管如此,科研人员依然将这些指标视为评价其工作的主要因素,其中5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工作完全或主要通过指标进行评价。特别是出版物指标,如引用次数或文章级影响力,这些指标在科研评价中占据显著地位,远超过其他评价方式。


    科研人员在研究成果之外的贡献如何被纳入评价过程?本调研发现科研人员对社会的积极贡献(研究对经济或社会的影响)以及他们对研究社区的更广泛贡献(例如教学、参加同行评审)通常会被用于评价中。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活动的含义可能产生差异,许多科研人员认为,它们往往仅在特定情境下被纳入考量,且其重要性通常不及研究成果和出版指标。

    2.科研人员如何看待评价实践

    本文根据相关研究,科研人员普遍对现有的评价体系持积极态度,无论评价结果如何,他们对新工作/职业晋升评价(净正面率为75%)、外部机构评价(71%)以及资助申请(64%)均表达了正面看法。

    在更广泛地审视评价实践时,许多科研人员表达了深切的担忧,主要集中在评价过程的不透明性、潜在的偏见与主观性,对出版指标的过度依赖,以及评估研究社会影响的难度上。一些受访者还表示沮丧,因为研究评价常常评判他们无法控制或影响的因素,依赖于他们工作的下游影响,而非他们所付出的努力。

    3.科研人员对未来的设想

    本调研请受访者考虑他们当前的工作评价方式与他们对未来的偏好。与上述发现一致,科研人员希望评价体系能够更多地反映他们的社会贡献和对研究及研究文化的广泛贡献,而不仅仅是研究成果本身。例如,科研评估现状的调查表明,尽管科研产出和出版物指标在评估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研究人员普遍期望评估方法能更加全面,以包括他们对社会的积极贡献以及在科研界的更广泛贡献(在理想状况下,这一比例降至46%,)。

    在探讨科研人员对评价指标的偏好时,我们发现了一种类似的趋势。尽管55%的受访者指出,指标在他们当前的评价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理想状态下,52%的科研人员更倾向于实现定量与定性方法的均衡(与之相对,仅有27%的人偏好纯粹依赖指标)。

    4.研究评价改革的新兴问题

    尽管本调研清楚地看到科研人员渴望转向更全面的评价形式,但也揭示了研究评价改革倡议所提供的最佳实践、现实中发生的情况以及科研人员对未来的看法和偏好之间存在一些矛盾。例如:

    大约一半的科研人员不知道他们的机构是否参与了任何研究评价改革计划,其中,在知道的科研人员中,有40%认为机构内部的实践几乎没有变化。

    科研人员对准备评价要求的难易程度以及获得机构支持的情况持有不同看法,约45%表示积极,约35%表示消极。

    绝大多数科研人员认同指标的价值所在,仅有18%的人主张评价应完全或主要以定性方法为主。这一观点与研究评价改革倡议的导向相悖,同时也忽略了众多活动难以甚至无法进行定量评估的现实。

    原文题目: The state of research assessment: Insights from a survey of 6,600+ researchers

    原文链接:

    https://www.springernature.com/gp/librarians/the-link/research-management-blogpost/research-assessment-insights-6600-researchers/27769018

    来自:数智化图书情报门户

    编译者:程冰



相关报告
  • 《《中国制造业走向2025》白皮书发布》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5-11-04
    •   作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制造业受到了各国的广泛重视,中国也出台《中国制造2025》白皮书,大力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日前,赛迪顾问与IBM商业价值研究院联合发布了《中国制造业走向 ... .   作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制造业受到了各国的广泛重视,中国也出台《中国制造2025》白皮书,大力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日前,赛迪顾问与IBM商业价值研究院联合发布了《中国制造业走向2025》白皮书,通过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解读,以及对市场环境的分析,提出了“构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创新发展新模式,并分析了新价值网络各个环节的战略重点及核心能力,为企业明确自身定位、制定未来发展方向、选择转型升级发展路径提供指导。   白皮书认为,创新发展是实施国家战略的具体要求,创新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驱动,未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入融合,制造业生产方式将趋向智能化、网络化,企业组织将走向扁平化、虚拟化,产品模式将转向定制化和服务化。企业也面临着内部挑战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双重压力,必须寻求创新发展新模式。从企业内部看,生产成本上升、研发投入不足、生产组织方式较为传统都是企业目前面对和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从企业外部看,消费者具有更大的主导权,期望企业去了解他们真实的需求和提供卓越的服务体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社交化、3D打印、机器人都将颠覆旧有的制造模式。另外,产业也在发生巨大变革,跨界融合、制造业服务化都将成为发展新趋势。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为此,企业亟须寻找转型升级发展新模式,即“构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白皮书指出,参与者、产品和生产是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三个要素。在传统价值链下,三者之间缺乏交互作用,联系不紧密,而在新价值网络下,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平台的作用,企业能够获得精准的数据洞察,以此为核心驱动力,改造整个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实现参与者、产品和生产的协同互联;同时,数据洞察作为核心驱动力,将始终贯穿整个新价值网络。   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副总裁、制造行业总经理徐习明指出,数据洞察将始终贯穿参与者、产品和生产三个要素,使它们具有智能分析能力和自我优化能力,实现“智慧的参与者”、“智慧的产品”、“智慧的生产”的角色转变。大数据的获取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智能终端和智能产品直接采集数据,并通过物联网传输到大数据平台;二是通过端到端的全渠道营销,实时收集和监测消费者数据与产品数据;三是通过整合企业内外各种数据资源,建立大数据体系。   白皮书还为企业规划了实现新价值网络的参考实施路径,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步,通过智能产品和端到端的全渠道营销,获取精准的消费者洞察和产品洞察,并从横向打通产业链各端口,纵向整合企业管理体系;第二步,整合企业内外其他数据资源,按照以消费者为中心、个性化、柔性化、大规模定制等智能制造原则重新构建自己的研发、客服、生产、供应链和物流体系;第三步,基于智能产品平台、全渠道平台、大数据体系,在地域边界和产业边界上实现扩张,整合全球资源,打造集制造和服务为一体的全球整合企业及其生态网络。   徐习明表示,新价值网络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现需要杰出的创新能力、领先的信息技术能力,以及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作为中国企业35年的合作伙伴,IBM已经与中国政府、客户和市场建立了深厚的互信,IBM有能力、有价值、有意愿,也有措施成为助力“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现的“中国合伙人”。.
  • 《《2018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白皮书》发布》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制造与应用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8-07-20
    • 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18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白皮书》显示,截至2017年,浦东集成电路单位数量279家,从业人数逾6.47万人,均占全市半壁江山。其中,张江高科技园区行业增长较为明显,单位数量增至197家,从业人数增至逾4.59万人,集成电路产业的集中度再次提升。 销售规模连续4年 两位数增长 据介绍,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支持上海集成电路领域重大项目建设、自主创新技术研发、企业培育和专业人才培养及引进等。 白皮书显示,在市场引导以及政策和资本双轮驱动下,2017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达到1180.62 亿元,同比增长12.2%。这是继2014年以来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在细分领域方面,设备业可圈可点。上海2017年完成销售收入82.68亿元,同比增长111.9%。 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认为,近年来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链结构更趋先进和合理。 2017年,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业的产业链主导地位更加明显。与2011年相比,设计业占产业链比重由23.7%升至37.1%,芯片制造业比重基本保持在20%左右。由曾经以封装测试业为主,转向了以设计业和芯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设备材料业进入 发展新阶段 白皮书显示,2017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实现利润总额约为87.9亿元,比2016年的74.46亿元增长18%。其中设备材料业增幅最大,达95.7%。浦东企业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盛美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及上海凯世通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占据前四位。 排名首位的中微半导体,自主研发的等离子体刻蚀设备和硅通孔刻蚀设备,已在国际主要芯片制造和封测厂商的生产线上广泛应用于45纳米到7纳米先进加工工艺和最先进的封装工艺。中微半导体开发的用于LED和功率器件外延片生产的MOCVD设备也已在客户生产线投入量产,逐步替代进口设备。 位于张江的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先进封装光刻机已出货40余台,占国内先进封装光刻机80%的市场份额。 首家由留学人员创办并赴美上市的高端半导体设备公司盛美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开发了两项技术SAPS和TEBO。这两项技术解决了工业界清洗的难题,并快速进入市场阶段。 凯世通凭借70多项国内外专利成功绕开巨头的围追堵截,实现了从研发型企业到生产型高科技企业的成功转型。 白皮书进一步指出,上海设备材料制造业已经走出初创阶段的发展路程,成功进入到“产品进入市场,市场引领企业;研发带动创新,创新推进发展”的双边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