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设立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 首期200亿》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2-07
  • “运河文化”主题论坛日前在上海文博会举行,记者获悉,我省设立了首期规模为200亿元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这是江苏省政府牵头设立的首只省级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母基金,通过母子基金协同联动方式,重点支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文旅融合发展。

      目前江苏省文投集团与扬州、淮安、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和徐州等大运河重要节点城市进行了有效对接,拟定了一批区域配套基金和重点投资项目,期待依托金融资本的力量让运河文化鲜活起来。

相关报告
  • 《可大力挖掘大运河文化带经济价值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9-12
    • 可大力挖掘大运河文化带经济价值   “年运量5亿吨、造船等产业聚集、旅游资源丰富、科研价值高”……记者日前调研了解到,流淌千年的大运河在当代经济价值依旧非常重要,抓住这些资源的沿线地区发展势头良好,脱离大运河的地区则呈现衰败趋势。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沿线地区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将有效解决当前经济价值开发不均等问题,促进产业梯度转移、旅游错位发展、农业转型升级。专家表示,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大运河文化带的经济价值,必须借力现有国家战略,将其打造成一条集产业转移、生态休闲、对外开放为一体的示范带。   千年大运河经济价值依旧   “南有苏杭,北有临张”,这是古时大运河边流传的一句话,而今,位于山东的“临张”二地已经从古时的交通枢纽变成现在的“神经末梢”,两地的发展已完全摒弃了干枯的运河,却又没找到新的抓手,呈现衰败态势。而反观紧密依托运河发展的“苏杭”,现在仍是GDP过万亿元、人口千万左右的大都市。   “大运河济宁以南部分的年运量至今与整个京九铁路相当,约5亿吨,但运价仅为铁路的三分之一。”济宁市港航局航道处主任辛彦青说。依托运河发展的沿线地区形成了相关产业聚集的良好态势。记者调研了解到,交通装备制造业是扬州等苏北城市的支柱产业,而苏杭成为金融、物流行业的高地也与大运河密不可分。   此外,京杭大运河沿线名胜星罗棋布,旅游休闲资源丰富,也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以台儿庄为例,这座毁于二战的古城经过近年来的保护和修复,2016年接待游客5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52亿元。   “大运河上还有丰富的水利工程遗址遗产,在恢复通航等问题上科研价值也很高。”济宁当地水利专家孙培同说。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研究员黄杰也表示,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段落,研究通过运河补充华北地区用水意义重大。   大运河文化带统筹区域经济资源   借大运河申遗成功的契机,南北方都在依托大运河加速开发其经济价值,然而,天津市旅游局副局长何智能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的开发整体上处于分散、不自觉的状态。   “大运河沿线开发不均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望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得到解决,因为文化带的建设可以有力地整合区域经济资源,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天津市文广局副局长游庆波说。   记者调研了解到,从大运河到大运河文化带,其经济价值提升将在三个方面大有可为。   首先,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有助于产业在大运河沿线梯度转移,优化地区产业结构。黄杰说,现在大运河沿线“两头强、中间弱”,北有京津,南有苏杭,它们服务业发达,创新能力强,很多配套项目有外溢的需求。而大运河河北、山东、苏北段落人口密集,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其次,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有助于整合沿线旅游资源,错位打造中国旅游新品牌。何智能表示,大运河是一个流动的整体,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将引导沿线城市在运河旅游主题设置上进一步明确分工,共同打造中国旅游精品。黄杰认为,精品旅游线路将吸引人才和资本,实现文创产业聚集,也将使相对落后地区实现弯道超车。   再次,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有助于沿线农村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提升革命老区民生福祉。天津市武清区旅游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陶景艳说,她们在北运河休闲旅游驿站周边农村有意识地建设了种植园、加工厂和农家院,初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说,鲁南、苏北地区是革命老区,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将有助于当地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转型,提升当地百姓福祉。   做好布局 须与国家战略良性互动   大运河沿线仍然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天津大学设计总院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院院长朱阳表示,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持续促进着南北经济交流,现在,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运河文化带的经济价值,必须使其和现有国家战略良性互动。   第一,政策支持京津冀、长三角与大运河文化带其他省市共建“产业转移示范带”。朱阳表示,京津、苏杭目前定位发展高端服务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可以从国家层面出台专门政策,鼓励、支持大运河“两头”区域将其他配套产业和技术向河北、山东、苏北地区定向转移,打通大运河沿线地区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实现均衡发展。   第二,资金支持水利科研、生态复航,为雄安新区提供水源保障,打造“生态休闲示范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学研究所所长施昌奎表示,大运河文化带一定是一条生态休闲示范带,需要国家投入专项资金建设。黄杰也说,雄安新区为代表的华北地区未来人口将增加200-300万,促进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二期的通水,将有利于保障雄安新区的饮用水和生态用水,国家应该做好规划,对大运河通水通航等科研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第三,项目支持大运河沿线发展中节点城市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对外开放示范带”。黄杰表示,大运河文化带古代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今天正处于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位置,国家可以尝试将一些对外开放项目定点投放在济宁、徐州、扬州等发展中节点城市,促进大运河文化带整体对外开放,为“一带一路”在国内打通一条沟通渠道。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记者秦华江、闫祥岭、关桂峰、段菁菁、高博、孙晓辉、李鲲采写) 可大力挖掘大运河文化带经济价值 秦华江、闫祥岭、关桂峰、段菁菁、高博、孙晓辉、李鲲 2017年09月11日07:55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新技术创造供给,新业态释放需求——我国旅游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 来源专题:科技标准
    • 编译者:孙红军
    • 发布时间:2024-06-14
    • 近日召开的全国旅游发展大会,为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强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也为旅游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眼下,全行业信心满满、干劲十足,锚定旅游强国建设目标,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全力以赴担负起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的使命任务。 守正创新 科技助力 以光影为画笔,以夜幕为画卷,融合先进的科技手段,把二十四节气以光影路的方式呈现,让科技感十足的光影粒子在虚拟的北京地标建筑上跳跃……5月20日,一场数字艺术嘉年华在北京数字艺术园区启幕,带游客领略夜间旅游的梦幻与绚烂。如今,夜间旅游越来越受欢迎,一批有颜值又有内涵的产品,依靠挖掘文化资源、运用科技手段,让“诗和远方”在夜空里不断延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得天独厚、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悠久、璀璨夺目的人文资源是我国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优势。旅游业的未来,需要守正,绿水青山、优秀文化等是需要守护好、传承好、挖掘好的宝贵财富;也需要创新,以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院长邓宁认为,“新”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互联网催生新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供需两端对接效率;二是利用科技赋能旅游产品,创造超出物理景观之外的虚实结合甚至纯虚拟化场景,让游客丰富在地体验、加深对目的地文化的理解。 科技是助力旅游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建议,要加快推进5G、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鼓励旅游企业将科技创新成果与旅游产品和服务设计相结合,不断拓展科技应用场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 提质增效 改善体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顺应旅游消费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趋势,各类旅游资源潜力持续释放,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一方面,我国已建成A级旅游景区1.57万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339家,共有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854个,邮轮旅游、海洋旅游、康养旅游等多元业态大量涌现,人们出游选项更加丰富;另一方面,我国加快构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旅游服务中心3500多个,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15万座,旅游便民设施不断完善,人们出游体验持续改善。 尽管我国旅游发展的“基本盘”越来越稳,但从供给角度看,随着旅游需求的变化、行业竞争的加剧,旅游业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面临提质增效的挑战。 如何对有限的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创造更多旅游精品名品?宋瑞注意到,当前市场对“小而美”的精品旅游项目充满期待,正在推动旅游投资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此背景下,旅游投资项目将更多关注项目本身质量和持续运营能力。此外,旅游投资精细化更有利于将资金和资源集中投入到真正有发展潜力、有竞争力的新兴业态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提高旅游服务和管理的水平,降低旅游企业成本,提升游客体验,也是旅游业需要持续发力的方向。去年,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出了第一批“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项目。例如,在江苏花果山景区,项目通过5G紧急终端喊话、5G-IP无线调度系统、5G智能停车指引系统、5G实景导览、AR导览、云分享等创新场景,间接减少景区管理人员526人,年均节约费用超3500万元。经评估测算,30个试点项目的综合管理成本平均下降约15%。 融合发展 创新业态 在广东佛山,“千古情”演出为周边的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南海湾森林生态园等景区带来大批游客;在湖北武汉,多维体验剧《知音号》今年春节期间开启双场演出,接待人数大幅增长……据测算,今年一季度大中型旅游演艺项目演出场次4.06万场,同比增长48.86%;票房收入31.44亿元,同比增长37.89%;观演人数2254.71万人次,同比增长39.55%。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正在叠加更多丰富选项,观演+观光、民宿+非遗、书店+咖啡馆……拉动消费的“乘数效应”尽显。 “旅游作为大众的重要生活方式,与文化关系密切,高度契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石美玉表示,非遗门类复杂,不同门类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契合处、联结点有较大差异,必须根据不同非遗门类项目的特点,守正创新,找准适合与旅游融合的方式、路径、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融合效益。 旅游不仅可以叠加文化,立足与众多行业内在关联、相互牵动等特点,“旅游+”“+旅游”的产业链、生态圈正在延展。如今,村晚、村BA、演出、赛事、影视剧,都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 宋瑞认为,要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康养、生态、农业、交通等诸多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空间、新要素、新内容、新产品,实现旅游产品由单一形态向复合形态的高质量、深层次转化。 河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教授陈楠表示,各地要结合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影视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新产品,构建高质量旅游产品体系,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不断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记者 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