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替代概率模型的AIGC职业发展探究》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 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3-09-26
  • AIGC引发脑力劳动职业更替的趋势势不可挡,对现有职业而言,工作任务突出规则性与重复性的职业整体替代率较高,工作任务彰显情感性与复杂性的职业整体替代率较低。此外,AIGC将催生强调协同性与融通性的新兴职业。在新技术层出不穷与生产力不断跃升的智能社会,人类仍需以劳动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围绕机器逻辑,拓展人机交互底层技能,深耕人机合作个体优势,释放人类核心竞争潜能。只有人类能驾驭智能革命,才能使“个人的全面发展”由理想变为现实。由此,也期望国家与社会基于劳动者个人的职业成长,以劳动者为中心,从宏观层面进行AIGC实施周期的控制,确立适应AIGC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保障公平公正的教育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再培训体系,尝试以算法税等举措获取资金来支持失业工人的培训和转岗,最大限度降低AIGC的负面冲击,为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坚实保障。

    长期来看,AIGC技术应用带来的职业转变周期尚难预测,对劳动市场的影响亦存在多样化的风险与挑战。无论作为劳动者个人,还是整个社会,均应秉持精益求精、防微杜渐思想,迎接新一轮科技进步浪潮,把握产业变革机遇。

    1.   拓展人机交互底层技能

    如何在识别人类逻辑与机器逻辑的差异中,理解并运用机器逻辑,是劳动者避免受限于可替性传统职业,实现职业成长的必备手段。人机共存的未来世界使人类命运不仅取决于人如何认识自身,也取决于人如何认识机器,以及人机关系。而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指出技术的采纳过程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个体对新技术的采纳受到一系列阻力。这些阻力或引发恩格斯停顿,即在从破坏效应到创造效应的职业转变周期中,技术变革和职业调整使部分劳动者可能失去工作,而新的岗位和就业机会尚未完全形成,导致就业停滞。因此,克服人机交互过程中的抗拒心理,拓展人机交互底层技能,以在更顺畅的人机交互中完成生产创造过渡,缩短转变周期,使人工智能带来的生产力发展红利更早惠及广大劳动者,必然需要从业者为之努力。首先,劳动者可增加前沿通用AIGC产品的使用频率。以Chat GPT为例,关注版本迭代与能力升级背后的技术原理,学习并积累各行业的实用指令,在符合道德规范前提下积极与其展开交流对话;其次,劳动者可适应包含语音、手势、眼动、表情与脑电等在内的多通道交互技术。尽管当前AIGC产品仍需用户通过二维图形操作界面完成交互,但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基于多通道感官刺激的高效率AIGC产品成为可能,克服一定程度的学习成本与认知负荷带来的畏惧心理,尽早接纳并尝试练习将给劳动者带来就业便利。

    2. 深耕人机合作个体优势

    以机器逻辑为核心,持续深耕多样化人机合作中的个体优势,是劳动者从事互补型发展职业,实现职业成长的突破策略。AIGC技术急变将改变不同职业的价值与需求,使可替性传统职业价值与需求降低,互补型发展职业价值与需求增高。一方面,人工智能在语言认知上几乎接近人类,在神经与心理认知能力上已达到、甚至在个别领域超越人类,但其思维认知能力与人类有较大差距,文化认知能力更落后于人类,人工智能尚难实现对某一职业的完全替代;另一方面, AIGC赋能产业升级并会冲击各类职业现有的工作流程、特征与边界,使一部分岗位的价值上升,另一部分岗位的价值降低。因此,在人机合作成为近未来社会主要就业趋势背景下,劳动者需以个体优势为导向,重新进行岗位调整与定位,以适应互补型发展职业需求。首先,劳动者可侧重学习赋能自身所处产业的AIGC个性化产品。例如,设计师可侧重提升Midjourney、 Stable Diffusion等人工智能绘画工具使用能力,即通过对画面主题、环境氛围、构图方式、参考方向与图像参数的准确界定,完备生成所需作品的能力结构,并基于此关注AI绘画对传统艺术生产的改变及引发商业模式变革的可能性;其次,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表明职业兴趣对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劳动者可在人机交互能力的拓展中,发掘自身与机器合作的兴趣与特长,并密切关注所处产业在新一轮技术升级中存在的人才空缺,在二者的交叉空间内深耕个体优势。

    3. 释放人类核心竞争潜能

    基于机器逻辑对齐,探索并释放人类更具优势的劳动潜能,提升人类核心竞争力,是劳动者布局高潜力新兴职业,实现职业成长的终极方案。从当下人类与人工智能的比较优势来看,人机融合可有效执行规则非固定且流程复杂的工作任务,人工智能负责可重复且逻辑确定的技术任务,人力劳动者负责具有情感性、创造性与艺术性,以及需要个人判断与主观推理的工作任务。然而,伴随人工智能能力拓展,AIGC会逐渐增加现在尚未具备的智能,与之相反,人类的比较优势会随之减少。这或可导致从事高潜力新兴职业的劳动者因职业能力的相对稀缺而获取较高收入;相应的,无法从事高潜力新兴职业的劳动者则获取较低收入。因此,结合AIGC能力边界拓展进程,区别性地释放人类与之相异、却能在工作中实现互补的核心竞争潜能,将成为劳动者保持自身不可替代性,应对收入剧烈变化的安全保障。首先,劳动者可高度重视雇主看重,但目前教育系统关注不足或应对乏力的高级认知能力、社会情感能力、方法能力、软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创新能力、批判思维、跨领域的复合技能、新技术背景下新增的数字技能、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人际沟通与合作、自我管理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意识、抗压抗挫力、好奇心、工匠精神等;其次,劳动者可着眼未来,提高自身的人机复杂认知能力,关注如何处理人机关系、引领AIGC发展向善相关问题,在理解社会发展与职业更替趋势的基础上,积极储备人机发展战略与顶层设计相关知识与思考,提升自身对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敏感度。

  • 原文来源:https://link.cnki.net/urlid/42.1085.G2.20230904.0820.004
相关报告
  • 《有机磷肥替代矿物磷肥的潜能:EPIC模型的发展与应用》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罗婷婷
    • 发布时间:2016-04-15
    • 2016年4月,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欧洲地球科学联盟(EGU)年会上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联合其它研究机构介绍了EPIC模型的发展与应用。 矿物磷(磷)肥料的来源是不可再生的。虽然对磷矿寿命和未来磷枯竭的风险争议很大,但磷缺乏可能会以各种方式对农业产生不利影响,包括增加粮食不安全性和氮磷不平衡、全球肥料和作物市场价格的严重波动以及在地缘政治冲突中的负面影响。畜牧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富磷废物(即肥)是一种可替代矿物磷肥的肥料。有机肥料替代矿物肥料(1)延迟磷矿库存的消耗,(2)减少了磷肥进口国家应对化肥市场突变的脆弱性,(3)减少了因磷开采带来的地缘冲突的机会,(4)避免了畜牧系统的环保政策需求,(5)是低养分投入农业系统提高作物产量的机会,(6)不仅有助于磷流入农业土壤,而且有助于其它营养元素的流入。 环境政策综合气候模型(EPIC模型)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基于过程的,集成与作物生产以及环境质量评估相关各种环境流的作物模型。研究团队利用强大的计算机集群基础结构(称为EPIC-IIASA),结合空间显式EPIC输入的气候、管理、土壤和景观数据,模拟了农作物产量。EPIC-IIASA包含超过131000模拟单元,分辨率为5弧分。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将两个基于过程的有机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用于EPIC-IIASA,例如 用surphos(P)模型和Manure DNDC(N和C)模型和归宿模型模拟描述了养分从肥料中经由径流的流出。
  • 《煤电与新能源耦合发展模式探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16
    • 长期以来煤电作为我国的主力电源,在我国电力安全供应保障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远期来看,在碳中和目标下,无减排措施的燃煤发电量必然逐步削减乃至清零,但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中期来看,到2030年,就全国总体而言,煤电仍然是我国的主体电源,提供近50%的电量,以及不低于60%的容量支撑和重要的电网安全保障;远至2040年,就电量贡献而言,煤电届时仍然可能是第一大电源品种。在低碳减排和安全保供的双重约束下,一方面煤电需要逐步由高碳电源转变为低碳或零碳电源,发展绿色低碳技术,推动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长期逐步退出以顺应经济社会的清洁低碳发展;另一方面煤电同时作为电力供应安全、能源系统碳中和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的“压舱石”,仍将长时期承担电力安全保供的责任,由主体性电源转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同时肩负供热服务。这就要求未来煤电向更加清洁低碳、更加高效、更加灵活的方向发展。 由于可再生能源的能量密度低、间歇性、不可预测性和不具备电网支撑性能,在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进程中,可再生能源与煤电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指出,2030年前煤电装机和发电量仍将适度增长。为满足经济社会用电负荷增长以及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的调峰需求,在严控煤电项目前提下,近期仍需要在部分地区发展适量为消纳风电、太阳能发电服务的调峰机组和为保障电网安全供应服务的支撑性机组。至少在新能源及其配套的储能技术具备独立保障电力安全供应能力之前,要处理好煤电与新能源的优化组合问题,推进二者耦合发展。这既是我国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必由之路,也是可再生能源规模化跃升式发展的前提条件,更是煤电自身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煤电“三量”与“三新”的耦合发展   (相关资料图) 1. 煤电存量、增量、减量“三量”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预计煤电规模在电力需求刚性增长和电网安全支撑需求下仍会有一定的扩张,近期将出现煤电规模小幅增长、灵活性改造大面积铺开的情形,从主力电源向基础电源转变,来满足新能源快速发展的系统调节需求;达峰后以煤电碳捕获改造、容量有序清退、合规机组延寿运行(备用)为重点,从基础电源转变为补充电源,煤电发电存量由新能源逐步替代,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平稳过渡和煤电高质量有序退出。煤电存量、增量和减量“三量”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对于现役煤电机组、自备电厂,即存量机组来说,可作为主力机组在网侧起到基础支撑兜底保障作用,配合推进煤电机组清洁高效改造与灵活性改造,保障电力系统的低碳、灵活和稳定运行。对于当前即将到期退役的煤电机组,根据需要完成适应性改造后符合能效、环保、安全等要求的,可通过延寿运行来满足容量需求。存量机组的改造能快速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减少电力系统安全容量投资,应对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和用电负荷“双高峰”化所带来的供电安全挑战。 对于增量煤电机组,未来以发展高参数的高效节水型火电为主,不再单纯以发电为目的,主要定位为灵活调节型和容量保障型机组,保障电力供应安全和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在“双碳”目标约束下,煤电装机增量发展空间有限,在新建煤电机组时可考虑和新能源一体化耦合方案,发展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生产新模式,例如“风光水火储一体化”,通过风光出力特性互补,联合调峰电源和储能,实现友好型并网,推动清洁能源最大化利用,或进行生物质耦合混烧,以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减少废弃问题。 对于减量煤电机组,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快速提升,源荷匹配难度加大、系统受冲击干扰的风险加剧,有必要逐渐扩大常备应急电源和战略备用电源规模,一来提升电力系统的安全供应阈值,二来充分利用退役煤电机组的技术价值。部分退役煤电机组不能简单地关停淘汰,可以作为备用机组应对区域性、季节性、时段性的尖峰用电需求,以及在极端情况下作为应急主力机组。 2. 新能源、新模式、新业态“三新”发展助力煤电低碳转型 助力新能源,以绿色发展推动清洁转型。建设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推进整县式光伏、依托电力企业发展属地的转型光伏、开展风电下乡等,都是发展新能源的重要路径。而新能源发电出力的不稳定性对电网消纳带来压力,系统对储能和调峰电源的需求愈发迫切。然而电化学储能发展尚在初期(成本高,安全性待提升),抽蓄受自然资源条件限制较大,灵活性改造后的煤电调峰已成为当前最优选择。目前风光大基地项目配备调峰火电机组已成趋势,通过规划建设大型风光电基地,鼓励煤电企业与新能源企业开展实质性联营,以综合能源基地模式鼓励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发挥支撑性作用,促进存量煤电机组的灵活性改造,主动改变供给侧功能和定位以实现转型,推动煤电和新能源的优化组合,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 探索新模式,以协调发展推动稳步转型。推进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中小型风光与风光火储互补项目资源储备和开发建设,创新多能互补商业模式。燃煤电厂特别是城市燃煤电厂可以开展多种服务,探索与变电站、储能电站、电动汽车充电站、分布式光伏电站和数据中心的局域集合,实现“源-网-荷-储-用”有机联动,形成面向城市、园区、社区及居民的综合能源服务“一站式平台”。 布局新业态,以创新发展推动增长趋势。新能源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讯和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着电力行业的转型升级,带来电网形态功能的改变,电力新业态不断涌现。发电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煤厂、库房、热网等厂区布置,因地制宜改造升级,配套部署风光可再生能源、储能、制氢、热泵等,为周边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等提供冷热电气水等综合能源服务,并结合技术改造提高煤电机组经济运行和灵活运行水平,发挥煤电的兜底保障和灵活调节作用。 3. “三量”“三新”的耦合关系 面向电力安全保供和低碳转型的双重目标,电力行业低碳转型需要处理好传统电源与新能源之间的关系,实现煤电清洁高效利用与新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的协调统一。 煤电存量、增量、减量“三量”发展是新型电力系统转型规划的关键,是电力新能源、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坚实基础,为消纳新能源、保障电力安全提供支撑。以风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并不等于有效容量,尤其是电力系统源、荷资源对越发频繁的极端天气的敏感度提升,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面临更大挑战,煤电作为我国电力系统的“压舱石”和“调节器”,必须要发挥“三量”功能价值促进新型电力系统“三新”转型生态的发展。 新能源、新业态、新模式是助力煤电低碳转型的重要形式,“三新”生态是推动“三量”发展的有效动力。煤电“三新”发展模式有利于推动风电光伏大规模、高比例、多元化发展,促进新能源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丰富的绿色电力。通过积极培育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负荷聚合服务、综合能源服务、虚拟电厂等贴近终端用户的新业态、新模式,同时搭建能源数字经济平台,发展综合智慧能源,以“三新”模式推动煤电机组功能定位转型,促进煤电与新能源一体化、多元化发展。 煤电与新能源耦合发展的典型模式 “燃煤电厂+分布式光伏+储能厂内耦合”。燃煤发电“源随荷动”,光伏发电“靠天吃饭”且夜晚没有出力,当新能源并网容量不断提升,新能源的波动性和间断性将导致电源侧的调频和顶峰压力激增,因此,新型电力系统势必需要煤电机组拥有深度调峰的灵活性。除发电机组的灵活性改造外,燃煤电厂可利用厂房和闲置土地加装光伏,利用光伏发电减少厂用电,可适当降低供电煤耗,减少发电厂碳市场履约成本、增加绿电收益;并根据装机容量,按比例配置一定规模的储能电站,与厂内燃煤发电及分布式光伏形成互补联动模式,提升项目整体的低碳性、灵活性和经济性。 “燃煤电厂+分布式光伏厂外耦合”。我国建筑屋顶资源丰富,开发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潜力巨大。但是建筑屋顶分布广泛、资源分散、单体规模小、开发建设协调工作量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屋顶分布式光伏的规模化发展。启动推进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工作,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积极性,引导地方政府协调更多屋顶资源,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规模。在推进整县分布式光伏的政策契机下,燃煤电厂利用其中央企业或地方优势国企的资源优势,可以力争成为所在县域的整县分布式光伏平台服务商,实现业务、资产、技术和人员的整合优化和平稳转型。 “风光大基地+支撑调节性煤电”形成综合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是稳步快速且有保障地提高清洁能源供给能力的主要途径。围绕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大型风光电基地,合理规划建设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配套支撑性煤电,充分发挥煤电基础保障和系统调节作用,进一步夯实煤电的电力保供“压舱石”作用,促进新能源开发外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电力保障。 煤电发展为电热冷汽水综合能源。煤电需要从单一发电服务转型为提供多种能源联合供应服务,因地、因企制宜,构建智能供电、气、水、热等系统,构成区域综合供能网架,为城市提供“电、热、冷、汽、水、压缩空气”等多品类能源供应。煤电向综合能源转型发展可以通过煤电生物质耦合、煤电与资源再利用组合发展等方式开展。 煤电生物质耦合发电,可以利用农林废弃物和城乡有机废弃物,通过将其加工成燃料颗粒替代燃煤掺烧,也可以通过气化处理产生可燃气体送入锅炉,实现生物质能处理耦合发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实现锅炉低负荷稳燃,提高机组灵活性调峰能力。 煤电与资源再利用组合发展是推动煤电“生态共享型电厂”发展的新模式,协同处置市政污泥、垃圾及工业固废等可再利用废弃物,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可以使煤电向污染治理企业和多种能源类型综合供应商转型,实现区域内能量资源体系的梯级利用、循环利用,灵活匹配多种用能需求,降低区域碳排放,打造绿色智慧低碳综合能源服务示范区。 以煤电为中心的综合能源生产单元模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周孝信院士团队提出了一种融合火电机组碳捕集、燃煤机组混烧生物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新甲烷/甲醇合成等多种技术的设想——综合能源生产单元(Integrated Energy Production Unit,IEPU)。该生产单元既可以生产电力和各种近绿色燃料,又能以其高灵活调节能力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稳定运行。 IEPU通过单元内部各设备协同运行及单元与外部电网的灵活互动,实现多类型能源的生产、存储、转化和化工合成等过程耦合,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优点:一是以电解制氢装置作为可控负荷,通过与火电、水电等可调机组联合运行,在综合能源生产单元内部各子系统协同优化的同时,实现与电网互动,成为具有高灵活性的虚拟能源生产单元,为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提供灵活性支撑。二是通过二氧化碳与氢气合成生产甲烷、甲醇等便于存储、运输的绿色燃料或化工原料,一方面可规避大规模二氧化碳捕集后压缩及封存的高额成本,结合相应的产品收益模式,有利于火电企业推广应用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技术;另一方面,所生产的氢气及合成产品,也可为能源领域化石燃料和原料替代提供一定的来源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