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中国科大实现波导上高功率太赫兹表面波的高效激发》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8-01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胡广月团队在高功率太赫兹表面波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团队利用飞秒激光聚焦作用金属丝波导,通过电子发射过程产生10兆瓦功率的太赫兹表面波,激发效率达到2.4%的目前报道的最高水平。

    太赫兹辐射在材料科学、生物传感和下一代通讯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高功率太赫兹辐射传统主要依靠加速器或相对论激光等大科学装置产生,这限制了应用的便捷性。同时,高功率太赫兹辐射的高效激发和导引传输仍面临很大挑战。

    研究团队实验演示了一种新的方法,利用紧凑的亚相对论飞秒激光聚焦于约1米长的金属丝太赫兹波导上,产生了峰值功率达到10兆瓦的单周期太赫兹表面波。与业内广泛认为的观点不同,实验发现这种太赫兹辐射是由激光驱动的电子发射时的相干渡越辐射引起的,贡献最大的不是速度最快的相对论电子,而是较慢的亚相对论电子。这些亚相对论电子在将激光能量转化为太赫兹辐射方面更有效。通过这种方法,实现了高达2.4%的能量转换效率,这是激光驱动太赫兹源目前报道的最高效率。

    这种方法使用普及度较高的激光技术,无需依赖大型科学设施,为高功率太赫兹辐射源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紧凑型技术可用于医学诊断中的内窥镜太赫兹成像、基于波导的粒子加速器、非线性太赫兹光谱学以及集成太赫兹技术等。

    飞秒激光辐照金属丝波导,通过电子发射过程激发太赫兹表面波

  • 原文来源:https://journals.aps.org/prx/abstract/10.1103/mkyj-77k8
相关报告
  • 《前沿 | 金属线波导提供无与伦比的太赫兹网络效率》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3-04
    • 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国家科学研究所 (INRS) 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直接设计金属线波导的线表面实现了宽带太赫兹 (THz) 信号处理。该方法允许在金属线上直接蚀刻多尺度结构的布拉格光栅,而无需引入额外的材料。相关研究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当与各种波导设计相结合时,INRS 团队的方法可以提供一个结构简单的平台,用于在太赫兹区域实现卓越的信号处理能力。研究人员报告说,这是第一次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太赫兹频率。该团队由罗伯托•莫兰多蒂领导。 “通过在金属线上直接雕刻具有多尺度结构的精心设计的凹槽,我们可以改变反射或传输的频率——即太赫兹布拉格光栅——而无需在波导中添加任何材料,”研究员董俊良说。 这种方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金属线波导中的太赫兹制导是基于太赫兹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P)沿金属-空气界面的传播——这对金属表面的条件极为敏感。金属线波导结构简单,易于弯曲,与电缆的亲和力使连接高效且简单。 图1,参与用于宽带太赫兹信号处理和多路复用的金属线波导研究的科学家,左起:Roberto Morandotti, Junliang Dong, Giacomo Balistreri, and Pei You。该团队设想其平台可应用于未压缩超高清视频的多通道传输,以及太赫兹网元之间的超高速短距离数据传输 作为概念验证,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称为四线波导 (FWWG) 的多功能金属线波导拓扑。 FWWG 几何结构支持偏振分复用 THz 信号的低损耗和低色散传播。 FWWG 可以维持两个独立的正交极化模式。由于这些模式不会相互干扰,因此 FWWG 能够充当宽带偏振分复用器。通过将金属线上的布拉格光栅集成到 FWWG 中,研究人员展示了对偏振分复用 THz 信号的独立操作。 FWWG 设备可以提供一种在波导中实现偏振分复用的方法,同时在宽太赫兹频率范围内处理多路复用信号。研究人员认为,它可以支持对频率和极化复用的信号通道进行独立操作,并可以提高太赫兹系统的容量,最终在未来的太赫兹网络中实现约 Tb/s 的数据速率。 “我们的设备代表了第一个太赫兹波导架构,采用新的金属设计,支持偏振分复用,” Morandotti说。“特别是,实现如此复杂的信号处理功能的能力——即独立处理多路复用的太赫兹信号——在其他地方从未实现过。” 此外,在金属线波导中操纵太赫兹脉冲传播的方法可以激发新的方法来提高未来太赫兹网络的容量和频谱效率,例如,为 6G 网络中的“全息消息传递”提供一条路径。另外,为实现宽带太赫兹信号处理提供了一个通用平台,例如,它可能导致未压缩的超高清视频的多通道传输,设备间超高速、短距离的数据传输,以及芯片到芯片的通信。
  • 《突破 | 高性能硅波导耦合Ⅲ-Ⅴ族光电探测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11-24
    • 近日,香港科技大学团队利用选择性外延技术,开发了一种新型集成技术,即在硅平台上,将Ⅲ-Ⅴ族化合物与硅元件有效耦合,这激发了在硅光子学领域中,集成高效光子学和低成本电子学的发展潜力,并使下一代电讯具备低成本、高速度和大容量的优点。 图1 SOI生长的高性能硅波导耦合Ⅲ-Ⅴ族光电探测器 在过去的数年中,数据流量在各种应用程序和新兴技术(如大数据、汽车、云应用程序和传感器)的推动下,成指数型增长。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硅光子学作为核心技术,通过节能、高容量和低成本的光互连技术实现、扩展和增加数据传输。 硅光无源器件已经在硅光子学平台上成熟应用,然而,激光器和光电探测器不能直接通过硅来实现,需要在硅上集成其它材料,比如Ⅲ-Ⅴ族半导体。 硅基Ⅲ-Ⅴ激光器和光电探测器的研究传统主要是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基于键合的方法,其优点在于技术成熟,生产出来的器件性能优异,但它需要复杂的制造技术,产量低、成本高,因此难以大规模生产。 另一种方法是在硅上利用直接外延方法生长多层Ⅲ-Ⅴ族薄膜。该方法具有低成本、可扩展性强、高集成度等优点,但是集成硅光子学的好坏关键在于微米级厚的 III-V 缓冲层,它会阻碍III-V族与硅之间的有效光耦合。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首席教授刘纪美团队开发了横向纵横比捕获(以下简称LART)——一种新型选择性直接外延方法,能够选择性地在硅绝缘体平台(本文简称SOI)上横向生长Ⅲ-Ⅴ族半导体,而不需要厚缓冲区。 此外,基于这种技术,该团队设计并演示了独特的面内集成Ⅲ-Ⅴ族光电探测器和硅元件,Ⅲ-Ⅴ族化合物和硅之间具有更高的耦合效率。与商用光电探测器相比,这种方法的光电探测器噪声更小,灵敏度更高,工作范围更广,数据传输速度超过112 Gb/s,创下记录,远快于现有产品。 Ⅲ-Ⅴ族器件首次通过直接外延技术与硅元素有效耦合。该集成方法可以很容易地应用于各种Ⅲ-Ⅴ族器件和基于硅的集成元件,从而实现了在用于数据通信的集成光子学与电子学的阶段目标。 “这是由于我们最近开发了一种名为横向纵横比捕获(LART)的新型增长技术,以及我们在SOI平台上独特的耦合策略设计。我们团队对器件物理学和生长机制的综合专业知识和见解使我们能够完成Ⅲ-Ⅴ族和硅之间的有效耦合,以及对外延技术和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器件性能的关联分析。” 此外,该论文第一作者Ying Xue博士说:“这项工作将为光子集成电路和完全集成的硅光子学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实现Ⅲ-Ⅴ族激光器和硅元件之间的光耦合。” 以上结果已发表在期刊《Optica》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