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可生物降解的纳米机器人诞生,用磁场就能控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1-27
  •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的张立教授和曼彻斯特大学 Kostas Kostarelos 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推出一款可生物降解的纳米机器人,未来可用于诊断疾病或者向人体内输送药物。

    研究小组成员来自于香港中文大学,爱丁堡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研究成果“用于成像引导疗法的多功能生物混动磁铁机器人”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于《科学机器人(Science Robotics)》期刊上。

    这种机器人由可生物降解的螺旋藻制成。早在阿兹特克时期(墨西哥古文明之一),人们就曾经将螺旋藻作为重要的营养来源之一。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法国研究人员在墨西哥的 Texcoco 湖里重新发现了这种物质,并且将其包装起来放上了保健品商店的货架。

    该团队发表的论文将机器人的可生物降解性作为一个新概念,不仅如此,机器人上的铁磁涂层还可以让研究者微调降解速度。利用磁场,研究人员可以在复杂的生物体内精准遥控机器人。他们还表示,机器人能够携带并释放出攻击癌细胞的有效药物。但是在运动跟踪,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诊断治疗效果上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张教授表示,“我们没有用复杂的实验室技术和工艺从零开始制造功能性微型机器人,而是直接采用自然界的智能材料,由于其固有的化学结构,因此具有医学应用价值。举个例子,因为这些机器人具有天然的内部荧光性和外部(氧化铁具备的)磁性,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荧光成像和磁共振成像技术,很容易地在体内追踪和驱动它们。”

    “我们的微型机器人有能力感知与疾病发作有关的环境变化,这使它们有望成为远程诊断疾病的探测器。我们正在进一步研发这项技术,以便我们能够微调这种图像引导疗法,同时它也是一项研发多功能微型机器人和纳米机器人设备的概念验证。”张教授总结道。

    Kostarelos 教授表示,“创造可以在体内行进的引导式机器人系统,在输送系统工程领域一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研究利用了自然界馈赠的一些特征,如荧光,降解性和形状。但为了制作出一个微型机器人的概念验证原型,我们还增加了诸如磁化和生物活性等工程特性。”

    “我们还处于发展初期,因为任何这样的机器人(系统)都需要 100% 安全地降解,或者在完成工作之后被清除出体内或主动排出体外。不过值得肯定的是,我们的工作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可以通过生物降解来实现(清除机制)的例子。这些机器人拥有在人体内难以触及部位中进行受控作业的潜力,使他们有可能用来进行微创诊断和治疗”,他补充道。

相关报告
  • 《世界首个分子机器人诞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27
    •   科技的魅力,存在于求证假设模型的执着中,显现在通过各种工具“看”到未知世界的惊讶中,还在于用已知条件创造未知的乐趣中。   分子机器人的成就,显然属于最后一种情况——科学家把基本规律当成魔法棒,念动咒语,分子们就乖乖听话了。   9月,《自然》杂志发表论文,介绍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制造的世界首个分子机器人。它总共由150个碳、氢、氧和氮等原子组成,大小只有百万分之一毫米,将几百亿个这种机器人堆起来,也只有一粒盐那么大。   如此微小的分子机器人,却能根据“指令”操控单个分子,用机器手臂搭建分子产品,过程与搭建乐高机器人的过程极其相似,只是换成了原子。   虽然建造这类分子机器人极其复杂,但所用的技术都是基于简单的化学反应,原子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基础原理,以及小分子如何构建大分子等化学知识。   由于非常微小,分子机器人具有很多优势,能降低材料需求、加速药物研发、大幅减少能源消耗及推进产品微型化等,因此,未来有望在诸多领域带来令人激动的应用。
  • 《新型纳米马达不会损伤细胞组织,纳米机器人又前进一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5-21
    • "纳米机器人"是机器人工程学的一种新兴科技,纳米机器人的研制属于"分子纳米技术(Molecular nanotechnology,简称MNT)"的范畴。 它根据分子水平的生物学原理为设计原型,设计制造可对纳米空间进行操作的"功能分子器件"。 纳米机器人的设想,是在纳米尺度上应用生物学原理,发现新现象,研制可编程的分子机器人,也称纳米机器人。 合成生物学对细胞信号传导与基因调控网络重新设计,开发"在体"或"湿"的生物计算机或细胞机器人,从而产生了另种方式的纳米机器人技术。 1959 年率先提出纳米技术的设想是诺贝尔奖得主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他率先提出利用微型机器人治病的想法。用他的话说,就是"吞下外科医生"。理查德·费恩曼在一次题目为《在物质底层有大量的空间》的演讲中提出:将来人类有可能建造一种分子大小的微型机器,可以把分子甚至单个的原子作为建筑构件在非常细小的空间构建物质,这意味着人类可以在最底层空间制造任何东西。 据悉,纳米机器人研究又有了新进展,《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近期发表文章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纳米马达,该马达采用磁场控制螺旋纳米结构,在细胞内运动时不会伤到细胞组织,这是此技术最大的亮点。 纳米马达由生物大分子构成,利用化学能进行机器做功,研究人员将新研发的螺旋纳米马达放入活细胞中,并引导其追踪两个字母——「N」和「M」。 研究人员在显微镜下将细胞放入磁圈内。然后,通过旋转磁场,他们能够控制和追踪细胞内纳米马达的运动轨迹。 据了解,此项目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研究人员希望未来使用此技术进行靶向药物输送、纳米传感和纳米手术。 纳米机器人在体内其实充当了搬运工角色。与细胞同等大小的纳米机器人可以进入医疗器械难以到达的地方,然后抓住变异细胞并将其杀死。之后,纳米机器人继续在体内巡逻,寻找细菌、病毒和变异的细胞,一段时间后,它们觉得已经没问题了,就会降解融入血液之中。 虽然听起来很科幻,但美国科学家寓言,2030 年就可以实现上述功能。当然,纳米机器人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生产一辆汽车,需要数亿个以 100 亿为单位的纳米机器人。目前没有一个工厂能生产那么多的纳米机器人。 但是事物总有两面性,也有人担忧一旦这些纳米机器人失去控制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是不是还会加重癌细胞扩散。? 这种质疑也有道理,不过科技总是在超前发展,一个新生事物只有安全性得到保障时才会被人们接受,从而得到广泛应用。据了解,该纳米机器人已经完成了动物实验,预计五年内便可进行临床试验。 来源:微信公众号“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