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版·周刊 | 激光除草、无人系统、卫星:AI重塑农场“感知-决策-执行”闭环》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 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7-01
  • 当前农业正迈向“全时空感知”时代,依托卫星、无人机、AI感知等技术,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协同的智能化作业。本周多项关键技术集中亮相,包括荷兰发布的首款商用激光除草机器人TOR、Halter完成的1亿美元融资、Doktar融资750万欧元以及The Reservoir与Naturipe的合作等。 荷兰农业科技初创公司Trabotyx发布的TOR激光除草机器人,采用蓝光二极管激光进行无接触式精准打击杂草,支持智能识别和夜间及小雨环境作业,计划于2026年正式投放市场。这是激光除草技术商业化的重要里程碑,适应有机农业对零农药的需求。 新西兰智慧畜牧科技公司Halter通过1亿美元的D轮融资,打造全球牧场数字操作系统,以“智能项圈+虚拟围栏”替代传统铁丝网,实现全天候可视化与无人化管理,提高了放牧管理效率和生态可持续性。 其他亮点还包括Doktar融资加速全球气候智能农业平台布局、The Reservoir与Naturipe推进特色作物田间验证、Sollum动态光谱系统提升番茄产量、Scanit与Kelly Hills开发“检测-喷洒一体化”无人系统以及EarthDaily发射首颗农业卫星,开启农业日监测与风险预警新时代。这些技术的应用标志着农业操作逻辑的重构,推动农业向高效、生态、智能化方向发展。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xNDUyNjQ3OQ==&mid=2247497425&idx=2&sn=1997de3d83429228ec3adf7abc6400ba&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卫星激光测高监测关键气候变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9-08
    • 卫星激光测高测量地球表面精确高度变化及关键气候变量,改变了人们对地球系统的理解,揭示了各个圈层系统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重点介绍了NASA三个卫星激光测高仪任务对地球和大气科学的贡献,这三个卫星分别是:冰、云和陆地高程卫星ICESat(2003-2009)和ICESat-2(2018年至今)以及全球生态系统动力学调查卫星GEDI(2018年至今)。 研究认为在过去20年里,卫星测高揭示了格陵兰岛和南极洲陆地冰盖以每年减少了320亿吨的速度在消逝。2003-2021年期间北极冬季海冰体积减少了30%。卫星观测还为了解陆地生态系统提供了关键支撑,观测数据显示地球陆地季节性储水变化的57%来自人造水库;尽管土地利用损失了相当于8亿吨的二氧化碳,全球森林碳储量正在增加。大气研究方面,卫星观测数据使评估全球垂直云分布、气溶胶组分以及烟尘输送成为可能。目前,ICESat-2和GEDI没有计划继续执行卫星激光测高仪任务,这将危及决策支持和环境管理的关键数据收集。
  • 《我国在白天完成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4-30
    • 记者从深空探测实验室获悉,4月26日至27日,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就是用激光测量地球与地月空间卫星之间的距离。由于地月空间尺度极大、卫星运动速度极快,对地月空间卫星进行激光测距相当于在万米外瞄准一根头发丝,并实施精密跟踪与信号捕获。白天受太阳光影响,微弱的卫星回波信号容易被淹没在强烈的背景噪声中,难以被准确识别和提取。所以,以往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只能在夜间无光干扰条件下进行。 此次,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试验的成功实施,有效拓展了该技术的可观测窗口,为技术应用提供了工程实践基础,有助于提升地月空间导航定位能力,将有力支撑国际月球科研站等后续深空探测重大工程任务论证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