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不破不立》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21-06-26
  • 最近业内有一个很火的概念:“数字孪生”。各大机构也对它非常重视。国际知名调研机构Gartner连续四年将“数字孪生”入选“十大战略科技发展趋势” ,并在2019年的报告中预测,到2021年,半数的大型工业企业将使用数字孪生,从而使这些企业的效率提高10%。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视它为未来国防工业6大顶尖技术之首。美国GE公司已为每个引擎、每个涡轮、每台核磁共振,创造了一个数字孪生体。

    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重磅发布《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其中“数字孪生”技术被提及多次,和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一样,受关注程度上升到国家高度。

    然而,数字孪生到底是什么?如何助力工业4.0?智能制造又将如何被变革?接下来带你一文了解。

    在5G技术下,数字孪生逐步从概念走向落地,让“智造”管理走向“细胞级”。

    数字孪生,不仅仅是镜像

    数字孪生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02年,美国密歇根大学Grieves教授在向工业界展示如何进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时提出的两个系统:真实系统和虚拟系统,并提出了“信息镜像模型”概念,后被称作“数字孪生”。

    “数字孪生”是指以数字化方式拷贝一个物理对象,模拟对象在现实环境中的行为,对产品、制造过程乃至整个工厂进行虚拟仿真,帮助企业在实际投入生产之前即能在虚拟环境中优化、仿真和测试,在生产过程中也可同步优化整个企业流程,最终实现高效的柔性生产、实现快速创新上市,锻造企业持久竞争力。

    通俗一点说,“数字孪生”是把真实世界的真实事物,可以是物体,也可以是某种过程,经过精确测量后,在虚拟空间创造出的可以反映真实情况的数码复制体。它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前期工程仿真测试、中期制造全流程监管、后期产品问题追溯。

    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如何协同 图源:《工业4.0与数字孪生》,德勤

    与“数字孪生”不同的是,仿真是基于现实的规律,创造出虚拟的物体,而“数字孪生”是真实事物的“数字体”,不仅仅是物理世界的镜像,也要接受物理世界实时信息,更要反过来实时驱动物理世界,而且进化为物理世界的先知、先觉甚至超体。 两者都是工业4.0的好帮手,“数字孪生”更是未来企业实现转型与创造价值的重要驱动力。

    “数字孪生”如何应用?又有何用?

    以汽车制造为例,汽车制造工厂的数字孪生是什么样子? 先聊一聊汽车制造目前遇到的困境。现代制造业工程越来越复杂。系统组件越来越多,且组件与组件之间的交互会衍生出一些新的特质;动态特性强,系统状态随时间快速变化;不确定性大,系统材料、结构以及周围环境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

    汽车工业,是人类制造业的明珠之一。它是一种典型的离散制造:一辆汽车由3000多类、3万~5万种零部件组成,生产过程要经历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电池五大车间、200多种加工工艺。产品的生产过程通常被分解为很多零件,在不同的工厂甚至不同的企业里生产,每个车间的生产设备完全不一样,生产过程更为复杂多变,十分考验企业管理生产的能力。

    这样的制造体系复杂且庞大,如何进行精准管理一直是业内待攻破的难题,而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将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数字孪生能实现真实工厂1:1还原成“数字体”,大到整厂五个车间,小到车间里每台设备和每一个生产动作,都映射在“数字体”上。人在办公室,就能轻而易举看到生产现场的一举一动,直接通过搜索定位、“拖拉拽”等简单交互,就能定位到生产线的每一个细节。

    数字孪生示意图 图源:优也公司

    除了远程查看,数字孪生让监管精细到“细胞级”。依托数字孪生而实现的实时数据分析、自动提醒与报错的功能,能使得制造现场的每一个生产细节都在监管范围之内,一旦出现制造偏差,比如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没有拧紧,系统就会自动提醒。

    除了实时监管,“回放”也是数字孪生的重要功能。借助数字孪生,工程师们可以快速追溯生产数据,甚至细化到当时螺丝的力矩,更容易分析故障的原因;在车辆交付给消费者后, “回放”仍然可以在售后服务中发挥作用。

    数字孪生技术在产品的运行监控和智能运维,工厂运行状态的实时模拟和远程监控,以及生产线虚拟调试、机电软一体化复杂产品研发等方面,正在给制造业创造巨大价值。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的使用,能大幅推动产品在设计、生产、维护及维修等环节的变革,极大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安全性。“数字孪生”困难重重,但不破不立

    不过,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全球知名的未来学家ThomasFrey预测,到2022年,85%的物联网平台将使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监控,少数城市将率先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智慧城市的管理。但目前还存在很多的困境。 随着工厂自动化设备越来越多,设备接入点位和十年前相比,可能增加了二、三十倍。孪生世界要与物理世界完成“一一对应”,就意味着工程师要用大量三维技术还原工厂设备。全域感知、运行监测,并整合历史积累数据进行运算,数据采集的工作量之大、之细,将是数字孪生技术落地的一大挑战。

    数字孪生系统的通用参考架构 图源:《数字孪生体白皮书》

    其次软件上,数字孪生需要更加先进的算法,各类软件的整合,例如利用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技术,对数据做到快速及时地输出、极速地分析处理、可视化呈现,这对数据处理的平台性能提出极高要求。

    再者实时性,数字孪生是动态而非静态的,因此在前期采集好数据、完成数据的平台承载后,后期生产过程中以及产品交付后的动态数据采集、反馈与分析,又是另一道难关。

    目前数字孪生技术落地的瓶颈来自方方面面,但它可以为工业制造、未来生活带来无限的可能。

    凡事不破不立,困难当道更是破局者先。如今,数字孪生的概念得到各领域的广泛重视,各类应用概念层出不穷:

    产品研发:通过构建产品的数字孪生体,改变传统的产品研发模式。

    智能制造:数字孪生车间的概念,通过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交互与共融,实现智能制造。

    寿命管理:劳斯莱斯公司推出了智能发动机的概念,该发动机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并进行相应的自我调整,延长使用寿命。

    智慧校园:佐治亚理工学院推出智慧校园的概念,实现了校园能耗系统的态势感知、预测、优化和虚拟试验。剑桥大学也建立了类似的动态数字孪生演示系统。

    未来,随着成像技术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领域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制造业数智化转型,数字孪生不能缺席。

    在今年9月举办的第 23 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哈工智能将在8.1国际馆参展,并可能于业内率先在现场展示数字孪生概念,现场观众可手动操作以实时交互数字孪生技术,体验其实时性、保真性、闭环性。哈工智能也将秉持“科技、智能,与世界一同成长”的理念,紧跟时代步伐,以先进技术夯实智能制造主营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相关报告
  •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观测的海洋预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2-27
    • 近期,五个改变环境科学的数字孪生项目,获得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NERC)与英国气象局合作提供的总额为280万英镑的资助。这些项目是自然环境孪生能力(TWINE)计划的一部分。据悉,TWINE计划是2022年11月宣布的17个地球观测投资计划(EOIP)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经费总计2亿英镑。 数字孪生试点项目将展示使用地球观测数据和新兴数字孪生技术研究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以及自然灾害等优先环境科学。这五个项目将由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国家海洋科学中心、剑桥大学、赫尔大学和普利茅斯大学的科学家领导。他们将在以下领域开发数字孪生: (1)沿海海洋生态系统与海洋系统模型的同化; (2)海洋滑翔机观测海洋模型,支持天气预报; (3)飞机的运行飞行; (4)约克郡赫尔和东里丁的水相关灾害预报; (5)开发波浪危险预警工具;(李亚清 编译;熊萍 校稿)
  • 《德国政府资助的智慧城市“数字孪生”项目》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10-10
    • 据报道,德国汉堡市、莱比锡市和慕尼黑市将获得德国政府约3200万欧元的资金,用于“互联城市孪生-用于集成城市发展的城市数据平台和数字孪生”(CUT)项目。资金将从2021-2025用于“智慧城市示范项目”,整个项目将由汉堡市负责管理。 数字孪生:城市的数字形象 基于城市数据平台的互连城市孪生或所谓的数字双胞胎的开发是该项目的核心。数字孪生是物体的数字图像,例如建筑物、街道和水域或过程链,以及行政程序,公民参与或交通管制等等。它们由数据和算法构成,可以通过传感器连接到现实世界。 汉堡市长Peter Tschentscher博士说:“数字城市基于可用于开发和实施新数字流程的数据。汉堡的数字形象为政治、行政、企业和开发商提供了极好的基础。”使用数字孪生具有巨大的潜力,例如用于管理运输和物流。该项目将侧重于城市发展中的创新用例以及参与方式,以加深和改善城市发展计划的综合需求。 城市数据平台和城市互动3D模型 “数字孪生”的想法已经存在于工业环境中。城市版本将采用虚拟,交互式3D城市模型和协作城市数据平台的形式。居民可以使用这些数据来帮助更快地做出改进和重新考虑的决策。基于汉堡,莱比锡和慕尼黑的综合基础设施和经验,该项目将开发各自的城市数据平台和数字孪生作为核心技术要素。 通过“智慧城市示范项目”,德国政府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在可持续城市综合发展方面塑造数字化。目的是为将来的城市生活开发和测试跨部门的数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