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Agritechnica 创新奖获奖者公布》

  • 来源专题:工程机械与高端装备
  • 编译者: 李红艳
  • 发布时间:2025-09-28
  • 德国农业协会 (DLG) 宣布了 2025 年 Agritechnica 创新奖的获奖者,该奖项旨在表彰 24 项有望重塑农业机械运营的突破性技术。

    从 251 个参赛作品中,独立评审团颁发了两枚金奖和 22 枚银奖,以表彰在自动化、人工智能和运营效率方面取得重大进步的创新。

    金牌获得者

    Müller Landmaschinen & Aebi &; Co. AG Maschinenfabrik – 线路牵引驱动

    该竞赛的第一位金牌获得者体现了该行业对解决复杂运营挑战的关注。Müller Landmaschinen 与 Aebi &; Co. AG, Maschinenfabrik 合作,凭借其为 Aebi Terratrac 山坡运输车开发的 Line Traction 驱动概念而获奖。该系统用静液压行星终传动取代了传统的纵向和横向差速器,使每个车轮在转弯时都能以正确的速度运行。该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牵引力,并增强了在陡峭地形上关键作极限下的安全性。

    Claas – 70吨方形打包机

    Claas 凭借其 70 吨方形打包机获得了第二枚金牌,这为大型方形打包机技术建立了全新的性能维度。该机器通过完全重新设计的概念,将高吞吐量能力与始终如一的高捆包密度和可靠的捆扎相结合。该设计的核心是一个框架集成的主变速箱,可实现直接动力流,从而实现流线型牵引杆和短 PTO 轴配置。两个纵向安装的飞轮,每个飞轮重 202 公斤,转速为 1,650 转/分,可储存大量能量并稳定压制过程。

    银牌得主

    道依茨法尔 – ADAS 技术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成为银牌获得者的主导主题。道依茨法尔成为第一家引入专为农用拖拉机设计的 ADAS 技术的制造商。其 Tags 系统将在 Agritechnica 2025 上首次亮相新的上 6 缸中型系列,具有车道保持辅助、转弯辅助和适应农业条件的物体识别功能。高级套件扩展了功能,包括自适应巡航控制、碰撞警告和交通标志识别。

    Amazone – AutoSpread 自主施肥机

    自动化技术在多个应用中获得了广泛认可。Amazone 的 AutoSpread 代表了第一台自主矿物肥料撒播机,标志着精准农业的进化一步。该系统结合了先进的传感器和人工智能驱动的决策,无需操作员干预即可优化传播模式。

    Claas – 自适应传动系统管理系统

    Claas 还因其用于无级拖拉机变速箱的自适应传动系统管理系统而获得银牌,该系统使用预测算法来平衡油耗、动力输出和控特性。

    人工智能驱动的青贮饲料质量评估系统

    人工智能在作物监测中的应用受到特别关注,三项独立的创新共享类似的人工智能驱动的青贮饲料质量评估方法。Claas 的 Cemos 自动切碎系统,以及 New Holland 的 ForageCam 和 Fendt 的等效技术,都利用实时 CSPS 分析来优化饲料收割机的谷物加工。这些系统使操作员能够在收获作期间监控和调整青贮饲料质量参数,这在以前只能通过实验室分析来实现。

    Grimme – 清洁概念

    该奖项表彰了液压和机械系统在各种应用中的重大进步。格林姆的 Go-Clean 概念通过用于旋耕机的创新清洁系统解决了马铃薯种植中的疾病传播问题,该系统具有可折叠的聚氨酯盖,可在田间安全高效地进行清洁。

    克朗 – OptiSet 系统

    克朗的 OptiSet 系统允许直接从驾驶室远程调整摊草机的撒布角度,确保在不同的草地条件下一致的草料干燥过程。

    Geringhoff – Yield EyeQ 扫描仪技术

    精准农业技术展示了传感器集成和数据处理方面的发展。Geringhoff 的 Yield EyeQ 扫描仪技术采用摄像头系统实时评估联合收割机的损耗,为自动割台调整提供决策支持。

    Horsch – 动臂控制系统

    Horsch 的 BoomControl 系统利用 3D 雷达传感器来分析田间表面状况并主动控制喷杆定位,即使在具有挑战性的地形上也能保持最佳喷洒距离。

    诺记轮胎 – Intuitu 智能压力助手

    诺记轮胎的 Intuitu 智能压力助手显着提高了轮胎技术,该助手根据轴载测量提供实时轮胎压力建议。该系统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在运行过程中几分钟内确定最佳压力设置,适应不同的田野和道路条件。

    连接和跨平台创新

    Duxalpha – 跨制造商指导系统

    创新奖反映了人们对跨机械平台的连接和数据集成的日益重视。Duxalpha 的跨制造商指导系统通过基于云的同步实现各种机器和机具的智能联网,允许多辆车在不同的现场位置协同工作。该系统可以进行改装,无论品牌如何,并包括用于危险检测和避免的集成 3D 映射功能。

    其他获奖者

    其余银牌获得者包括各种组件技术、软件解决方案和专业设备创新,这些技术虽然对更广泛的农业技术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但代表了特定运营领域中更多的利基应用。

    2025 年的奖项凸显了农业机械行业向智能互联系统的快速发展,这些系统可以提高运营效率,同时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这些创新将在 2025 月 9 日至 15 日在德国汉诺威举行的 Agritechnica 2025 上展示,行业专业人士可以亲身体验塑造农业机械化未来的技术。

  • 原文来源:https://www.ivtinternational.com/news/awards/winners-of-agritechnica-2025-innovation-awards-announced.html
相关报告
  • 《2025年科学探索奖公布,系统介绍生命科学/医学领域12位获奖者代表论文》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朱晓琳
    • 发布时间:2025-08-26
    •     2025 年 8 月 25 日,第七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揭晓,数学物理学、化学新材料等领域50位青年科学家上榜。其中,生命科学有毛亚飞、徐通达、薛愿超、闫浈和竺淑佳5 位青年科学家获奖,医学科学领域有李伟、林贤丰、舒易来、徐和平和周青5 位青年科学家获奖。此外,张嘉漪和赵方庆在前沿交叉领域获奖。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 12 位获奖者的代表论文,本文选取的代表论文中,有 5 人论文发表在 Nature、4 人论文发表在 Cell、2 人论文发表在 Science、1 人论文发表在 The Lancet。 毛亚飞     2025 年 2 月 26 日,上海交通大学毛亚飞团队与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孙强团队合作,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Integrated analysis of the complete sequence of a macaque genome 的研究论文【1】。该研究首次完成了非人灵长类的端粒到端粒(telomere-to-telomere,T2T)完整基因组组装,系统解析了猕猴属与人类的大尺度基因组差异,并以 FOLH1 基因家族为关键案例,解释结构变异如何通过三维基因组重构调控脑细胞类型特异性表达。除此之外,该项研究还揭示了猕猴属种间分化的遗传学特征,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模型奠定了关键遗传基础。 徐通达     2019 年 4 月 3 日,福建农林大学徐通达团队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TMK1-mediated auxin signalling regulates differential growth of the apical hook 的研究论文【2】。该研究报道了植物类受体蛋白激酶 TMK1 介导的生长素信号途径调控植物差异性生长的分子机制,揭示了一种新的生长素信号感知和传递机制。这一新发现的生长素信号途径与经典的信号途径相互平行,但具有相反的生物学功能。该研究对理解植物激素通过剂量效应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等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植物生长素乃至整个植物激素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薛愿超     2023 年 7 月 12 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薛愿超团队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Complementary Alu sequences mediate enhancer–promoter selectivity 的研究论文【3】。该研究发现,增强子(enhancer)和启动子(promoter)非编码 RNA 中反向互补的 Alu 序列可通过碱基配对决定增强子-启动子的配对选择特异性。该研究在新的层面上揭示了增强子-启动子配对选择特异性的原则,并系统的将非编码风险变异与其分子功能联系起来,为我们深入理解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以及疾病发生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闫浈     2024 年 8 月 27 日,西湖大学闫浈团队在 Cell 期刊同期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4、5】,论文题目分别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chloroplast protein import in land plants 和 Conserv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of the Ycf2-FtsHi chloroplast protein import motor in green algae。这两项研究深入揭示了叶绿体蛋白转运的动力机制及其进化多样性,为该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掌握了叶绿体蛋白转运系统与动力系统的结构与运作机理,如同获得了开启叶绿体门控的密钥。这一突破意味着我们可能调控叶绿体大门的效率,使其加速通行,或调整其结构,仅允许特定蛋白通过,从而优化光合作用效率。若能运用这把密钥精细调控叶绿体门控,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有望显著提升,同时植物的固碳能力也将大大增强。这一进展或许能助力解决粮食短缺难题,加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为地球的可持续未来铺平道路。 竺淑佳     2025 年 1 月 23 日,竺淑佳团队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扬团队合作,在 Cell 期刊发表了题为:Assembly and architecture of endogenous NMDA receptors in adult cerebral cortex and hippocampus 的研究论文【6】。 该研究通过提取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中的内源 NMDA 受体并解析出 3 种主要亚型及比例,揭示内源 NMDA 受体的原子分辨率三维结构,突破了 NMDA 受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局限于异源重组表达系统的瓶颈。该成果为开发靶向 NMDA 受体治疗神经或精神类疾病的新型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李伟     2024 年 7 月 8 日,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伟研究员与周琪院士团队合作,在 Cell 期刊发表了题为:All-RNA-mediated Targeted Gene Integration in Mammalian Cells with Rationally Engineered R2 Retrotransposons 的研究论文【7】。 该研究结合基因组数据挖掘和大分子工程改造等手段,开发了使用 RNA 供体进行大片段基因精准写入的 R2 逆转座子工具,能够在多种哺乳动物细胞系、原代细胞中实现大片段基因(>1.5 kb)高效精准的整合,最高效率超过 60%,成功实现了全 RNA 介导的功能基因(DNA)在多种哺乳动物基因组的精准写入,为新一代创新基因疗法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林贤丰     2022 年 12 月 7 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林贤丰、范顺武与浙江大学化学系唐睿康团队合作,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A plant-derived natural photosynthetic system for improving cell anabolism 的研究论文【8】。该研究实现了向哺乳动物细胞跨物种植入来自植物的天然光合系统,并让植入的光合系统独立提供关键能量代谢来可控增强细胞合成代谢,实现了光合作用系统的跨界医学应用,在衰老退行性疾病(骨关节炎)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舒易来     2024 年 1 月 25 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舒易来团队联合李华伟、王武庆,哈佛大学医学院陈正一、东南大学柴人杰等在《柳叶刀》(The Lancet)期刊发表了题为:AAV1-hOTOF gene therapy for autosomal recessive deafness 9: a single-arm trial 的研究论文【9】。 这项在 6 名因 OTOF 双等位基因突变而听力严重障碍的患儿中进行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AAV1-hOTOF 作为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的新型基因疗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6 名接受治疗的患儿中有 5 人获得了稳健的听力恢复和语言感知能力的改善。这些结果支持在常染色体隐性耳聋患儿中进行进一步的基因治疗研究。这项临床研究于 2022 年 12 月治疗了第一位患者,这是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治疗患者最多、随访时间最长的基因疗法治疗遗传性耳聋的人体临床试验。 徐和平     2023 年 9 月 14 日,西湖大学徐和平团队在 Science 期刊发表了题为:Neuromedin U programs eosinophils to promote mucosal immunity of the small intestine 的研究论文【11】。该研究揭示了肠道神经系统信号可通过调控嗜酸性粒细胞的活性进而调节小肠上皮细胞稳态和粘膜免疫力。该研究为神经-免疫-上皮系统之间的交互提供给了新见解,也为理解嗜酸性粒细胞的新功能以及相关临床疾病的研究开辟了新思路。 周青     2019 年 12 月 12 日,周青团队联合哈佛大学袁钧瑛团队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王晓川团队,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Adominant autoinflammatory disease caused by non-cleavable variants of RIPK1 的研究论文【11】。该研究报道了人类 RIPK1 切割位点变异会阻止 caspase-8 蛋白酶对其切割,导致细胞凋亡、细胞坏死和炎症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从而引起严重的自身炎症疾病。该研究揭示的发病分子机制指导临床治疗极大地缓解了病人的临床症状。 张嘉漪 2025 年 6 月 5 日,复旦大学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周鹏/王水源团队、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张嘉漪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周鹏团队及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胡伟达团队,在 Science 期刊发表了题为:Tellurium nanowire retinal nanoprosthesis improves vision in models of blindness 的研究论文【12】。该研究开发出了全球首款光谱覆盖范围极广(470-1550nm,从可见光延伸至近红外二区)的视觉假体,无需依赖任何外部设备,即可使失明动物模型恢复可见光视觉能力,还能赋予动物感知红外光的“超视觉”功能。 赵方庆 2025 年 1 月 23 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方庆团队在 Cell 期刊发表了题为:High-resolution spatially resolved proteomics of complex tissues based on microfluidics and transfer learning 的研究论文【13】。该研究提出了全新的空间蛋白组学技术框架——PLATO,通过整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与微流控技术,实现了全组织切片水平的高分辨率空间蛋白质组检测(25微米分辨率,数千个蛋白),突破了高通量原位组学技术的瓶颈。 说明:本文仅选取获奖者近期作为通讯作者发表在顶刊的研究论文,不意味着获奖是仅基于该论文。 论文链接: 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9-025-01849-9 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069-7 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323-x 4 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4)00894-8 5. 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4)00893-6 6.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5)00033-9 7.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4)00694-9 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499-y 9.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3)02874-X/fulltext 10.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e4177 1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830-y 12.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u2987
  • 《2020“青年诺贝尔奖”罗德奖学金公布名单,中国大陆4名获奖者均为女性!》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12-28
    • 12月22日,被誉为“青年诺贝尔奖”的“罗德奖学金”宣布2020年度获奖名单。 今年,中国大陆地区的获奖者是雷琦、万嘉、王梓漪、吴天伊。巧的是,这四位获奖者全部都是女性。 更巧的是,硕博君查询了2019年罗德奖学金公布名单,去年该奖学金的获得者也都是女生!她们分别是来自清华大学的高隽、清华大学的张园、南京大学的严严、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巴黎政治大学的周晓睿。 继2019年后,罗德奖学金再次出现了来自中国大陆的获奖者均为女性的情况!而今年,也是罗德中国奖学金申请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年份。 1. 雷琦目前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经济法方向,计划在牛津攻读法学硕士学位。 2. 万嘉目前在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担任研究助理,开展有关微观经济学理论与市场设计的研究,计划在牛津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 3. 王梓漪现于斯坦福大学攻读国际政策专业,计划在牛津大学攻读政治系博士学位。 4. 吴天伊现于剑桥大学攻读国际发展硕士,计划在牛津攻读国际发展博士学位。 罗德奖学金(Rhodes Scholarship)创立于1903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国际奖学金项目,有“全球青年诺贝尔奖”的美誉,得奖者被称为“罗德学者”(Rhodes Scholars)。 该奖学金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奖学金之一,其评定标准包括学术表现、个人特质、领导能力、仁爱理念、勇敢精神和体能运动等多方面。 每年,罗德奖学金从全球选拔100余位罗德学者,资助他们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深造。每位罗德奖学金得主每学年可得到覆盖任何专业硕士、博士或第二本科学位项目费用的奖学金与生活费,合计每年近7万英镑。 2015年起,罗德奖学金在中国大陆地区正式开放申请,每年从中国大陆选拔四位罗德学者,任何专业方向均可申请。由于新冠疫情,2020年的罗德中国奖学金面试首次改为线上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罗德基金会今年宣布,计划于2025年将中国大陆的奖学金名额由4人增加到8人,全球奖学金名额总数则将由目前的每年100多人扩展至2028年的125人。 与全球其他地区的罗德学者一样,中国地区入选的罗德学者将获得: 进入牛津大学攻读任何专业硕士、博士或第二本科学位的机会; 每年价值高达70000英镑的奖学金,覆盖留英期间学习及生活费用; 与来自多达60+国家与地区的其他罗德学者在牛津大学罗德公馆(Rhodes House)共处、学习、交流的机会。 注:本文来源环球教育网,新京报,罗德奖学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