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青年诺贝尔奖”罗德奖学金公布名单,中国大陆4名获奖者均为女性!》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12-28
  • 12月22日,被誉为“青年诺贝尔奖”的“罗德奖学金”宣布2020年度获奖名单。

    今年,中国大陆地区的获奖者是雷琦、万嘉、王梓漪、吴天伊。巧的是,这四位获奖者全部都是女性。

    更巧的是,硕博君查询了2019年罗德奖学金公布名单,去年该奖学金的获得者也都是女生!她们分别是来自清华大学的高隽、清华大学的张园、南京大学的严严、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巴黎政治大学的周晓睿。

    继2019年后,罗德奖学金再次出现了来自中国大陆的获奖者均为女性的情况!而今年,也是罗德中国奖学金申请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年份。

    1. 雷琦目前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经济法方向,计划在牛津攻读法学硕士学位。

    2. 万嘉目前在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担任研究助理,开展有关微观经济学理论与市场设计的研究,计划在牛津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

    3. 王梓漪现于斯坦福大学攻读国际政策专业,计划在牛津大学攻读政治系博士学位。

    4. 吴天伊现于剑桥大学攻读国际发展硕士,计划在牛津攻读国际发展博士学位。

    罗德奖学金(Rhodes Scholarship)创立于1903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国际奖学金项目,有“全球青年诺贝尔奖”的美誉,得奖者被称为“罗德学者”(Rhodes Scholars)。

    该奖学金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奖学金之一,其评定标准包括学术表现、个人特质、领导能力、仁爱理念、勇敢精神和体能运动等多方面。

    每年,罗德奖学金从全球选拔100余位罗德学者,资助他们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深造。每位罗德奖学金得主每学年可得到覆盖任何专业硕士、博士或第二本科学位项目费用的奖学金与生活费,合计每年近7万英镑。

    2015年起,罗德奖学金在中国大陆地区正式开放申请,每年从中国大陆选拔四位罗德学者,任何专业方向均可申请。由于新冠疫情,2020年的罗德中国奖学金面试首次改为线上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罗德基金会今年宣布,计划于2025年将中国大陆的奖学金名额由4人增加到8人,全球奖学金名额总数则将由目前的每年100多人扩展至2028年的125人。

    与全球其他地区的罗德学者一样,中国地区入选的罗德学者将获得:

    进入牛津大学攻读任何专业硕士、博士或第二本科学位的机会;

    每年价值高达70000英镑的奖学金,覆盖留英期间学习及生活费用;

    与来自多达60+国家与地区的其他罗德学者在牛津大学罗德公馆(Rhodes House)共处、学习、交流的机会。

    注:本文来源环球教育网,新京报,罗德奖学金公众号

  • 原文来源:https://t.cj.sina.com.cn/articles/view/6468995530/1819509ca01900rsho
相关报告
  • 《中国医学界的“诺贝尔奖”!第七届树兰医学奖获奖名单公布》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11-09
    • 2020年11月7日,被誉为中国医学界“诺贝尔奖”的第七届“树兰医学奖”颁奖盛典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隆重揭晓,付小兵院士与韩德民院士荣获“树兰医学奖”(每人奖金50万人民币)。王伊龙、廖专、秦成峰、许叶春、李平平、钟来平、江帆、程翔、闫创业、唐亚梅,共10位青年医学科学家摘取“树兰医学青年奖”桂冠。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院士、树兰基金理事长郑树森院士和李兰娟院士出席本次颁奖大会并向获奖者颁发奖杯、铭牌、荣誉证书。 获奖人简介 ■ 树兰医学奖 付小兵(1960.08.14-),战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专家。生于四川省资阳市。1993年毕业于马德里大学。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新一代战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主要领导者和创面修复学科的创建者。在表皮细胞去分化现象发现、汗腺再生和体表慢性创面防治等领域取得国际公认成绩,对整体上推动我国战创伤和再生医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600余篇,主编专著28部。获“何梁何利”奖、“求是”奖、 “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和“国际创伤修复终身成就奖”等。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被中宣部和军委政治工作部作为“时代先锋”和科技创新重大典型在全国宣传。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 韩德民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市人。1990年获日本金泽医科大学博士、医学哲学博士学位。1991年获中国医科大学博士学位。2013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中国华夏医学科技奖理事会理事长、世界华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理事会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学院院长、国家防聋治聋技术指导组组长,世界卫生组织(WHO)防聋合作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院长(2000-2012)、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长(1993-2012)。2012年67届联合国大会作为首位医生获 “南-南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奖”。先后三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发表署名文章650余篇,获实用新型专利 15 项,出版专著、教材等33部。 ■ 树兰医学青年奖 王伊龙(1976.5.28- ),脑血管病专家。生于黑龙江省伊春市。2007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科技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科技部重大颠覆性技术项目专员。兼任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执行理事长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十三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等11项课题,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脑血管病基于药物基因的精准二级预防的技术跨越,作为卒中首个改写指南的精准治疗成果发表于JAMA、BMJ杂志,研究成果被当年Nature Reviews Neurology评为脑血管病领域五大进展之一。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6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 廖专(1980.05.16—),消化病学和内镜专家。生于湖南省醴陵市。1998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现任长海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副主任,兼任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委会常委、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副主委等学术职务。他坚持临床问题和需求导向,在消化系统疑难疾病慢性胰腺炎微创治疗和精准医学研究领域以及新型磁控胶囊胃镜转化医学和应用研究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担任全国学会慢性胰腺炎学组组长和胶囊内镜协作组组长。先后入选全国优博、国家相关人才计划、教育部青年相关人才计划、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等人才计划,发表SCI论文138篇,获批专利3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上海市银蛇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秦成峰(1979.10.14—),病毒学专家。生于山东省蒙阴县。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微生物学专业,博士毕业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学专业。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病毒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外创新单元执行主任,中国微生物学病毒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秦成峰同志在国内从事医学病毒学研究18年,紧密围绕国家军队生物安全和新突发传染病防控的重大需求,领导组建了一支专注于高致病病毒的检测鉴定、感染与致病机制研究的核心团队,在新发病毒致病机制、疫苗设计与改进等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先后以通讯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3篇)、Cell(2篇)、Immunity(2篇)、Cell Res(5篇)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先后应邀在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Annual Review Virology等权威期刊发表综述,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秦成峰同志2015年获得国家相关人才计划资助,2016年入选英国医学科学院牛顿高级学者,2018年获得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杰出成就奖,2019年获国家相关人才计划资助,2020年获中国细胞生物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领衔获得军队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许叶春(1976.2.16 — ),药物设计专家。生于浙江省诸暨市。200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有机化学专业。2005-2009年在以色列魏兹曼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课题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和中国科学院“受体结构与功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她主持和参与了多个重大疾病相关靶标与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及先导化合物发现工作。针对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建立了以精准阐明活性分子与靶标结合的分子机制为基石、从头设计与高效优化获得分子靶向的先导化合物的技术体系,并成功获得了若干抗炎和抗感染全新先导化合物及临床前候选新药,发表SCI论文97篇,申请专利26项。 李平平(1978.2.24— ),生于吉林省德惠市。致力于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的免疫学机制研究。2001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理专业。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及协和学者特聘教授。在阐明慢性炎症与胰岛素抵抗关系、慢性炎症致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及寻找有效治疗胰岛素抵抗的新靶点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发表SCI论文40余篇,引用5000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求是杰出青年科学家、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 钟来平(1977.9.25—),口腔颌面外科专家。生于浙江省嘉兴市。200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口腔临床医学专业。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博导,上海市头颈肿瘤临床诊治和转化医学中心秘书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头颈肿瘤专委会常委,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委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转化医学分会、中国医促会肿瘤整形与功能外科分会委员等。完成首个局部晚期口腔鳞癌TPF诱导化疗的3期临床试验(JCO),开展生物标志物指导口腔癌个体化治疗的转化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4篇,承担课题29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曾获教育部高校成果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上海优秀学科带头人等。 江帆(1975.4.5-),儿科专家。生于浙江省安吉县。1998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学专业。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是儿童睡眠及早期发展领域国家级专家。针对中国儿童生活方式及养育环境特征开展了大规模、高质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儿童睡眠标准(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及多部儿童健康相关指南,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儿童健康公共政策,产生一定的国际话语权,担任WHO全球儿童健康生活方式标准制定专家,联合国儿基会五年规划政策建议专家。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7篇,两次在Lancet上发表政策转化以及政策建议相关通讯文章,得到主编高度评价,曾获国基金相关人才计划项目,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10),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13)。 程翔(1976.01.11—),心血管内科专家。生于湖北省武汉市。200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专业。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心研所副所长,内科教研室副主任。获批教育部相关人才计划特聘教授(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2015年)。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和血脂异常的诊治。牵头组织冠心病抗炎治疗和扩张型心肌病免疫吸附治疗临床研究。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曾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闫创业(1985.10.05 —),结构生物学专家,生于河北省保定市。2015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学专业。2019年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清华-北大联合中心特别研究员。主要从事膜蛋白的结构和功能、RNA剪接机制以及冷冻电镜技术与方法研究。以第一作者、共同一作、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Cell、PNAS、Cell Research等杂志发表论文23篇,他引6000余次。2018-2019年连续两次入选科睿唯安交叉学科高被引科学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解析了γ-分泌酶、TALE、PYLs、GLUT1、RyR1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生物大分子结构;解析了第一个酵母以及人源剪接体高分辨结构,并系统解析和阐述了酵母和人源剪接体的结构与功能,将剪接体的组装、激活、剪接和解聚过程从原子水平上清楚地揭示出来。 唐亚梅(1977.05.30 — ),神经病学专家。生于福建省晋江市。2007年于中山大学获得神经病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获得者。现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神经科副主任。长期致力于放射性神经系统损伤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证实普瑞巴林改善放射性神经痛;阐明免疫炎症介导放射后神经血管失耦合引起脑损伤的机制,据此提出免疫调节联合血脑屏障修复的有效治疗策略,推动国际指南的修订。以通讯/第一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37篇,单篇最高IF 32.96;主持包括国家相关人才计划、国家相关人才计划在内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当选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神经内科医师。 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由郑树森、李兰娟两位院士发起捐赠并联袂社会各界力量成立,旨在“奖掖群贤,扶植新秀”。所设立的“树兰医学奖”以严格要求的提名、高水平的评审专家,已成为我国医学高端人才奖项的典范,备受医学界、科技界及教育界关心和瞩目,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被誉为中国医药卫生学界的“诺贝尔医学奖”。 本文转载自:树兰基金会。
  • 《11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全面统计:屠呦呦为女性获奖者年龄最大》

    • 来源专题: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2-01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总共颁发了108次,有214位获奖者。仅仅有12位女性获奖;所有的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0岁,男性获奖者平均年龄是57.9岁,而女性是63.5岁。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1901年至2017年期间总共颁发了108次(由于世界大战等原因,中断了10次),有214位获奖者。经过统计,仅仅有12位女性获奖;所有的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0岁,男性获奖者平均年龄是57.9岁,而女性是63.5岁;主要颁发给5个领域,分别是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代谢学及免疫学,;获奖国家前5名依次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瑞典;移民到美国的获奖者最多,达到21位;其中获奖者受教育学校前5名依次是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及及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奖者最喜欢的工作单位前5名依次是哈佛大学,洛克菲勒大学,剑桥大学,巴斯德研究所及加利福尼亚大学。性别分析通过检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性别,发现男性占了绝大部分,有202人获奖,而女性只有12个人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我们最熟悉的中国学者屠呦呦教授,同时她也是女性获奖者年龄最高的,当时获奖年龄为85岁,因为使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另外不得不提一下,有俩对夫妻同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是Carl Cori夫妻(1947年,因为阐述了糖原催化转化过程而获奖)及May-Britt Moser夫妻(2014年,因为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而获奖;同时这对夫妻也是张生家的导师,去年关于张生家发现磁蛋白事件吵得非常的火爆)。2年龄分析所有的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0岁,男性获奖者平均年龄是57.9岁,而女性是63.5岁,这说明男性相比于女性而言,相对于更年期。这要获奖者分布在41-70岁之间,人数达到169人,占了绝大部分,这说明要获得诺奖,一般都是中老年有一定的等待时期。最年轻的获奖者只有32岁,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Frederick G. Banting(1923年,因为胰岛素的发现及应用而获奖),当时只有32岁,曾经有一部Glory Enough For All(共同的荣誉),就是讲述Banting发现胰岛素的过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下载,重温一下胰岛素发现;另外对于胰岛素,还有几个非常有趣的几件事件,如,而获诺贝尔化学奖,还有就是因为胰岛素的关系,直接促进了的建立。年纪最大的获奖者居然达到了87岁,有俩位,分别是Peyton Rous(1966年,因为发现发现病毒诱导肿瘤而获奖)及Karl von Frisch(1973年,因为发现个体与社会性行为模式的组织而获奖,他使用的模式生物是蜜蜂)。总的来说,要获得诺贝尔奖,一定要长寿,如果您不在,即使您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诺奖也与您无缘,一般而言,诺奖是不会颁给已故的人,但还是有例外,如2011年获奖的Ralph M. Steinman(发现了树突状细胞及其在适应性免疫),他在当年的9月30日去世,由于诺奖委员会没有提前获知他已经去世了,故诺奖委员会经过讨论,对获奖人不进行更改,他获奖了。3领域分析主要颁发给5个领域,分别是生理学(46位),遗传学(19位),生物化学(18位),代谢学(14位)及免疫学(13位)。所有颁奖的都是很基础的科学研究,如青霉素的使用,链霉素抗结核病,三羧酸循环,疟疾的治疗工作等。4国家分布在1945年以前,德国及英国及法国一直是诺奖获得的主要国家。但是,经过二战以后,世界的经济格局发生了改变,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经过分析获奖国家前5名依次是美国(96位),英国(25位),德国(19位),法国(13位)和瑞典(8位,瑞典是永久中立国,1战及2战中,经济很少受到影响受到,同时吸引了大量外来的人才,再加上基础研究投入的比较多)。在美国获奖的96位当中,其中有21位是移民的,接着还在下面分析。5移民分析由于出现了2次世界大战,导致欧洲的经济全线衰落,经济中心转移到了美国,另外由于德国的仇视犹太人的政策,导致大量的犹太人移民到美国,经过统计可知。移民的去向主要有三个国家,分别是美国(21位,贡献了美国获奖人数的23%),奥地利(3位)及瑞士(1位)。这要分析一下美国的移民,在这21位移民当中,有4位来自德国,3位来自意大利,3位来自加拿大,2位来自英国等,这也说明了美国当初对于这些人的吸引力,以及给这些人提供了政治庇护,同时也说明了美国移民政策的正确性,吸引了很多的高端人才。6受教育学校分析其中获奖者受教育学校前5名依次是哈佛大学(20个),剑桥大学(15位)哥伦比亚大学(11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0位),及加利福尼亚大学(8位)。同时我们也统计了获奖者排名前20名的学校,在下图可以看到;这些学校提供了非常的优质教育,为后续的获奖者进一步成长,打好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还想什么了,去这20所大学念书,能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几率比其他学校高多了,小伙伴们,如果有机会,就赶快去吧。注:加利福尼亚大学包括各个分校。7工作单位分析诺贝生理医学奖获得者最喜欢的的工作单位前5名依次是哈佛大学(14位),洛克菲勒大学(12位),剑桥大学(7位),巴斯德研究所(7位)及加利福尼亚大学(6位),占了诺贝尔化学奖总获奖人数的21%。说明这些学校或者是研究所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足吸引到如此多的优秀的人才,汇集一堂。最后期待2018年10月1日对于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公布,最后还附有历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的名单(从1901-2017年),获奖年龄,获奖国家及获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