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能源所利用协同调控机制对木质素成分实现分子设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11-01
  • 木质素是一种由苯丙烷类结构单元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在高等植物的细胞壁中广泛存在,是自然界中储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丰富的有机物。木质素的成分主要分为H、G和S三种类型,其含量和比例在不同植物(木本植物>草本植物)以及同一植物的不同组织器官(茎秆>叶片)中各不相同。在植物次生细胞壁中木质素通过形成三维立体网状结构,保护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不被外界微生物轻易降解,同时赋予细胞壁足够的强度和韧性。在农作物的品种选育中,常将木质素作为细胞壁品质和抵抗逆境(尤其是抗倒伏)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另外,木质素及其衍生物还是重要的化学品和生物燃料,具有较高的工业经济价值。

      青岛能源所付春祥研究员带领的能源作物分子育种研究组长期致力于高细胞壁品质的作物新品种培育,在木质素合成的分子调控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木质素合成途径在植物中较为复杂,受到多个关键酶基因和调控因子的共同控制,因此调控单个酶基因,往往会潜在影响其上下游基因的协同改变。S型木质素主要存在于硬木和草本植物细胞壁中,与造纸的制浆率、牧草的消化效率和生物乙醇的产量密切相关。能源作物分子育种研究组通过建立生物质能源和牧草饲料双用作物——柳枝稷的高效多基因遗传转化体系,对控制S型木质素合成的两个关键酶——阿魏酸-5-羟基化酶(F5H)和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进行了分子调控,发现上述两个酶基因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调控效应。进而通过分子设计最终获得了具有不同木质素结构的柳枝稷种质新资源,用于今后高抗逆高细胞壁品质的优良牧草和能源草培育。该研究表明,当通过RNA干扰技术对木质素合成途径的COMT基因表达进行抑制时,会导致S型木质素的显著降低,同时,其上游的F5H基因表达水平会受到诱导发生改变。在COMT基因表达抑制的背景中,进一步调低其上游F5H基因的表达时,能够加剧下游COMT基因表达抑制对S型木质素合成的影响;相反,当调高上游F5H基因的表达后,能够部分甚至完全消除下游COMT基因表达抑制对S型木质素积累的影响。该结果清晰地表明,F5H和COMT在S型木质素合成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协同作用。

    先前大多数研究表明,S型木质素下降是COMT基因表达受到抑制的一个显著标志,然而仍然有一些不一致的报道显示,抑制COMT基因表达后,S型木质素的水平并未发生改变,反而G型木质素发生了下降。我们的研究表明,在柳枝稷中仅抑制COMT基因表达,能够诱导F5H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而当F5H基因表达在COMT基因表达抑制的株系中被调高时,完全能够使原本下降的S型木质素恢复,并导致G型木质素下降,从而为先前研究中存在的不一致性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另外,温室中目标性状显著的基因工程植株生长在田间时,往往会出现性状弱化甚至截然相反的结果,从而影响基因工程植株的应用效果。而我们的木质素合成途径上下游基因协同调控的研究,不但为基因工程植株在田间生产中发生目标性状弱化或丢失的风险提供了预警,而且也为如何在生产中持续保持目标性状稳定指出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向,最终帮助育种家通过分子设计合理地培育出更多低成本高细胞壁品质的能源与饲料作物新品种。该研究最近在线发表于植物学领域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青岛能源所吴振映博士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王能飞博士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付春祥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生物燃料重点实验室以及山东省能源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相关论文发表与专利技术:

      1. Wu Z, Wang N, Hisano H, Cao Y, Wu F, Liu W, Bao Y, Wang ZY, Fu C. Simultaneous regulation of F5H in COMT-RNAi transgenic switchgrass alters effects of COMT suppression on syringyl lignin biosynthesis. Plant Biotechnol J. 2018 Sep 29. doi: 10.1111/pbi.13019.

      2. 付春祥等,一种植物多基因遗传转化的方法(201510527765.53),中国

      3. 付春祥等,一种柳枝稷遗传转化的方法(201510720076.6),中国

相关报告
  • 《青岛能源所等揭示植物DNA损伤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2-07
    •   DNA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是正常生长、发育和繁衍所需的遗传模板,对于维持DNA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紫外线、辐射和环境污染等引起的DNA损伤影响人和动物的衰老,或导致疾病乃至癌症。对植物而言,外界环境因子,如土壤盐碱、重金属、电离辐射、紫外线、洪涝等胁迫,同样会导致DNA损伤,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甚至对作物生产造成危害。然而,DNA损伤响应及修复的机制在动物和植物中不完全相同,且在植物中的研究较为滞后。调控植物DNA损伤及其修复的机制的研究,对于增强作物抗性、提高生物产量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李胜军带领的能源植物改良与利用研究组,揭示了MAC5A和26S蛋白酶体协同调控植物DNA损伤响应(DDR)进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及适应高硼胁迫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理》(Plant Physiology)上。   MOS4-associated complex(MAC)复合体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胁迫响应、pre-mRNA可变剪切和miRNA生物合成等生物学过程。MAC5是MAC复合体的一个附属亚基,其功能完全丧失后导致严重的发育缺陷和胚胎致死。此前,研究团队提出,MAC5通过调控pri-miRNA的稳定性影响miRNA的积累(Li et al., PNAS 2020),但MAC5在植物体内的其他生物学功能尚不完全清楚。         研究发现,MAC5A缺失突变体mac5a对甲基磺酸甲酯(MMS,一种DNA损伤诱导剂)的处理更加敏感,表现出主根生长抑制、真叶叶原基发育延缓等表型。RNA-seq分析发现,MAC5A缺失导致DDR相关基因的表达及pre-mRNA的可变剪切发生变化。进一步,研究通过IP-MS质谱分析鉴定到多个26S蛋白酶体亚基与MAC5A互作;通过生化和遗传分析进一步验证了MAC5A与26S蛋白酶体关键亚基RPN1A和RPT2A之间的互作关系。MAC5A调控26S蛋白酶体的活性,同时26S蛋白酶体也影响MAC5A蛋白的降解。此外,土壤中高浓度的硼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高硼胁迫导致植物DNA损伤。研究表明,MAC复合体的多个核心亚基和26S蛋白酶体均参与高硼诱导的DNA损伤响应过程。该研究揭示了MAC复合体和26S蛋白酶体协同调控植物DDR过程的分子机制。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能源研究院创新基金、山东省、中国科学院、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的支持。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河南大学、西南大学的科研人员参与研究。   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适应能力受到RNA的转录及转录后调控,故揭示调控植物生长、抗逆的分子基础,有助于作物尤其是能源作物的遗传改良。截至目前,该团队在RNA转录后加工领域取得了系列进展,揭示了MAC复合体附属亚基MAC5(Li et al., PNAS 2020)、MAC复合体核心亚基MAC3(Li et al., Plant Cell 2018)、DEAD-box RNA螺旋酶SMA1(Li et al.,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8)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miRNA合成代谢的生物学机制。
  • 《Cell Res | 上海药物所合作揭示配体和辅助蛋白协同调控黑素皮质素受体2的分子机理》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1-05
    •  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功能依赖于多种辅助蛋白的调控,如单次跨膜蛋白受体活性修饰蛋白1(RAMP1)别构调控B类GPCR的活性。黑素皮质素受体辅助蛋白家族(MRAP) 包括两个成员(MRAP1和MRAP2),其中MRAP1被认为是黑素皮质素受体 2 (MC2R)运输到质膜和产生活性的必要元件。相对RAMP1对B类GPCR的调控,科学界对MRAPs等辅助蛋白调控A类GPCR的机制知之甚少。   MC2R是在黑素皮质素受体(MCR)家族5个受体亚型中最为独特的成员,仅有其活性依赖于辅助蛋白MRAP1,且它对配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具有选择特异性。早期研究表明,MRAP1 的 N 端是激活 MC2R的必要条件。此外,配体ACTH所包含的“信息”基序HFRW和“地址”基序KKRR,都被认为是 ACTH 结合MC2R所必需的,但MRAP1和ACTH如何协同激活MC2R的机理仍不清楚。   MC2R是调节应激反应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 (HPA) 轴中的关键受体,在生理状态下刺激糖皮质激素生成和皮质醇分泌,其功能障碍会导致糖皮质激素不足疾病如家族性糖皮质激素缺乏症 (FGD),或皮质醇过多症如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 (CAH) 和库欣综合征 (CS)。因此,揭示ACTH选择性识别MC2R 的分子机制,也将为理解多肽激素调控MC2R的生理过程,以及靶向MC2R的药物设计提供结构基础和新的思路。   2023年1月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团队联合临港实验室蒋轶和复旦大学王明伟团队,在Cell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signaling regulation of the human melanocortin-2 receptor by MRAP1”的研究论文。研究人员利用冷冻电镜技术首次解析了MC2R与MRAP1、ACTH及下游Gs蛋白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揭示了MC2R依赖MRAP1对ACTH特异的分子识别机制。   MRAP1以N端朝外的单次跨膜的形式结合在MC2R的TM5和TM6之间,ACTH以鱼钩的形状结合在MC2R的结合口袋上。通过与已有结构的MC1R及MC4R的配体结合口袋对比分析发现,MC2R结合ACTH的口袋在电荷性、亲疏水性上有所不同,且ACTH中“信息”基序HFRW与受体的结合方式也不同,导致ACTH在MC2R的结合口袋不稳定,而MRAP1的N端loop以一种安全带样的结合模式将ACTH稳定在结合口袋里进一步激活MC2R。该研究阐释了MC2R依赖于MRAP1激活并且特异性识别ACTH的分子机制,揭示了一种新型的辅助蛋白调控G蛋白偶联受体功能的“安全带模型”。这些发现将加深人们理解GPCR辅助蛋白的作用机制,并对开发选择性MC2R药物提供了启示。   本研究中的冷冻电镜数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冷冻电镜平台收集。上海药物所博士后罗平和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冯文博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蒋轶、徐华强和王明伟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上海药物所为第一完成单位。该工作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重大专项,以及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等资金的资助。   全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2-007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