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élange模型刷新对板块俯冲过程的理解》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04-22
  • 海底巨大的构造板块彼此融合,相互推动。这种强大的碰撞称为俯冲,俯冲过程可形成火山弧,这些火山弧能引发地球上最引人注目的地质事件,如爆炸性火山爆发和大地震。

    科学进步杂志(Science Advances)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改变了关于火山弧熔岩形成的理解,并可能影响地震和火山喷发的风险研究。由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率领的研究队伍发现了一种过去未知的在板块-地幔边界俯冲期间由高应力导致熔融强烈混合形成变质岩(称为Mélange岩石)的过程。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熔岩形成始于俯冲的构造板块或板坯的液体和熔融的沉淀物组合,在渗透到地幔后,会混合并触发更多的熔化现象,最终喷发到表面。

    “研究表明,现行的流体/沉积物熔体模型是不正确的。”世界卫生组织地质学家和论文的主要作者Sune Nielsen说。“这很重要,因为过去二十年来,对于俯冲带的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数据的几乎所有解释都是基于该模型。”相反,Nielsen和他的同事提出了Mélange模型,即在与地幔混合之前,Mélange岩石已经存在于板块的顶部。根据对Mélange岩石的现场观察,低密度的Mélange岩块可能会从俯冲板的表面缓慢上升,并将充分混合的岩石运送到弧形火山下的地幔中。俯冲带通常被称为地球的发动机,是海底所含的水和二氧化碳被重新回收到地球深部的主要发生区域,在控制长期气候变化和地球热量预算演变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研究小组说,研究结果要求重新评估先前发表的数据,并对与俯冲带过程相关的概念进行修订。因为之前的研究大多数忽视了岩石,几乎没有人知道其物理性质或者融化温度和压力的范围。未来量化参数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俯冲带的作用及其对地震发生和俯冲带火山活动的影响。

    附图:利用Mélange模型模拟海底岩溶过程

    (李亚清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www.whoi.edu/news-release/volcanic-arc-lavas
相关报告
  • 《东北亚大洋板块俯冲过程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30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志及其合作者,在东北亚大洋板块俯冲过程与岩石圈形变响应机制研究中取得了一项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arth-Science Reviews》(ESR)/《地球科学评论》上。研究员王志和博士伏毅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志为论文通讯作者。 东北亚地区的深部动力学过程与地表地质形变响应关系一直备受地质学家关注,尽管已认识到地表构造与深部板块俯冲过程存在关联性,但是对于中生代以来的地表岩浆活动、岩石圈的减薄、地壳的变形以及南北重力梯度带的形成机制等地质现象与深部动力学过程的响应关系尚缺乏系统认识。 研究团队利用全球体波成像技术和大量地震数据,成功获得了东北亚地区的整个地幔(0-2900km)结构,结合地球化学和地球动力学模拟等数据,重构了该地区古大洋板块、伊泽纳崎板块和现今太平洋板块多级俯冲过程的新模式,阐明了大洋板块、洋中脊和岛弧多级俯冲过程在地表地质构造形变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亚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克拉通减薄和南北重力梯度带主要受到古代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而与现今太平洋的俯冲关系较小。这项研究有助于更深入理解板块深部动力学过程与地表地质构造形变的响应关系,为揭示地球深部流-固相互作用提供了研究示范。 研究团队还包括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林间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丽军研究员和赵亮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金振民院士等。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项目等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Zhi Wang*, Lijun Liu, Yi Fu, Liang Zhao, Jian Lin, Zhenmin Jin, Bo Zheng. Multistage plate subduction controls intraplate volcanism and cratonic lithospheric thinning in Northeast Asia, Earth-Science Reviews 246, 104590, 2023.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12825223002799
  • 《俯冲带板块熔融与岛弧岩浆活动成因机制获揭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王志和林间研究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温高压研究团队合作,在俯冲带板块熔融与岛弧岩浆活动成因机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构造地球物理》杂志上。 俯冲带是地球深部与表层物质和能量交换、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关键地带。揭示与流体作用相关的岛弧岩浆活动和俯冲洋壳熔融的成因机制是认识和理解地球内部水循环和俯冲带地表协同演化的重要内容,其研究成果将为揭示灾害性火山活动机制(如2022汤加火山喷发)和防灾减灾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研究人员多角度阐明了日本东北俯冲带俯冲洋壳部分熔融和岛弧岩浆活动与俯冲板片脱水、矿物岩石组分差异和上地幔热结构变化的制约机制,发现俯冲带岛弧岩浆活动和俯冲洋壳部分熔融同时受控于俯冲板块脱水、地幔楔矿物岩石成分和俯冲带温度场,而不是仅仅由温度场或以上其中单一参数决定的。 为了揭示俯冲带深部岩浆活动与洋壳部分熔融的成因机制,研究人员收集了日本东北俯冲带的42万多条海-陆联测纵-横波地震走时数据对,获得了该俯冲带的高精度三维多参数深部结构。综合考虑俯冲带上地幔不同矿物岩石成分和流体含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日本东北俯冲带的上地幔,矿物橄榄岩可能与深部岩浆活动和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密切相关,同时也和俯冲带的温度场有关。 该研究成果不仅阐明了日本东北俯冲带深部岩浆活动、洋壳熔融与流体作用、矿物岩石成分和温度场的内在联系和制约机制,同时,也为认识全球其它俯冲带的岩浆作用和流体活动与矿物岩石组成和温度场的关系提供了参考模型。 本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引进人才重点专项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