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8年诊所和长期护理机构中不同的护士流感疫苗接种模式》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防治
  • 编译者: 张玢
  • 发布时间:2018-07-20
  • 2014年至2018年期间,香港冬季流感季节开始后,对诊所和长期护理机构中不同的护士流感疫苗接种模式进行年度在线调查。 通过单变量分析和多级逻辑回归分析了诊所和LTCF护士分别检查与疫苗接种相关的因素。在5年期间收集的4675份回复中,18%来自LTCF的护士。各流感季节前的整体疫苗接种率为LTCF护士的32%,诊所护士为38%。过去的疫苗接种史和副作用的缺乏通常与疫苗接种有关。男性、学生护士和不常见的患者接触与诊所但非LTCF护士的疫苗接种显着相关。较高比例的LTCF护士未接种疫苗,因为这不是工作要求。过去5年,香港护士的疫苗接种率一直低于50%。在LTCF中,应该制定使护士能够轻松获得疫苗的策略,同时应优先考虑与患者接触频繁的护士进行疫苗接种。

    来源: 《国际传染病杂志》

    原文题目: Differing pattern of influenza vaccination uptake in nurses between clinical and long term care facilities setting, 2014–2018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201971218344679?dgcid=rss_sd_all

    NSTL重大疾病防治领域信息门户编译

相关报告
  • 《建立更好的流感疫苗》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与重点传染病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25-01-21
    • 季节性流感疫苗含有来自各种病毒株的血凝素(HA)分子。但是,即使疫苗中的株与流行株完全匹配,疫苗的效力也有限。这是因为大多数接种疫苗的人最终只产生针对疫苗中一种株的抗体。这种“亚型偏差”有两个可能的解释。一是先前对特定流感株的接触使免疫系统为后来对该株的反应做好准备。另一个是人们关键免疫系统成分基因的变异影响了疫苗反应。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马克·戴维斯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考察了这些机制对流感疫苗反应的相对贡献。他们旨在利用这些信息开发一种能够限制偏倚反应的疫苗。他们的研究结果,部分由 NIH 资助,于 2024 年 12 月 20 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首先测量了 39 对同卵双胞胎对流感疫苗的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双胞胎的免疫系统对季节性疫苗表现出相同的亚型偏差。然而,他们还显示出过去接触过不同流感株的迹象。 该团队还研究了 15 名 6-12 个月大、此前从未感染过流感的婴儿对季节性流感疫苗的反应。大多数婴儿仍然产生了亚型特异性的抗体反应。这些发现共同表明,个体遗传变异可能在驱动亚型偏差方面发挥比先前病毒暴露更大的作用,尽管初始病毒暴露也对此类偏差有所贡献。 生产针对病毒的抗体需要两种免疫细胞之间的协调:B 细胞和辅助性 T 细胞(TH 细胞)。当一个 B 细胞发现它识别的分子,如 HA,它会吞噬并将其切割成称为肽的片段。然后,细胞将这些肽展示在其表面以激活 TH 细胞支持。肽通过称为 MHC-II 的分子锚定在细胞表面。MHC-II 分子基因的变异会影响哪些肽被展示。一种流感菌株的 HA 可能比其他菌株有更多可以在 B 细胞上展示的肽。这可能导致一些 B 细胞比其他 B 细胞获得更多的 TH 细胞支持,从而偏向于该菌株的抗体生产。 为了尝试减少 TH 激活中的偏差,团队在疫苗接种前将来自多达四个不同亚型的 HA 分子连接在一起。这样,一个识别任何单个 HA 的 B 细胞会吞噬所有这些分子。然后,团队推理,不同的 B 细胞将能够展示相同的肽组并同样有效地激活 TH 细胞支持。 预期之下,接种了未连接抗原混合物的老鼠产生了明显的亚型偏差。但接种了连接的 HAs 的老鼠对所有测试亚型产生了等量的抗体。从人类扁桃体组织中培养出的类器官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这是一个产生免疫反应的实验室模型。 研究人员还尝试将禽流感 HA 与季节性流感 HA 结合。这种结构在扁桃体类器官中引发的免疫反应比禽流感 HA 本身更强。 研究结果表明,将来自不同流感株的 HA 分子耦合起来可以使流感疫苗更有效。 克服这种亚型偏差可以导致更有效的流感疫苗,甚至扩展到导致禽流感的菌株,”戴维斯说。“禽流感很可能引发我们下一次病毒性大流行。”
  •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2-2023)》》

    • 来源专题:国家病毒资源库信息情报服务平台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22-11-04
    • 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流行态势仍在持续,今年夏季我国南方部分省份出现夏季流感流行高峰,今冬明春可能会出现新冠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的风险。流感是疫苗可预防性疾病,为尽可能降低流感对新冠疫情防控的干扰,更好地指导我国流感预防控制和疫苗应用工作,8月19日,中国疾控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及时编制和印发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2-2023)》。该指南内容主要包括流感病原学、流行病学、季节性等特征,不同人群流感所致的健康和经济负担,流感疫苗种类及免疫原性、效力、效果、成本收益、安全性,及2022-2023年度接种建议。   结合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优先推荐以下重点和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医务人员,包括临床救治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等;大型活动参加人员和保障人员;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重点场所人群,如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监所机构的在押人员及工作人员等;其他流感高风险人群,包括60岁及以上的居家老年人、6月龄~5岁儿童、慢性病者、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以及孕妇。   结合WHO立场文件及其关于新冠疫苗和流感疫苗同时接种的建议,以及目前国际上发表的和我国已开展的有限的关于同时接种研究的初步结果,经审慎考虑,认为18岁及以上人群可在一次接受免疫服务时,在两侧肢体分别接种灭活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18岁以下的人群,建议流感疫苗与新冠疫苗接种间隔仍大于14天。   关于接种剂次,对于灭活流感疫苗,6月龄~8岁儿童首次接种流感疫苗的应接种2剂次,间隔≥4周;2021-2022年度或以前接种过1剂次或以上流感疫苗的儿童,建议接种1剂次;9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仅需接种1剂次。对于减毒活流感疫苗,无论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仅接种1剂次。   本指南是中国疾控中心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在《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1-2022)》(简称“2021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和修订形成,指南更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加了新的研究证据,尤其是我国的研究结果,包括流感疾病负担、疫苗效果、疫苗安全性监测、疫苗预防接种成本效果等;第二,更新了一年来国家出台的有关流感防控政策和措施;第三,更新了我国2022-2023年度国内批准上市及批签发的流感疫苗种类;第四,更新了本年度三价和四价流感疫苗组份;第五,更新了2022-2023年度的流感疫苗接种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接种单位等从事流感防治相关的专业人员。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 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组 供稿   附件-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2-2023)l.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