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GH:重磅!首次识别出乙肝病毒借助外泌体离开感染细胞的新方式!》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11-11
  • 全球每年大约有150万人会感染乙肝病毒,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ular and Molecular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题为“Presence of Intact Hepatitis B Virions in Exosome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国Paul-Ehrlich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一种此前未知的乙肝病毒流出细胞的新途径,文章中,研究人员首次在细胞外囊泡(外泌体,exosomes)中观察到了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

    外泌体是一种细胞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的小型囊泡结构,其能作为一种运输手段或是一种保护性的覆盖物。乙肝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其是由乙肝病毒所引起的疾病,会诱发急慢性肝炎,目前全球大约有3亿人遭受慢性乙型肝炎的困扰,同时乙肝还与肝硬化或肝细胞癌发病风险增加直接相关。每年全球都有大约90万人因乙肝病毒感染而死亡,血清学证据甚至还表明,大约有20亿人曾经感染过或目前正在感染乙肝病毒,乙肝病毒主要会通过血液,也可通过其它体液方式(比如唾液和泪液等)进行传播。

    尽管安全且有效的疫苗已经获得批准,但乙肝病毒仍然构成了影响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问题,很多处于较高流行负担下的国家并没有有效的疫苗策略或缺少疫苗供应,而彻底治愈乙肝慢性感染是一项医学界的挑战。目前研究人员对乙肝病毒的生命周期有了很多深入的理解,尽管如此,仍然有一部分尚未完全阐明,比如哪种机制能促进病毒离开细胞,与所有病毒一样,乙肝病毒需要从细胞中释放才能繁殖并感染其它细胞,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某些病毒实际上存在于外泌体中,这些细胞外囊泡结构能被细胞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其还能被用作细胞通讯和分子的运输过程。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是否乙肝病毒能露营外泌体来作为从细胞中运输的手段,目前他们并不清楚是否这是乙肝病毒所利用的一种机制;随后研究人员从产生乙肝病毒的人类肝脏细胞的细胞培养物上清液中分离出了外泌体,并发现了典型的外泌体标志物和乙肝病毒标志物,这些外泌体片段能与含有游离病毒的片段相分离,从而就能确定是否乙肝病毒实际上存在于外泌体中,病毒粒子就是位于细胞外的病毒颗粒。

    研究人员在洗涤剂的帮助下从外泌体中逐步释放出了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洗涤剂能溶解外泌体膜结构。于是研究者观察到,在实验室中抑制外泌体的形态发生或许就会损伤外泌体包裹的乙肝病毒的释放,此外,电镜结果也证实了在所检查的外泌体中存在完整的乙肝病毒,研究人员还在外泌体表面发现了乙肝病毒表面蛋白LHB(大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结构)的存在。这种蛋白质的存在或许就会使得包裹在外泌体中的乙肝病毒感染易感细胞,研究者还在通常对乙肝病毒感染并不易感的细胞中观察到了外泌体所摄取的乙肝病毒,尽管其效率并不高。

    当前的研究数据表明,一些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能作为外泌体的形式释放,这是此前研究人员并未发现的乙肝病毒的释放途径,尽管乙肝、丙肝和戊肝病毒完全不同,但其都能利用这种途径来离开细胞。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一部分完整的乙肝病毒或能以外泌体的形式从细胞中释放出来,这或许就揭示了一种迄今为止尚未被科学家们所描述的乙肝病毒的新型释放途径。

    原始出处:

    Qingyan Wu,Mirco Glitscher,Susanne Tonnemacher, et al. Presence of Intact Hepatitis B Virions in Exosomes, Cellular and Molecular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22). DOI: 10.1016/j.jcmgh.2022.09.012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5a5e46889f2.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家成功建立乙肝病毒感染模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江洪波
    • 发布时间:2019-05-22
    • 5月5日,北京大学、解放军总医院和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首次发现5种化学小分子组合(5 compounds,5C)可在体外促进肝细胞功能的长期维持,并利用该方法建立了首个乙肝病毒感染模型。5C培养条件下的肝细胞支持乙肝病毒的高效感染,并能够长期产生cccDNA,可作为理想的药物筛选模型,对乙肝病毒的深入研究与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期刊。
  • 《重磅级文章解读近年乙肝病毒及新型疗法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3-01
    • 利用当前的药物很难根除乙肝病毒(HBV)感染。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相比于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ylated interferon-α2a),一种新的位点特异性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β(也被称作TRK-560)会更加有效地降低实验性人类来源的细胞和小鼠中的HBV感染,这提示着它可能导致改进的人体HBV感染疗法。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4月3日在线发表在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期刊上,论文标题为“Development of a novel site-specific pegylated interferon beta for antiviral therapy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在这项研究中,来自日本广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某些感染上HBV的人肝癌细胞系中和在接种含HBV血清的模式小鼠(经过基因修饰,其肝脏主要由人肝细胞组成)体内比较了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和TRK-560的抗病毒疗效。TRK-560的疗效显著地超过这种常规药物的疗效。 针对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和常规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β,存在几个问题。首先,就这二者而言,重复接触会导致灵敏度下降和疗效下降。再者,这两种化合物触发免疫反应,在这种免疫反应中,抗体中和这些化合物,使得它们没有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