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王建锋教授研发出高端云母基绝缘“纳米纸”》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5-08
  • 纸能包住火,还能抗电击!近日,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建锋开发出一种高端云母基纳米纸材料,让一张薄纸片可以抗超强电击,可以耐高温,这种材料能广泛应用于高压绝缘领域,有望打破国内高端绝缘材料严重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

    采用溶胶-凝胶-薄膜转换技术制备大面积云母基纳米纸的过程示意图

    绝缘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无论是风扇、电视机,还是飞机、高铁,都需要电绝缘组件。然而随着电动机、变压器等电力设备向着大功率、小体积快速发展,对云母纸、芳纶纸这种常用的电绝缘组件的耐高电压击穿能力、耐热性等性能提出了日益苛刻的要求。

    王建锋以芳纶微米纤维和云母为原材料,将原本头发丝粗细的芳纶微米纤维和云母剥离分散成纳米纤维和纳米片,再通过溶胶—凝胶—薄膜转换技术复合,大面积制备出云母基纳米纸,实现了超大的应变和超高的韧性,并可抵抗超强电压而不被击穿,可耐高温。其断裂应变能力是目前文献报道的所有仿贝壳薄膜材料的4—240倍,其韧性是目前文献报道的所有仿贝壳薄膜材料的6—220倍,高电击穿强度每毫米达164kV,热分解温度达565℃,性能大大超过了国外的各种云母基绝缘材料。

    为使得这种云母基纳米纸材料工业化生产成为可能,王建锋还自行设计加工了一套装置,可连续化制备出云母基纳米带。该装置主要由注射系统、口模、水槽和传送带组成,使得溶胶—凝胶—薄膜转换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

相关报告
  • 《深圳先进院等研发出基于氮硫共掺杂空心碳纳米带的高效钠离子电容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7-0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唐永炳及其团队联合湖南大学教授马建民研发出基于氮硫共掺杂空心纳米带的钠离子电容器,并获得高容量和长循环寿命。在5A/g的高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0次后,容量保持率接近100%。相关研究成果以Hollow Carbon Nanobelts Co-Doped with Nitrogen and Sulfur via a Self-Templated Method for a High-Performance Sodium-Ion Capacitor(《自模板法制备氮硫共掺杂空心纳米带用于高性能钠离子电容器》)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材料期刊Small上(DOI: 10.1002/smll.201902659)。 锂资源储量有限,且分布极为不均,使得其成本较高,从而限制了其在储能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由于钠储量丰富、与锂接近的电化学特性,使得钠离子储能器件在规模储能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近来,因兼具廉价和高功率密度的特点,钠离子电容器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钠离子电容器通常采用具有较高比表面积的碳材料作为正极,通过阴离子的表面吸附实现储能。然而,仅仅依靠这种界面双电层储能机理的正极材料容量十分有限,如能同时引入赝电容的储能机制,将极大提高钠离子电容器的综合性能。 基于上述考虑,唐永炳与马建民及其团队成员崔春雨、王恒、欧学武等人通过自模板法制备出一种氮硫共掺杂的空心碳纳米带材料。这种具有高比表面积的空心结构有利于阴离子的迁移和吸附,从而获得一定的吸附容量和高的倍率性能;而通过氮硫共掺杂能够贡献一定的赝电容容量,进一步提升正极材料的比容量。以氮硫共掺杂的空心碳纳米带结构作为正极,锡箔作为负极组装新型的钠离子电容器,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的放电比容量达到400 mAh/g;将电流密度提升至10 A/g,该电容器的容量依然可以保持在155 mAh/g左右。此外,采用锡箔同时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和集流体,简化了钠离子电容器的整体结构,进一步提高了电容器的能量密度,该钠离子电容器全电池在676 W/kg功率密度下,能量密度高达250 Wh/kg左右。该工作为发展高性能钠离子储能器件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和深圳市科技计划等的资助。
  • 《湖南大学:共价硒嵌入多级多孔碳纳米纤维正极助力超高面容量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5-11
    • 由于硒和硫相似的物理化学特性,锂-硒电池具有和锂-硫电池相似的理论体积比容量(3253 Ah L -1 )。从理论上来说,硒的金属性强于硫,硒正极相较于硫正极具有更高的电子电导率(10 -3 S m -1 )、更高的活性物质利用率和更好的倍率性能。因此锂-硒电池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替代锂-硫电池的一种储能器件。然而,锂-硒电池也会遭受严重的 “穿梭效应”,从而造成锂-硒电池快速的容量衰减。 目前,多孔碳球、碳纳米管和碳纳米纤维等碳载体常被用来克服这一挑战。但是,当前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低电极负载量和低面容量电极的研究,远不能满足未来产业化应用的需求。 成果简介 鉴于此,近期 湖南大学二维材料课题组在线报道了一种共价硒嵌入多级多孔氮掺杂碳纳米纤维( CSe@HNCNFs )作为柔性、自支撑、无粘结剂锂- 硒电池的正极。 多级多孔结构(微/介/大孔和纳米通道)、高含量的氮掺杂和强健的共价键(Se-O和Se-C)不仅可以促进离子和电子在整个电极结构中的快速传输,还可以有效的锚定多硒化合物并为其提供充足的膨胀空间。当负载量为1.52 mg cm -2 、电流密度为40.61 mA cm -2 的时候,所得锂-硒电池可以保持412 mAh g -1 的高比容量(比容量以硒的质量来计算)。另外,当负载量达到37.31 mg cm -2 、电流密度为0.83 mA cm -2 时,此锂-硒电池提供了高达7.30 mAh cm -2 的面容量。这项工作为推进锂-硒电池的产业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该成果以题为“ Covalent Selenium Embedded in Hierarchical Carbon Nanofibers for Ultra-High Areal Capacity Li-Se Batteries ”最近发表在国际著名 Cell Press 出版社旗下首个综合开放获取期刊 iScience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