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Microbiol:肠道微生物调控诺如病毒感染过程》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9-11-27
  • 高度传染性的诺如病毒会引起腹泻和呕吐,并且因迅速在人口密集的空间中传播而臭名昭著。每年该病毒造成大约200,000人死亡,其中大多数是在发展中国家。然而,目前仍没有针对这种肠道病毒的治疗方法。

    最近,由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领导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可以根据病毒在肠道中的位置来抑制或提高诺如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

    这项研究于11月25日发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上,为诺如病毒感染的可能疗法提出了新的途径。

    华盛顿大学医学助理教授Megan T. Baldridge博士说:“诺如病毒很容易通过粪便-口传播,在幼儿,老年人和免疫系统受损的人中特别危险。我们正试图了解肠道微生物如何与诺如病毒相互作用,以寻求新的治疗策略。”

    在基于小鼠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正常的肠道细菌会加剧小肠下部病毒感染的严重性。但同时,正常的肠道细菌会阻断或抑制小肠上部的病毒感染。换句话说,肠道微生物对诺如病毒的感染可能具有完全相反的作用,这取决于在肠道中感染的具体位置。“结果表明,肠道的不同区域对这种类型的感染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反应。我们的研究表明,我们不能将肠道视为对感染做出统一反应的均匀系统。”

    进一步,作者发现这种反应差异是由胆汁酸驱动的,胆汁酸主要以其在消化中的作用而闻名。“胆汁酸在整个肠道内都受到细菌的强烈调节。但是还没有人意识到这些胆汁酸可以引发肠道对肠道病毒的免疫反应。”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表明,小肠上部的胆汁酸(而不是下部的胆汁酸)刺激了免疫系统对感染作出反应。研究人员发现,肠道特定部位的胆汁酸触发了一种称为干扰素III的分子。

    Baldridge指出,肠道微生物与胆汁酸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可以解释诺如病毒感染中的某些变异性。有些人患这种病毒病得很重。其他人则完全没有症状。“人们对病毒感染的不同反应方式可能与他们各自的肠道微生物群落有关。”

    作者认为,这一研究改变了研究人员对预防或治疗诺如病毒感染的策略的思考方式。她和她的同事正在计划进行更多的研究,以帮助调查是否存在通过胆汁酸或微生物组本身操纵肠道环境的方法,从而可以通过关闭诺如病毒感染的方式来刺激免疫系统。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47150.html;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11/191125145542.htm;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4-019-0602-7
相关报告
  • 《微生物研究所发现B族肠道病毒通用受体并解析病毒利用“双受体系统”入侵的作用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5-21
    • 2019年5月16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团队与北京大学魏文胜团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谢正德团队联合,在Cel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Human neonatal Fc receptor is the cellular uncoating receptor for Enterovirus B的文章。该论文中,研究人员利用CRISPR筛选技术,发现人类新生儿Fc受体(human neonatal Fc receptor, FcRn)是多个B族肠道病毒的通用脱衣壳受体,并通过解析病毒与其吸附受体(attachment receptor)和脱衣壳受体(uncoating receptor)在不同pH条件下复合物的原子/近原子水平高分辨率电镜结构,从分子水平揭示了“双受体系统”中两种受体的不同作用机制,系统地阐明了肠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入侵机制。本研究在B族肠道病毒的致病研究和药物开发,非囊膜病毒的入侵机制研究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B族肠道病毒(Enterovirus B ,EV-B)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包括埃可病毒(Echovirus),柯萨奇病毒B,柯萨奇病毒A9,以及多个新发现的B族肠道病毒血清型。 B族肠道病毒感染是常见的新生儿期感染性疾病病因之一,可导致新生儿和青少年病毒性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等疾病,部分病例留有严重后遗症,严重时可致命。还可导致急性驰缓性瘫痪(AFP),非特异性皮疹,肝炎,肺炎,凝血障碍和手足口等疾病。2019年5月11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查办了一起发生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的严重医疗事故,这是由肠道病毒(埃可病毒11型)导致的医院感染事件,造成了5例患有新生儿肺炎等基础疾病的患儿死亡。在我国,埃可等B族肠道病毒长期以来是很大一部分儿童脑炎,脑膜炎病例的致病病原,长期范围内在多个省份均有感染病例。此外,在世界范围的流行造成的公共卫生事件也均有报道。但是此前,除柯萨奇病毒B之外,埃可病毒等大多数B族肠道病毒的致病机制以及跨越血脑屏障机制尚不清楚,决定其感染细胞的关键受体尚未发现和报道。导致埃可等B族肠道病毒无特异性药物,无疫苗,无用于药物疫苗研发的动物模型。因此,研究团队进行了埃可等B族肠道病毒的受体和入侵机制相关研究。 研究人员选取其中致病性较强的血清型埃可病毒6型(Echo 6),通过CRISPR-Cas9膜蛋白基因组筛选技术,发现人类新生儿Fc受体是病毒入侵细胞的一个关键受体。新生儿Fc受体是由FCGRT基因表达的α链和β2-微球蛋白共同组成的异源二聚体,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因子,其主要功能有从母体通过胎盘向胎儿转运保护性抗体,帮助新生儿从肠道吸收母乳中的抗体,以及在成人体内介导抗体“回收”等。该研究发现,这种对胎儿和婴幼儿起重要作用的免疫因子可以被B族肠道病毒“绑架”,作为其入侵宿主细胞的关键受体。 本研究中,研究人员检测了B族肠道病毒各进化分支中具代表性的17个毒株(分属15个血清型),除Echo 6, Echo 30的两个原型株外,均为我国近年来的流行株。检测发现,除柯萨奇B4,B5之外,其余15个毒株均依赖于FcRn来完成其感染过程,其中包括致病性较强的柯萨奇病毒A9,埃可病毒6,9,11,30等。该研究揭示了FcRn是B族肠道病毒的一个通用受体。 研究发现,与之前报道的埃可病毒表面吸附受体不同(如CD55等),FcRn是一个脱衣壳受体。当病毒颗粒与受体直接结合后,,在生理条件下以及在受体和脂质膜的共同作用下,病毒完成了入侵细胞时必须的脱衣壳过程,最后将遗传物质释放到宿主细胞内。 为了进一步阐明病毒和受体的互作机制, 研究人员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Echo 6病毒,及Echo 6病毒与其吸附受体CD55的复合物,脱衣壳受体FcRn的复合物,在不同pH条件下的原子/近原子水平高分辨率电镜结构(共7个电镜结构,2.9-3.8 ?)。结果表明,Echo 6及Echo 6-CD55的复合物在中性和酸性pH条件下均稳定。FcRn结合在正二十面体病毒表面由VP1蛋白形成的“峡谷”(Canyon)样结构部位。在酸性条件下,FcRn诱导病毒表面蛋白发生变构,使得峡谷内部维持病毒粒子稳定性的脂类分子(又称“口袋因子”,pocket factor)释放,从而起始脱衣壳和遗传物质释放过程。本研究首次在近原子水平的病毒-受体复合物结构中捕捉到pocket factor释放的中间态;首次在分子水平清晰展示介导脂类分子转运口袋附近关键氨基酸的构象变化;并首次以原子/近原子水平高分辨率电镜结构,系统阐明了非囊膜病毒入侵过程中“双受体系统”的作用机制。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欣,北京大学博士后张桂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生刘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副研究员陈祥鹏为本文的并列第一作者;高福院士和北京大学魏文胜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谢正德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高山研究员,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研究所张勇研究员,微生物所齐建勋研究员、施一研究员、严景华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高福院士团队成员等对本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本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经费支持。   
  • 《微生物所发现肠道病毒通用受体并解析病毒入侵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4-08
    • B族肠道病毒包括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B,柯萨奇病毒A9以及多个新发现的B族肠道病毒血清型。B族肠道病毒感染是常见的新生儿期感染性疾病病因之一,可导致新生儿和青少年病毒性脑炎等疾病,严重时可致命。2019年5月16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团队与北京大学魏文胜团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谢正德团队联合对埃可等B族肠道病毒的受体和入侵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人类新生儿Fc受体是多个B族肠道病毒的通用脱衣壳受体,同时从分子水平揭示了“双受体系统”中两种受体的不同作用机制,系统地阐明了肠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入侵机制。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膜蛋白基因组筛选技术,发现人类新生儿Fc受体是病毒入侵细胞的一个关键受体。Fc受体作为一个重要的免疫因子,可从母体通过胎盘向胎儿转运保护性抗体,帮助新生儿从肠道吸收母乳中的抗体等。然而这种对胎儿和婴幼儿起重要作用的免疫因子可以被B族肠道病毒“绑架”,作为其入侵宿主细胞的关键受体,当病毒颗粒与受体直接结合后,在生理条件下以及在受体和脂质膜的共同作用下,病毒完成了入侵细胞时必须的脱衣壳过程,最后将遗传物质释放到宿主细胞内。在酸性条件下,Fc受体诱导病毒表面蛋白发生变构,使得VP1蛋白形成的“峡谷”样结构部位内部维持病毒粒子稳定性的脂类分子(口袋因子)释放,从而起始脱衣壳和遗传物质释放过程。 本研究在B族肠道病毒的致病研究和药物开发,非囊膜病毒的入侵机制研究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