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族肠道病毒包括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B,柯萨奇病毒A9以及多个新发现的B族肠道病毒血清型。B族肠道病毒感染是常见的新生儿期感染性疾病病因之一,可导致新生儿和青少年病毒性脑炎等疾病,严重时可致命。2019年5月16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团队与北京大学魏文胜团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谢正德团队联合对埃可等B族肠道病毒的受体和入侵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人类新生儿Fc受体是多个B族肠道病毒的通用脱衣壳受体,同时从分子水平揭示了“双受体系统”中两种受体的不同作用机制,系统地阐明了肠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入侵机制。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膜蛋白基因组筛选技术,发现人类新生儿Fc受体是病毒入侵细胞的一个关键受体。Fc受体作为一个重要的免疫因子,可从母体通过胎盘向胎儿转运保护性抗体,帮助新生儿从肠道吸收母乳中的抗体等。然而这种对胎儿和婴幼儿起重要作用的免疫因子可以被B族肠道病毒“绑架”,作为其入侵宿主细胞的关键受体,当病毒颗粒与受体直接结合后,在生理条件下以及在受体和脂质膜的共同作用下,病毒完成了入侵细胞时必须的脱衣壳过程,最后将遗传物质释放到宿主细胞内。在酸性条件下,Fc受体诱导病毒表面蛋白发生变构,使得VP1蛋白形成的“峡谷”样结构部位内部维持病毒粒子稳定性的脂类分子(口袋因子)释放,从而起始脱衣壳和遗传物质释放过程。
本研究在B族肠道病毒的致病研究和药物开发,非囊膜病毒的入侵机制研究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