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 产业链公司加紧布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10
  • 3月份以来,固态电池产业消息不断。3月18日,全固态电池技术交流大会召开在即;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宣布将于3月份发布“梦想”全固态电池试点生产线。

    受上述消息影响,上周以来,固态电池的市场关注度持续提高。据高工产业研究院预计,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

    市场需求推动规模增长

    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之争,本质是材料体系的革命性重构。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教授张佳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全球固态电池的主要技术路线可分为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三大类,每种技术路线在性能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上各有不同。其中,国内上市公司布局的技术路线以氧化物和硫化物为主。

    据张佳峰介绍,氧化物固态电池稳定性优异,适配高电压正极材料,制造成本较低,缺点是界面接触差导致循环寿命短,室温电导率低,需添加液态电解液或导电聚合物改善性能。赣锋锂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此类技术路线的典型代表。

    “硫化物固态电池的优势是离子电导率最高,能量密度潜力大,适配全固态体系,缺点是化学稳定性差,制备成本高。目前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均有布局。”张佳峰表示,此外,还有包括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轩高科”)等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同时布局了多条技术路线。

    上市公司纷纷加入固态电池产业化竞速,旨在提前卡位千亿元市场风口。据日本市场调查机构富士经济公布的调查报告,2024年全固态电池全球市场规模预估约合人民币54.19亿元,是2023年的4倍,2045年预估将扩大至人民币约4073.51亿元,将达到2023年的299.2倍。

    张佳峰认为,这种市场规模指数级增长的背后,是双重需求的强力驱动,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在突破36%之后面临续航瓶颈。同时,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爆发对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电池也提出了刚性需求。

    A股公司“竞赛”升温

    面对广阔的市场空间,上市公司的固态电池“竞赛”持续升温。

    头部企业通过核心技术优势构建坚实壁垒。例如,宁德时代已增加了对全固态电池的研发投入,将全固态电池研发团队扩充至1000人以上,并计划在2027年小批量生产固态电池;比亚迪研发的全固态电池采用交错层叠设计提升性能,续航达1200公里;国轩高科已成功研发出车规级全固态电池“金石电池”,该款固态电池采用了微纳化固体电解质、超薄膜包覆单晶正极和三维介孔硅负极材料技术,单次充电续航可达1000公里。

    在头部企业的带动下,产业链企业也纷纷加入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中。

    湖南中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管理中心高级经理卢焱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固态电池不同技术路线对负极材料需求有所差异,包括硅碳负极和锂金属负极等负极材料在固态电池中都可以应用。针对固态电池不同的技术路线,公司目前在相关硅碳负极、锂金属负极等方面均有开发和产品布局。其中,硅碳负极已建设完成中试产线,且有产品进入多家客户测评和平台开发阶段。

    此外,还有多家上市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公布了固态电池的相关进展。例如,湖南裕能新能源电池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和三元产品均可用于固态电池正极材料,也与下游固态电池厂商进行了积极对接;三祥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在锆基产品上形成了产能优势、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并与部分固态电池企业开展了业务合作;上海洗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储备了硫化物、氯化物等固态电解质的其他固态电解质粉体技术路线。

    随着固态电池产业化关键时点的临近,全球新能源汽车与机器人产业的市场版图或将重塑。张佳峰认为,固态电池的竞争本质是制造体系的竞争,在产业和资本的双重加持下,其商业化进程已按下快进键。在这场决定未来十年能源格局的竞赛中,技术路线的选择与产业链的协同能力,将成为企业能否复制锂电辉煌的关键因素。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guangfu/2025/03/10/detail_20250310203363.html
相关报告
  • 《蜂巢能源加速固态电池布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23
    • 蜂巢能源加速固态电池布局,多家A股公司披露最新进展 7月22日,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透露,蜂巢能源正全力推进固态电池的研发与量产进程,计划于2025年第四季度在其2.3GWh的半固态量产线上,试生产第一代容量为140Ah的半固态电池。 这款电池不仅标志着蜂巢能源在固态电池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更将作为宝马MINI下一代车型的专用电池,预计于2027年开始大规模供应,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图片来源:蜂巢能源  此外,蜂巢能源在半固态电池领域还有其他规划,今年将量产第一代半固态能量密度为300Wh/kg的软包电池,其成本优势显著;而第二代半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将提升至360Wh/kg,容量为78Ah。 在全固态电池方面,蜂巢能源第一代全固态电池产品的能量密度将达到400Wh/kg,容量为68Ah,主要瞄准低空飞行和汽车两大应用领域。全固态电池因其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好的安全性,被视为未来电池技术的发展方向。蜂巢能源在这一领域的提前布局,无疑将为其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蜂巢能源的固态电池布局并非孤例。7月以来,A股市场多家上市公司纷纷披露了其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最新进展或量产时间,固态电池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其中,孚能科技宣布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建成设计产能达0.2GWh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并向战略合作伙伴客户交付60Ah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公司计划在2026年将全固态电池产能进一步放大至GWh级别。 长安汽车则预计2026年实现固态电池装车验证,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逐步量产,能量密度同样达到400Wh/kg。德尔股份也表示,其固态电池已通过UN38.3认证,为后续拓展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并正在积极推进固态电池中试线的建设。 材料端与设备端同样释放出产业化的积极信号。清陶(乌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固态电池专用材料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而四川赛科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一期项目首批生产设备也顺利进场,即将进行安装调试。这些项目的推进,为固态电池的量产提供了坚实的材料与设备保障。 据国投证券统计,2025年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出货量有望增长到11.1GWh,到2030年预计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固态电池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量产进程的加速推进,其在新能源汽车、低空飞行、机器人、AI等新兴应用场景中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打开,产业化落地有望提速。
  • 《CIBF2025: 固态化电池产业化“关键节点”有望提前到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5-13
    • 2025年,原以为离现实还有段距离的固态电池突然站在了聚光灯之下。4月8日,工信部首次将全固态电池纳入新产业标准建设核心,固态电池技术密集破局,固态电池的量产已经进入倒计时。业内人士表示,一旦固态电池开始大规模商用,不仅可以上天,还能入海,应用场景的物理边界被彻底打开,市场空间也会极大扩容。预计到2030年固态电池在锂电池市场中的占比将达到10%左右,市场规模将超过2500亿元。 “明日之战”已打响 固态电池是全球电池产业链重构的关键变量,也是大国工业竞争的新焦点。 2025年,工信部将全固态电池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并列纳入重点领域,意味着固态电池已从企业研发项目跃升为国家战略工程。 标准的制定不仅是技术规范,更是产业生态的顶层设计。通过统一材料性能指标、生产工艺流程、安全测试方法,中国正在为全球固态电池产业设定规则框架。 电池企业集体加速 如果说2024年国内固态电池各相关企业逐步透露其量产能力和量产时间节点,那么2025年开始,国内全固态电池企业则呈现出集体加速的态势。 从企业技术突破与量产规划角度来看,2月9日,长安汽车发布金钟罩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00Wh/kg,支持1500km续航里程,计划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2025年底完成功能样车开发。 国轩高科已成功研发车规级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金石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计划2025年启动上车验证。 宁德时代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研发取得里程碑式进展,单体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较当前主流液态锂电池提升超40%。预计2027年将实现小批量生产。 如今,全固态电池正蓄势待发。 CIBF2025:给你一张未来新能源世界的门票 5G专利决定通信霸权,固态电池是未来新能源世界的“门票“。2025年5月15-17日,一场关于电池未来的盛会将聚焦全行业的目光。这场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主办的 “第十七届深圳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CIBF2025)将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 CIBF2025不仅是产业跃迁的里程碑,更是全球能源秩序重构的起点。本届展会以“技术主权+开放生态”双轮驱动,汇聚全球3200余家顶尖企业,覆盖30万平方米展区,聚焦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布先进行业成果,为全球碳中和提供“中国方案”。 在同期举办的CIBF2025先进电池前沿技术研讨会上,众多学界泰斗、产业巨头及权威机构代表聚焦电池技术路线,破解固态电池产业化密码。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孙逢春教授将对高比能超充固态电池技术进展与前景展望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教授孙学良也将阐述卤化物基全固态电池的最近进展。 “固态电池产业化已从技术论证迈向工程化攻坚,材料-装备-生态协同突破将重塑全球新能源产业格局。当企业从电极材料、电解质界面到封装工艺进行全方位创新时,实则是在构建技术壁垒,为未来市场竞争储备筹码。”CIBF相关负责人表示。 站在能源革命的转折点,我们邀您共赴CIBF,见证固态电池产业化破局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