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癌症治疗的下一代蛋白质疗法》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 杜慧
  • 发布时间:2016-11-14
  • 自从二十年前首次出现,蛋白质疗法就一直不断革新肿瘤领域。与传统的小分子化疗不同,蛋白生物制剂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和其他肿瘤特有的标记物结合而发挥主动靶向作用。虽然首个获批用于癌症治疗的生物制剂是单克隆抗体,但该领域的研究蓬勃发展,涉及的方面不断扩大。本篇文章中我们对一些正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阶段的药物进行了讨论 。

相关报告
  • 《用于癌症免疫治疗的mRNA疗法的进展: 从修饰到递送》

    • 来源专题:生物医药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23-07-12
    • RNA疫苗已经证明了它们有能力解决COVID-19大流行病所带来的问题。这一成功导致了对mRNA及其纳米制剂作为各种疾病的潜在治疗方式研究的复兴。研究人员现在正在探索mRNA作为模板合成蛋白质和蛋白质片段用于癌症免疫治疗的潜力。尽管前景广阔,但mRNA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仍面临挑战,如对细胞外RN酶的稳定性低,向靶器官和细胞的传递效率差,循环半衰期短,表达水平和持续时间不一。本综述强调了化学修饰和先进的递送系统的最新进展,这些进展有助于解决这些挑战,并指明mRNA疗法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生物和药理学潜力。本综述最后讨论了基于mRNA的癌症免疫疗法的未来前景,该疗法作为下一代治疗方式具有很大的前景。
  • 《Cell:华人学者带来下一代CAR-T疗法,可让癌症突变无路可逃》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4-28
    • 今日,顶尖学术期刊《细胞》上刊登了一项来自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Wilson Wong教授团队的重磅研究,它有望带来更为安全有效的CAR-T疗法2.0版。 要理解这项研究的意义,我们得先了解CAR-T疗法是咋回事。传统的CAR-T疗法需要从患者的体内提取出免疫细胞,在体外进行改造,让它们能有效攻击癌细胞。随后,这些T细胞再被输回患者体内,治疗癌症。但研究人员们指出,传统的方法有三大有待提高的地方——靶点过于特异、疗效强度不易控制、以及适应性的缺乏。这三大软肋往往是导致癌症复发的主要原因。 “我们的技术能一下子解决这三大问题。”Wong教授说道。 这项重磅研究的诞生,仅仅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一般而言,我们都把CAR-T疗法看作是一类细胞疗法,但Wong教授不这么看:“我们并没有把CAR-T简单看成是杀死癌症的细胞。我把它看成一个抗体,这个抗体会把杀手T细胞拖过来。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只要CAR-T细胞能得到激活,它就能吸引更多T细胞过来。普通的药物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简单的一个理念转化,带来了CAR-T设计上的巨大改变。与普通CAR-T疗法不同,这群研究人员们带来的新一代CAR(嵌合抗原受体)设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T细胞上表达的“通用”受体,另一部分则是单独的“肿瘤”受体。这个设计有一个非常酷的地方,它能够根据肿瘤类型的不同,分配针对不同肿瘤抗原的受体。无论结合的是哪一种抗原,“肿瘤受体”都能随即激活“通用受体”,让T细胞对癌细胞进行攻击。 对比来看,传统的CAR-T通过一次制备,只能针对一种癌症。而这款创新的CAR-T疗法通过一次制备,辅以针对不同抗原的抗体,可以治疗多种类型的癌症! 此类设计最大的亮点,就是可以有效控制癌症的复发。我们知道,癌细胞非常聪明,会不断产生新的突变,让原来能被针对的抗原靶点消失,但同时也会产生新的抗原靶点。传统的CAR-T疗法比较死脑筋,只会认准一个抗原,因此很难应对癌症的演化,而这款2.0 CAR-T疗法则能见招拆招,癌细胞出现什么新抗原,我们就给它新的指示,任凭癌细胞再怎么伪装,也逃不过T细胞的杀招。 在安全性上,研究人员也有一道保险。他们设计了一套“抑制”工具,能够阻碍T细胞的激活。更棒的是,这套工具还有“强”、“中”、“弱”三档,可以按需调整CAR-T疗法的强度,在控制疗效的同时,做到对副作用的精确控制。 这样一来,传统CAR-T疗法的特异性、强度、适应性三大不足,都已得到了解决。 那么,这款新一代CAR-T疗法的实际治疗效果究竟如何呢?研究人员们在小鼠中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和传统的CAR-T疗法类似,这款CAR-T疗法同样能有效地控制癌症。安全性上,它也能根据研究人员们的控制得到精准的微调。 放眼未来,Wong教授期待CAR-T能成为抗癌的主力军,极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希望能有随需随用的CAR-T产品,这样一来就不用为每名患者单独打造CAR-T疗法,这可以降低医疗的成本。”Wong教授评论道。 在这个属于癌症免疫疗法的时代,CAR-T疗法2.0版将带来怎样的变革?我们期待早日在临床试验中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