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Neurotrauma:科学家开发出能成功治疗脊髓损伤的新型化合物》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6-13
  •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Neurotrauma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普渡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动物进行研究发现,一种实验性药物或有望成为治疗脊髓损伤的潜在疗法。这种名为4-氨基比林-3-甲醇(4-aminopyridine-3-methanol)的特殊化合物与之前研究人员所开发的药物4-氨基比林(4-AP)的作用方式相似,如今药物4-AP已经被FDA批准用来治疗多发性硬化症。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细胞培养液和动物模型机体中对比了这两种化合物的作用效果;研究者Riyi Shi说道,我们首次研究发现,化合物4-氨基比林-3-甲醇能够恢复慢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机体功能,相比4-AP而言,其还能在更大程度上减少患者的神经性疼痛。由于持续性的慢性损伤时脊髓损伤患者所出现的严重问题,因此化合物4-氨基比林-3-甲醇或许就能潜在用来降低患者的疼痛感,而这并不依赖于任何运动益处。

    研究者认为,这种药物的优势在于其具有更加广泛的治疗剂量范围,其最低有效剂量可以比4-AP少10倍,同时其也可以在4-AP的5倍剂量水平下使用;在脊髓损伤患者机体中,即使脊髓神经纤维本身(轴突)是完好无损的,如果神经纤维外部的脂肪层受到了损伤(髓鞘受到了损伤),其功能也可能会丢失。当髓鞘被损伤时,其外膜下的钾离子通道就会被打开,从而干扰电子信号,上述两种药物均能通过关闭这些通道的功能来恢复轴突信号的传导。

    研究者Shi说道,临床前试验让我们非常高兴,因为大约在10年前,4-AP(氨吡啶)被批准用来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然而脊髓损伤和多发性硬化症拥有者相类似的神经信号转导缺失的机制,这两种疾病都是由髓鞘损伤引发,4-AP被批准用来治疗多发性硬化症,但由于人们考虑到该药物的潜在毒性以及比较窄的治疗剂量范围,因此该药并未批准用来治疗脊髓损伤。

    文章中,研究者发现,名为4-氨基比林-3-甲醇的化合物能够非常有效地关闭钾离子通道(至少有50%的效果),而且效应更加持久;后期研究人员还将继续深入研究,他们希望未来能够开发出有效的疗法来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和创伤等。相关研究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机构提供资助。

  • 原文来源:https://www.liebertpub.com/doi/10.1089/neu.2017.5297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开发出抵御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新型化合物》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黄翠
    • 发布时间:2017-01-16
    •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Vir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宾州州立大学医学院(Penn State College of Medicine)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一种基于Retro94的化合物或能有效抑制人类巨细胞病毒(CMV)不断复制,同时还能保护免疫低下的病人,比如HIV感染者、化疗以及器官移植患者等。 研究者Nicholas J. Buchkovich表示,目前我们需要开发治疗CMV的新型疗法,当前治疗免疫低下患者CMV感染的疗法具有一定的毒性副作用,而且病毒产生的突变往往还会对当前的疗法产生一定的耐受性。这种新型基于Retro94的化合物能够有效阻断病毒进行自我复制,这就意味着,利用抗病毒疗法或许就能够治疗活性CMV感染的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甚至保护患者机体中病毒再度被激活。 大约50%的美国人群都会感染CMV,在某些发展中国家CMV的感染率有时候甚至会达到100%,尽管这种病毒是无害的,但其会在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个体中诱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同时这种病毒也是感染新生儿的常见病毒,患儿往往会遭受听力缺失、视觉问题,甚至是头小畸形等疾病。 当CMV感染机体细胞后,其就会产生一种“隔间”,在“隔间”中蛋白就会开始组装形成感染性的病毒颗粒,随后组装好的病毒颗粒就会逃离细胞入侵其它健康细胞,进而诱发感染发生扩散。研究者的目标就是理解病毒颗粒组装的机制,研究者发现,在CMV感染的细胞中,一种名为Syntaxin 5(突触融合蛋白5)的蛋白的水平是上升的,而且病毒似乎还会从宿主细胞中召集这种蛋白来产生用于组装的“隔间”。 当研究人员利用miRNA技术降低感染细胞中Syntaxin 5蛋白的水平时,“隔间”就会形成不规则的形状,进而就会降低产生病毒颗粒的水平。此前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Retro94分子能够干扰Syntaxin 5蛋白的活性,随后研究人员就开发出了基于Retro94的新型化合物,同时在实验室中检测了该化合物对CMV感染细胞的效应。 研究者Buchkovich解释道,我们知道一种能够调节Syntaxin 5蛋白的化合物,同时还进行检测来观察是否其会抑制病毒组装“隔间”的产生,进而抑制病毒的产生;最终我们发现,当基于Retro94的新型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CMV组装的“隔间”就会以无规则的形态形成,而且这种化合物对宿主细胞并无损伤。本文研究就表明,基于Retro94的新型化合物或许能够作为一种新型安全有效的疗法来抵御机体CMV的感染,下一步研究者计划在动物模型中检测这种新型化合物的治疗效果。
  • 《PNAS:科学家有望开发出治疗艰难梭菌感染的新型药物疗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1-10
    •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纽约市立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或有望帮助开发治疗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感染的新药,艰难梭菌会引发腹泻、恶心、内出血和潜在死亡,其对公众健康会带来严重威胁,每年在美国这种细菌都会感染大约50万人,而且会造成1.5万人死亡。 如今,抗生素的过度使用越来越多地将病人置于医疗设施中,这样就会使其面临感染艰难梭菌的风险,同时也是使得某些菌株更加难以治疗;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艰难梭菌所释放的一种毒素或能帮助他们开发新型药物来阻断这种毒素的功能,同时也能有效抑制细菌进入人类细胞引发感染。 研究者Amedee de Georges博士表示,最危险的艰难梭菌会释放一种二元毒素(binary toxin),其能与细胞结合并产生一种成孔通道,从而使得细菌毒素能够直接进入细胞内部引发损伤;文章中,研究人员结合了多种生物物理学成像技术对细菌所产生的二元毒素进行成像和特征 分析,同时还能锁定这些毒素的位置,相关信息就能帮助研究人员开发新型药物来有效预防艰难梭菌的感染。 研究人员将低温电子显微镜技术、X射线晶体学技术、核磁共振技术和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相结合,观察并鉴别出了艰难梭菌所释放的毒素的结构和作用机制,研究者认为,艰难梭菌释放的毒素是一种二元毒素,即其需要两种组分才能发挥作用;同时这种二元毒素还会采用类似于炭疽毒素进入细胞的方式来进入宿主细胞,以此为研究起点,研究人员或有望阐明艰难梭菌与炭疽杆菌的差异。如今研究人员发现了两种相似但却不同形式的艰难梭菌毒素,其中一种能形成成孔通道,而另外一种则会形成一种看不见的通道,这或许就能为研究人员提供线索来设法抑制通道的形成并阻断细菌进入到宿主细胞内。 如今研究人员在艰难梭菌毒素结构域中鉴别出了一种新型的钙结合位点,此前他们并未在任何其它类似的毒素中发现过这种类型的结构结合,这就表明,这种新型的钙结合位点或在调节艰难梭菌进入细胞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后期研究人员还将继续深入研究开发抵御艰难梭菌感染的新型药物或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