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体中隐蔽的磷酸盐储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9-23
  • 磷酸盐对生物体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磷是生物体内DNA的重要组成元素。生活中,人类的工业和农业生产都离不开磷肥。然而,研究表明地球上的磷酸盐资源正在日益减少,因此,理清其矿床形成的机理在磷酸盐勘探开发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有的知识中关于海洋生态系统中磷循环认识还很有限。

    德国赫姆霍次研究所基尔海洋研究中心在秘鲁大陆边缘的海洋沉积物有孔虫中新发现了磷酸盐储存层,并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学报)上发表了题为“Hidden phosphate reservoirs discovered in microorganisms”的论文,为研究高磷酸盐含量岩石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项研究表明,磷酸盐可以储存在海洋单细胞生物—有孔虫细胞内。秘鲁大陆边缘是磷矿形成的热点地区,其沉积物富含磷酸砂,而这些碎屑物主要由磷化有孔虫组成,其细胞内磷酸盐浓度比周围水体的浓度高100到1000倍。基于这些研究成果,科学家们认为有孔虫中富集的磷酸盐有利于磷矿的形成,因为细胞中的高浓度磷酸盐会导致有孔虫死亡,发生矿物富集现象。此时,这部分磷酸盐无法再被海水溶解,开始形成固态岩石,即磷矿。但是,生物富集作用形成磷矿仅在非常特殊的海洋环境中发生,其富集机理值得探讨。

    这项研究首次公布了有孔虫细胞内高磷酸盐含量形成磷矿现象,而有孔虫在海洋环境中非常丰富且普遍存在。考虑到自然磷资源的枯竭以及世界人口日益增长的磷肥需求,这项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同时,研究人员还估算了已发现的细胞内磷酸盐总量。这些数据将对从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建模者很有用。因为全球碳、氮和磷元素循环具有耦合关系,磷酸盐储量和气候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例如,高浓度的磷酸盐可以刺激海洋生物快速繁殖,而更多的二氧化碳则会与生物有机体相结合,被固定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从而减少大气碳储量,进而降低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此外,对现代海洋生态系统中营养物循环的全面认识,还可以用于估算未来海洋营养物储量。

    (熊萍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geomar.de/en/news/article/verborgener-phosphatspeicher-in-mikroorganismen-entdeckt
相关报告
  • 《新鲜市场中的蓝莓的微生物质量》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mj
    • 发布时间:2019-01-09
    • 收获的蓝莓在包装厂进行分类,以去除过早成熟的水果和植物残骸,而后包装在聚乙烯材料包装中,并在制冷设施中冷却运输到新鲜市场。该研究确定了从浆果包装厂收集的新鲜蓝莓的微生物质量。在2015年和2017年夏季,在佐治亚州的六个不同的包装厂,分别在一天的开始、午餐时间和一天结束时,一式两份收集未包装的和包装的蓝莓(n=124)。收集的浆果在0.1M中的磷酸缓冲液中冲洗或均质化。将磷酸盐缓冲盐水和适当的稀释液接种在胰蛋白酶大豆琼脂、MacConkey琼脂、肠球菌琼脂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上。计算得到的微生物菌落,并确认假定的粪大肠菌群和肠球菌。来自三个包装厂的11个浆果样品检测为粪大肠菌群呈阳性,一个样本检测为肠球菌呈阳性。浆果的平均总酵母、霉菌计数以及总大肠菌群计数分别为3.89、4.42和1.42log CFU/g。采样时间对三组微生物的恢复有显著影响(P≤0.05)。平均而言,在一天结束时收集的浆果样品具有最低的微生物计数。与漂洗相比,浆果的均质化回收显著增加酵母和霉菌以及总大肠菌群细胞数。一般来说,包装过程对回收的微生物数量没有显著影响(P> 0.05)。然而,未包装的浆果在数量上比包装浆果具有更高的需氧量、酵母和霉菌数量。该研究表明,在新鲜市场包装前对蓝莓进行分选不会导致微生物数量的显著减少。
  • 《突破 | 中国科学院物构所光固化3D打印微生物活性体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11-16
    • 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对水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游离微生物细胞限制在一定空间区域内,既能免受流水冲刷流失、可重复循环利用,又能保持生物活性,可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但因现有材料及制作方法的限制而未得到广泛应用。 3D生物打印技术是依托于信息技术、精密机械及材料科学等多学科发展起来的尖端技术。它可将生物材料、活细胞、活细菌等生物体、进行逐层定位来组装成一个复杂的三维活性体,并能实现不同的功能组件进行空间的组装,为固定化微生物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制备出具有环境污染物修复功能的3D打印微生物活性结构功能体仍未得到充分研究。 光固化3D打印微生物活性结构功能体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吴立新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于昌平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含有异养硝化细菌的新型双网络交联PEGDA-藻酸盐-PVA-纳米粘土(PAPN)高分子微生物3D打印墨水。研究人员利用挤出式3D打印技术,打印了具有去除污水中氨氮的PAPN微生物活性功能体。该3D打印生物活性功能体可在12 h内有效去除污水中96.2±1.3 %氨氮,且在模拟常温、无培养基的运输模式下保存168 h后,仍保持去除氨氮的微生物活性,具有环境友好、可定制化制备、重复利用等优势。这将提升3D生物打印技术在水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