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ular Immunol:揭示抗病毒细胞因子削弱机体应对结核病的免疫反应背后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7-12
  • 尽管在临床上是有效的,但IFNα的作用,无论是内源性产生的还是通过治疗性给药产生的,目前研究人员仍然了解不多,这一研究差距的标志是易感人群个体所发生的一系列不同的显著副作用,比如神经精神性后果、自身免疫性现象和感染并发症等。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ular Immunology上题为“Chronic IFNα treatment induces leukopoiesis, increased plasma succinate and immune cell metabolic rewiring”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都柏林圣三一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填补了免疫系统中名为1型干扰素的重要蛋白发挥作用的空白,目前该蛋白质的作用研究人员并不是非常清楚。

    1型干扰素是一种能杀灭多种病毒的细胞因子,而细胞因子则是一种特殊的小型蛋白质,其对于控制其他免疫细胞和血液细胞的生长和活性至关重要,但其被释放时就能向免疫系统发出信号从而完成工作。尽管细胞因子发挥着积极性的保护作用,但很多患者仍然会遭受1型干扰素长期产生所导致的疾病,这其中就包括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患者和结核病患者。

    尽管目前研究人员并不知道1型干扰素是如何损伤免疫系统抵御细菌感染的能力,这项研究中,研究者Gina Leisching等人开始利用动物模型研究1型干扰素对宿主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型干扰素疗法能诱导机体出现一种炎性状态,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和炎性中间代谢产物产生的增加,以及免疫细胞代谢的重新布线,这或许就会干预巨噬细胞抵御细菌的能力。具体而言,研究人员确定了1型干扰素或许会损伤机体抵御结核分枝杆菌的代谢反应,研究者Leisching表示,这项研究提供了最新的研究证据表明,慢性1型干扰素能钝化宿主机体的免疫反应,这或许就能解释为何这些由于免疫蛋白所驱动的疾病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

    如今研究者有了新的靶点来进行检测观察是否其能通过增强机体免疫细胞的功能或限制1型干扰素的效应来逆转机体这种较差的反应,而且研究人员也正在对来自SLE患者机体的免疫细胞进行研究来更深入地阐明这些影响效应是否在所有的免疫细胞中都能被观察到还是只有在少数免疫细胞中被观察到。研究者认为,1型干扰素或许有望作为开发宿主定向疗法的一个潜在靶点,从而用来治疗遭受细胞因子过度产生的患者。

    目前这种方法已经被用于治疗SLE,其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即患者机体的免疫系统会攻击自身的组织并在受影响的器官中引起广泛的炎性和组织损伤,但目前研究人员可能会在结核病的临床前模型中进行相关研究,结核病研究领域需要支持宿主的新型辅助疗法,尤其是在抗生素因结核分枝杆菌(XDR TB)的耐药性不断发展而变得多余的时候。研究人员对目前的研究发现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能通过揭示1型干扰素对改变免疫细胞代谢的重要影响来帮助填补科学家们长期以来的一个研究局限性或空白,目前他们正在对SLE患者进行研究来理解为何其对包括结核病在内的感染更加易感。

    今后,随着更为先进的实验和计算技术的应用,研究人员希望能发现针对SLE和结核病中1型干扰素慢性产生的潜在诊断或治疗性靶点,综上,本文研究提供了IFNα疗法在诱导机体高代谢免疫特征方面影响的首个证据,而这些免疫特征或与机体的炎症标志物、白细胞生成以及对细菌刺激的缺陷反应相关。

    原始出处:

    Anjali S. Yennemadi, Gráinne Jameson, Mary Glass, et al. Chronic IFNα treatment induces leukopoiesis, increased plasma succinate and immune cell metabolic rewiring, Cellular Immunology (2023). DOI: 10.1016/j.cellimm.2023.104741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1d8e80844af.html
相关报告
  • 《iScience:揭示肺部细胞诱导机体对流感病毒产生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9-15
    • 髓系细胞对病毒的感知主要涉及炎性小体的激活,其会导致气孔形成、细胞因子释放和细胞死亡,然而,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屏障上皮细胞中的病毒感应机制,而屏障上皮细胞对于机体应对RNA病毒的先天性免疫反应至关重要。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iScience上题为“Viral sensing by epithelial cells involves PKR- and caspase-3-dependent generation of gasdermin E pore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都柏林三一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人类机体肺部细胞检测病毒RNA和流感病毒的新方法,这对于治疗受诸如此类病毒影响的患者具有潜在的意义。 如今,流感病毒依然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其会在年龄人、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引起严重的疾病症状,从而导致疾病每年在全球范围内流行,会危及300万至500万重症患者,并在全球造成29万至65万人死亡。这些病毒主要会靶向作用呼吸道上皮细胞从而进行复制,并造成细胞损伤和死亡。如今科学家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些上皮细胞并不只是被动的屏障且对于攻击束手无策,相反,其对于驱动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反应至关重要。 然而,截止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于这种反应机制背后的理解非常有限,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就找到了一些答案。他们发现,病毒RNA和流感病毒会激发两种不同的分子通路,其中特定的蛋白质会引发一定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名为名为gasdermin D和gasdermin E的两种蛋白被加工并在上皮细胞中形成一定的膜孔结构。这些孔状结构能促进特殊制剂“细胞因子”的释放,而细胞因子负责刺激宿主机体的免疫系统,并会导致预防病毒扩散的细胞发生死亡。 为了评估这一发现的重要性,研究人员抑制了gasdermin孔结构的形成来观察到底会发生什么,结果就会导致流感病毒的复制增加,这就突出了这些gasdermin蛋白在机体抗病毒反应中的重要性。在谈及这一研究及其意义时,研究者表示,通过联合研究我们就能提出一些关于机体如何对诸如流感病毒和SARS-CoV-2的RNA病毒产生反应的相关基本问题。研究者意识到,在肺部首次遭遇病毒的早期阶段,他们对机体对病毒所产生的早期反应知之甚少,如今研究人员取得了重要的研究发现,强调了应对流感的机体免疫反应中此前未知的方面,如今研究人员将会基于此来分析其与肺部的其它病毒感染(诸如SARS-CoV-2和RSV)之间的相关性。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阐明了gasdermin蛋白裂解在对病毒感知反应中的机制,同时也揭示了gasdermin蛋白孔形成在人类上皮细胞中或许具有一定的内在抗病毒作用。 原始出处: Coralie Guy,Marcin Baran,Pau Ribó-Molina, et al. Viral sensing by epithelial cells involves PKR- and caspase-3-dependent generation of gasdermin E pores, iScience (2023). DOI:10.1016/j.isci.2023.107698
  • 《JCI:揭示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将免疫细胞转化为癌细胞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12-20
    • 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Human T cell leukemia virus type 1)主要感染CD4+ T细胞并会在被感染个体机体中诱发慢性持续性感染,有些人就会进展为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adult T-cell leukemia/lymphoma);HTLV-1还会改变细胞的分化、激活和存活,然而,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是否以及这些改变如何促进被感染细胞发生恶性转化。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题为“HTLV-1 infection promotes excessive T cell acti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to adult T cell leukemia/lymphoma”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帝国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出了HTLV-1病毒如何引发某些人群患上罕见白血病的,同时还提出了线索有效阻断这种情况的发生。 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单细胞分析揭示了该病毒如何过度激活T细胞(血液中的关键免疫细胞),从而促进其发生癌变。称之为ATL的罕见癌症大约会在5%感染HTLV-1的患者中发生,但仅仅是在最初感染的多年中会这样;HTLV-1能专门感染T细胞并将其转化为白血病细胞,但由于时间上存在滞后,这就使得研究人员确定这种转化是如何发生的变得很难。 ATL能缓慢或积极性地进展,但目前针对高级别ATL并没有标准的疗法,而且在患者使用化疗和抗病毒疗法后,该疾病还有着非常高的复发率。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病毒能够劫持T细胞的激活机器,并导致其持续处于高水平的激活状态,并逐渐进展为恶性肿瘤。研究者Yorifumi Satou说道,虽然仅有一小部分HTLV-1感染的患者会进展为ATL,但据估计,全球大约有500万只1000万该病毒的携带者,而且在一些地区该疾病该是地方性的,比如在日本就有大约100万名患者。 研究人员认为,目前非常有必要理解病毒如何让T细胞与人类机体作对,本文而研究揭示了发生这种改变的一种关键机制,并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方向从而寻找干预这一过程的方法,其或有望帮助潜在预防癌症的进展。白血病是一种起源于血液或骨髓细胞的癌症,其主要特点为异常白细胞的数量大幅增加,而T细胞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白细胞,其在抵御外来入侵者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比如细菌和病毒感染等。 HTLV-1病毒能将其自身插入到一类T细胞中,并开始以一种潜伏状态停留在那里,其并不会释放任何病毒颗粒或者引发任何不良影响,对于许多这种病毒携带者而言,这种情况或许从未改变,但在大约5%的携带者中,经过几十年的潜伏,病毒机会重新苏醒并影响T细胞的功能。文章中,研究人员对来自无病毒捐赠者、健康病毒携带者和ATL患者机体超过8.7万个T细胞进行分析,研究者对这些细胞的RNA进行测序旨在揭示病毒与T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 研究者表示,在进展为ATL的人群中,HTLV-1会让受感染的T细胞变得高度活化和过度反应,从而导致其过量产生维持其不断增殖的蛋白,同时还能帮助病毒避免机体其它通常会清除有害细胞的免疫系统的攻击。研究者认为,这些改变会使得过度反应的T细胞对DNA损伤变得更加易感,比如通过化学制剂或辐射,这就会加速T细胞过渡为癌变状态。研究者Ono表示,对相关过程进一步研究或为后期开发新型疗法策略奠定一定的基础,比如,T细胞的慢性激活也能通过阻断告诉细胞激活的信号通路的分子来被抑制,或者,新型疗法就能通过靶向作用激活T细胞所产生的蛋白质来帮助细胞增殖。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HTLV-1感染的细胞或能上调HLA II类分子,并能扮演耐受性抗原呈递细胞来诱导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过敏,研究人员揭示了在单细胞水平下HTLV-1所介导的转化和免疫逃逸过程的精细化分子机制。 原始出处: Benjy J.Y. Tan,Kenji Sugata,Omnia Reda, et al. HTLV-1 infection promotes excessive T cell acti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to adult T cell leukemia/lymphoma,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21). DOI: 10.1172/JCI150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