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长江母亲河打造法治护甲》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1-03-03
  • 我国首部流域保护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今日起施行 为长江母亲河打造法治护甲 今日起,我国首部有关流域保护的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将正式施行。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是我们的文化摇篮,还以丰富的水资源哺育着沿岸4亿多人民。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长江并没有得到与之重要地位相匹配的保护。因此,尽管我国已经有为数不少的涉及长江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各种政策规定,但制定一部全面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法律,针对长江特定区域、特定问题采取特别制度措施,仍显得尤为重要。 “制定长江保护法意义十分重大。”在2月23日举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长江保护法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一级巡视员王凤春指出,长江保护法坚持统筹协调,在法律层面有效增强长江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根据党中央有关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依法推动长江流域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开启精准立法篇章 据了解,在流域管理立法方面,现行水法确立了流域管理基本制度,国务院和有关地方依据水法规定在流域立法方面制定了一些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但针对特定流域的全国性法律,长江保护法是第一部,开辟了我国流域立法的先河。 “大江大河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同,流域立法需要统筹协调上中下游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法律之间的关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副主任杨合庆介绍说,长江保护法具有不少突出亮点。该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突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基本要求,做好统筹协调、系统保护的顶层设计,坚持责任导向,加大处罚力度。 与此同时,长江保护法作为我国第一部针对流域专门法律,对其他流域立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王凤春以黄河保护立法为例:“党中央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已作出明确部署,这就为黄河保护立法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和政策基础。目前黄河保护立法已经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的立法计划,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抓紧起草工作。” 除此之外,此次长江保护法还有很多立法理念、制度设计和立法工作经验值得借鉴。包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把相关流域立法首先定位为保护法。坚持系统观念,有效增强流域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用法律破解制约流域保护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等等。 理顺各类法律关系 长江保护法开辟了我国流域治理法律管制的新格局,为破解困扰长江已久的“九龙治水”窘境提供了法治解决方案。 “长江保护法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法律武器,充分体现了更严、更高的保护要求,和更重、更硬的处罚精神。”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司长别涛说。 据别涛介绍,长江保护法注重“三个突出”,即突出协调机制,明确国家建立长江流域的协调机制,负责统一指导、统筹协调;突出在相关部门、相关工作之间的共同构成,坚持网络体系和信息的共享机制;突出在现有法律法规对部门和地方明确职责基础之上,进一步明确各地方、各部门主要职责落实、分工负责。同时,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还明确了“四个禁止”:禁止在长江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布局对生态系统有严重影响的产业,禁止重污染企业和项目向长江上中游转移,禁止在长江干支流干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禁止在长江干线岸线3公里范围内和重要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改扩建尾矿库,防止风险。同时对于已经建成的与生态环保要求不符合的小水电项目,要求地方政府实行分类整改和逐步退出,等等。此外还提出了多方面的保障措施以及环保具体要求。 由于长江保护法涉及到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的内容,如何加强它与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的衔接,十分值得关注。对此,别涛指出,长江保护法的施行,不会影响相关法律在长江流域的适用。 “长江保护法与水污染防治法、水法、航道法等相关法律相比,既有不同的侧重领域,又存在较密切的衔接关系。”别涛指出,长江保护法重在解决相关法律没有涉及或者规定较为原则,但影响长江流域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重点领域、关键问题,与相关法律互为补充,互相支撑,是特别法、专门法与一般法的关系。 发展保护协同推进 长江保护法旨在保护长江资源,但如果忽视发展,无疑,保护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长江保护法既是一部生态环境的保护法,也是一部绿色发展的促进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组组长王善成说。 谈及如何协同推进长江的发展和保护工作,王善成指出,首先,要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5年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这充分说明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不影响经济发展,反而有力促进了高质量发展,这也进一步印证了长江经济带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正确性。其次,要持续强化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夯实绿色发展基础。通过实施长江保护法,统筹考虑生产、生活和资源环境状况,从流域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协同治理,推进长江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此外,还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引导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新模式。 “实施好长江保护法,就是要以法律手段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推进长江经济带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王善成说。 来源 : 《法治日报》 作者 : 编辑 : 莱克

相关报告
  • 《保护母亲河》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3-07
    • 保护母亲河行动是一项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宗旨的大型群众性生态公益事业。以保护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长江等主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为主题,通过动员广大青少年,依靠海内外各种积极的社会力量,在母亲河流域国家重点生态治理区大力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在全社会倡导和树立母亲河意识、生态环境意识,为母亲河更好地造福于中华民族和促进全球生态平衡做贡献。
  • 《水文监测: 把脉长江, 倾听母亲河的心跳》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9-29
    •  当人们谈论长江的时候,你知道她是怎样的一条江吗?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水见证了沧桑历史,也承载了人们的乡愁。作为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资源依托,一系列关于长江的科学数据可谓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基础之基础。在滚滚东逝的滔滔江水之下,她的流速、水位、流量、水质、泥沙、潮汐、咸度……这些基础数据,支撑着长江流域的防汛安全、航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也是流域内亿万人民之福祉依托。   我们该怎样倾听母亲河的心跳与脉动?不妨跟随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一起走进长江水文系统,探寻长江的秘密。 治江要知江:水文监测历史悠久   要治江,必须知江、识水。要识水,就需要一套系统的监测体系。   今天的重庆涪陵城北长江段,在江水水面约40米之下,有一道天然石梁,这就是有着“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称的白鹤梁。白鹤梁的梁脊仅比长江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到3米,几乎常年没于水中,只在每年冬春之交水位较低时才部分露出水面,因此,古人常根据白鹤梁露出水面的高度位置来确定长江的枯水水位。后因三峡水库修建,白鹤梁被永久地淹没在长江中。   根据史料记载,从唐代起,古人便在白鹤梁上以“刻石记事”的方式,记录长江的枯水水位并刻石鱼作为水文标志。白鹤梁石鱼题刻保存最好,价值也很高,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最早期的“水文站”,见证我国古代治水的历史成就。   “我国监测长江的历史悠久,在中华民族的治水历史上,水文观测和分析关系到国家民族与人民的福祉。”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水文局局长王俊说,在今天,长江监测数据意义和价值更大,它是国家基础数据,更是战略数据,是当前推进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引擎,实施长江大保护的战略资源。   那么,涉水监测信息包括哪些数据?王俊介绍,主要是水量、水质、泥沙、水生态等内容,在长江入海口还增加了潮汐等数据。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建设,目前现代化的监测体系已经基本建成。   新中国成立后,长江水文监测大体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各级水利部门陆续不断建设流域水文站点,基本形成了功能较完善的水文监测站网。第二个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陆续增加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监测项目,打造长江综合监测体系。   来自长江委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流域有各类水文站点29117处,其中水文站1860个,水位站4577个,雨量站22680个,为长江流域基本资料收集、流域规划、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等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江委水文局总工程师陈松生介绍,1976年,长江委在全国率先组建流域水环境监测站网,成员单位现已包括1个流域中心、9个流域分中心、20个省级中心及百余个地市分中心。   “历时40多年,目前已构建水质监测站点约4500个,水生态监测站点超过100个。除了一般水文监测之外,还负责流域内水功能区、省国界水体、入河排污口、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水生态等方面的监测,其中超过一半以上站点依托水文监测站点,这意味着有2000多个站点已建成水文水质综合监测站点。”陈松生说,长江流域综合监测水平大幅提高,为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九龙“测”江:数据壁垒亟须打破   然而,九龙“测”江的痼疾在我国的治江工作中仍然存在。尽管随着流域机构的建立,治江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统筹协调。但在涉及长江的数据监测、数据使用、数据共享等多个层面上依然存在壁垒。主要存在两方面的表现,其一,是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不能互通共享,数据孤岛普遍存在;其二,是数据监测设备重复建设、分散为之,没有形成合力。   数据壁垒的存在,一直饱受诟病,也算不上什么新鲜事,然而,其对于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危害,可能远超人们的想象。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研了解到,在诸如航道建设、水质保护等方面确实存在不少“不便之处”和“后悔之事”。记者从上海有关部门了解到,当年长江入海口区域建设航道,由于在规划设计之初,未能纳入水利部门的水文数据,最后导致这条航道每年的清淤成本高达数千万,而如果当初按照水利部门掌握的水文数据来规划设计,这样的航道建设方案,则可做到几乎无清淤成本。   长江里往来的众多船舶是经济活力的象征,然而,和“道路上行走的车辆多了,交通事故就易发多发”一个道理,一旦船舶发生“交通事故”,尤其是危险品船舶发生事故,将对下游饮用水水源地造成巨大威胁。   “这个时候,更加凸显出水流速度、水质等应急数据的重要性。”江苏省南京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张哲海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过去没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之前,环保局就靠“腿”与污染水体赛跑。   记者梳理发现,除了传统的水利部门开展水文、泥沙、水质、水土保持、水生态等方面的监测工作之外。对长江的监测,还包括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开展水质、水生态方面的监测,农业部门开展以鱼类保护为主体的水生态监测,交通部门开展水位、航道测绘方面的监测。   实际工作中,由于各部门各有侧重、标准不一、条块分隔,造成部分监测站网重复建设、信息不统一、难共享等问题。陈松生强调,在当前长江大保护工作的推进过程中,越来越需要“监测一盘棋、数据一盘棋”,做出尊重客观规律、符合实际的工作安排和部署。   有关专家也表示,表面上看是数据割裂,背后则既存在技术短板,也存在利益纠葛、产权不清等现实障碍。数据割裂,直接影响了数据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同时增大了行政成本和协调成本。   长江委主任马建华表示,共抓长江大保护,必须用系统思维,强化流域涉水事务管理的统筹规划、整体联动,加强部门间、区域间合作,推进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着力解决综合监测工作中条块分割、统不够、分无序等问题,九龙“测”江所带来的问题不可忽视,亟须重视和破题。 “智慧长江”:综合监测在路上   从2012年开始,作为流域机构的长江委启动长江综合监测体系的建设。当年年底便启动编制《长江流域片流域管理水利综合监测站网规划》,从顶层设计上破题,推动长江流域片各类站网的统筹兼顾、综合协调、信息共享,为多部门联合共建的破冰打下基础。   长江南京大胜关河段,一艘蓝白两色的趸船上建成具有标志意义的综合监测站。“这个监测站位于南京水源地之下游11公里,南京城区之上游8公里,距离原先地方水环境监测站3公里。”长江委水文局下游水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韦立新介绍说。   2014年,南京市承办全国青年运动会,水源地的保障非常重要,而当时南京市环保局对于水质、水量、水流的监测还处于人工监测水平。“光来回取水样就要耗时3个小时,如果上游发生污染事件,不能实时掌握这些基础数据,应急处置就非常被动。”张哲海说。   张哲海介绍,在保障青运会的要求下,南京市环保局与长江委于2014年8月建立跨部门合作,实行共建共享机制,打破了有形壁垒和无形壁垒,实现了“零距离”的数据共享。   趸船上两部门共建的综合监测站内,五台现代化的监测设备与江中大型采样系统组成了一个目前最先进的综合监测设备,涉及总共109项监测指标。除实时数据外,即便需要静置、分析等数据,最迟也可在半小时后获得。张哲海说:“这套体系要是我们自建,资金浪费不说,人才队伍、装备设备、数据库的积累等都不是短时间就有的,更不是钱能解决的。”   而相比于大胜关的部门联合,位于长江口的徐六泾水文站的情况则更加复杂,其探索建立起的综合监测体系可谓万里长江复杂之首。因为这里不仅涉及内河相关部门、部委与省市,还涉及海洋相关管理部门。   长江口是大江潮汐河口,江面宽阔,径流量大,潮汐作用强,水流动力十分复杂,水文要素受长江径流和海洋潮汐综合影响,更是加大了监测难度。而徐六泾水文站是长江干流距离河口最近的水文站,它的位置属江苏省,但是对于上海的水资源安全、防汛安全、水生态安全也意义重大。   因此,早在2013年,上海市水务局与长江委水文局签署“长江口水文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书”,双方确立战略合作关系,互补共建共同维护徐六泾水文站在线监测系统。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位于江苏省常熟市兴华码头泊位内侧的徐六泾水文站看到,长江行至此处,江面辽阔,满载货物的大型船只往来穿梭,好不壮观!走进挂有“国家基本水文站”牌匾的水文站,可以看到,取样设备直接从地板以下采水取样,五台立式的监测设备正实时监测水文、水环境和水生态各类指标。   长江口水文局徐六泾分局局长浦泽良告诉记者,除了水文数据,包括水温、电导率、浊度、溶解氧、盐度、高锰酸钾指数、氨氮、总磷、总氮等累计11项指标实时在线传往徐六泾分局的数据库,经过基本整理分析,再实时传到长江委和国家防总,同时也传到上海市有关部门。   “我们的水文站是线下共建、线上共享,这套共建机制获得了上海市、水利部以及环保部门的高度认可。”浦泽良说。   目前,长江委正在全流域推广大胜关和徐六泾的共建共享模式,为中央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共抓大保护,夯实基础技术支撑,为沿江各省市的发展贡献力量。据了解,长江委近年来大力推动“绿色长江”“智慧长江”建设,在水文监测体系之上,加大水环境、水生态监测投入,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部门专项工作之中。   接下来,在部委之间、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将进一步探索更加高效顺畅的综合监测机制,全面综合监测工作在路上。马建华说:“‘把脉长江’这套技术体系和人才队伍,绝非朝夕可建,长江委与有关部门及沿江各省市正在共同努力。在新的历史使命面前,我们要做的是,整合资源、强强联合、共建共享,以更准确、权威、高效的长江综合数据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