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将以250亿美元的支出主导全球深水天然气活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01
  • 据能源之声12月29日消息,Rystad能源公司的研究显示,东南亚将在2022年至2025年之间做出最终投资决定(FID),在新的深水天然气和凝析油开发中占据最大份额。值得注意的是,从2021年到2025年,该地区的深水开发项目预计将花费约250亿美元,高于之前五年的20亿美元。

    Rystad 在一份报告中称:“未来四年,全球220亿桶油当量中,东南亚将有近50亿桶油当量获得批准。在预计到2025年达到FID的20个左右深水项目中,前三名将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海上项目,其他开发项目将在泰国、缅甸和文莱获得批准。”

    在东南亚的资源总量中,印尼将占到60%左右,其次是马来西亚、缅甸、越南和文莱。到2025年,共有20多个深水项目将获得批准。占这些资源近 70% 的前三大深水项目包括雪佛龙在印度尼西亚的 IDD 项目、Inpex 在印度尼西亚的 Abadi 项目和埃克森美孚在越南的 Blue Whale 项目。

    这三个顶级项目在获得批准之前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最终批准投资的时间表面临风险。

    其他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包括马来西亚的Rosmari-Marjoram项目、文莱的Kelidang Cluster项目、马来西亚的Kebabangan二期项目和Limbayong二期项目以及缅甸的Shwe Yee Htun一期项目。70%以上的项目由大型石油公司和国家石油公司运营。

    近海大陆架最终投资决定

    “在2022-2025年预计将被批准的近海大陆架资源方面,东南亚是仅次于中东的第二大地区,拥有超过35亿桶油当量的FID资源。马来西亚将占该份额的近50%,其次是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国家石油公司是这些项目的主要运营商。PTTEP在马来西亚的Lang Lebah项目是其中最大的项目,为FID提供了超过5.75亿桶的资源,紧随其后的是越南国家石油公司在越南的B区块天然气项目,其储量为5.6亿桶。其他主要项目包括马来西亚SapuraOMV的B14项目、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的K5和Kasawari二期项目、印尼Conrad Petroleum的Mako项目以及英国石油公司的Vorwata项目。雪佛龙在泰国的乌汶油田也在准备获批,这是该国自2009年以来第一次大规模FID投资。”Rystad 报道。

    重大的挑战

    东南亚的海上开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包括与一些主要油田开发相关的高二氧化碳含量。Rystad补充说,到2025年,这些投资决策将带来超过45亿桶油当量的酸性气体和高二氧化碳含量。事实上,许多运营商,如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Inpex和英国石油公司,都在考虑将碳捕获、利用和封存(CCUS)添加到他们的开发中,以帮助减少排放足迹。

    列出的一些顶级项目面临的另一个潜在障碍是潜在的合并协议的进展。马来西亚和文莱的协议是在2021年初签署的,然而,Kelidang集群的开发仍在筹备中,尚未取得任何进展。

    此外,在东南亚,许多待批准的项目也在出售,因为运营商要么寻求合作,要么将资产出售给另一家公司进行开发。该地区超过35亿桶石油资源属于这一类,这意味着FID时间表可能面临风险。

    壳牌正寻求出售inpex在印尼Masela区块运营的Abadi项目35%的股份。雪佛龙正在等待将其在印尼IDD项目中62%的股份出售给埃尼集团。而埃克森美孚正在为其在越南的Blue Whale项目寻找买家。

    尽管存在这些障碍,但这些新开发项目的额外供应对于东南亚国家抵消预期的国内天然气产量大幅下降和对进口依赖增加的影响至关重要。

    Rystad估计,由于即将批准的深水开发项目,东南亚的深水天然气和凝析油产量预计将在2030年翻一番,达到约50亿立方英尺/天,而目前的产量约为25亿立方英尺/天。

    从2021年到2030年,该地区生产油田的大陆架产量将下降约60%。根据Rystad的数据,到2030年,新的大陆架开发预计将增加约45亿立方英尺/天的新产量。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zhiku/2021/12/31/detail_20211231114869.html
相关报告
  • 《美媒:中国通过实力主导东南亚 日企利用天然气突围》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18-04-10
    • 美国消费者新闻和商业频道(CNBC)网站2日文章称,通过向新兴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能源领域投入大量资金,中国雄心勃勃的“一带一路”计划正在改变这些国家的面貌,这似乎也让中国的地区竞争对手们望尘莫及。不过文章表示,日本企业已在东南亚这一“中国后院”的一个重要领域中窥见机遇,那就是液化天然气(LNG)。 文章写道,由于国内液化天然气过剩,日本企业正在寻求向海外销售,努力塑造许多亚洲新兴国家的天然气市场。 日本东京天然气公司向东南亚出口液化天然气 2011年福岛核事故之后,日本从核能开始向进口天然气转变,时至今日,部分核电站的重启使得大量进口天然气难以“被消化”。2017年10月,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世耕弘成宣布,日本将提供100亿美元(约合628.6亿元人民币)的资金用于向亚洲普及液化天然气及进行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
  • 《东南亚光伏市场:从“出口跳板”到“市场终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8-29
    • 在贸易壁垒加剧和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正积极调整区域战略,从单纯出口制造转向深度参与本地能源项目建设与运营,东南亚市场也从代工基地逐渐蜕变为本土市场。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步伐加快,亚洲地区正在成为光伏产业发展新高地。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凭借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日益完善的政策框架和巨大的电力需求,吸引大量中国光伏企业落地投资。原本主要作为中国光伏制造出口欧美“跳板”的东南亚,已成为中国企业开发本地市场、参与区域能源转型的重要前沿。 亚洲协会澳大利亚分会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清洁能源企业提供了深入参与全球南方国家脱碳进程的契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投资,正在带动当地清洁能源扩张与工业升级。此外,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为亚洲各国开发光伏电站提供了现实条件。 如今,和全球其他国家一样,东南亚正站在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十字路口。尽管目前仍依赖煤炭和天然气,该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清洁能源发展潜力巨大。在贸易壁垒加剧和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正积极调整区域战略,从单纯出口制造转向深度参与本地能源项目建设与运营,东南亚市场也从代工基地逐渐蜕变为本土市场。 市场潜力开始释放 近年来,亚洲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南亚、东亚、东南亚,其电力需求随之快速攀升,工业化、人口增长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进入快速重塑期。 印尼智库哈比比中心指出,全球能源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太阳能发电量大幅增长,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以东盟为例,2022年其能源供应中仅有15.6%来自可再生能源,煤炭仍占主导地位,占比30.5%,天然气为19.7%,清洁能源替代空间巨大。 美国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指出,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亚洲国家虽面临电网容量、融资与技术等多重挑战,但政策与监管支持正逐步推进光伏装机目标。东南亚开始步入能源战略转型期,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步伐正在加速。 为推进能源转型,东南亚多国明确提出光伏发展目标。越南设定到2030年实现18吉瓦风电和太阳能装机容量;泰国计划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30%;菲律宾则通过绿色能源发电项目拍卖释放超10吉瓦光伏发电项目,正式进入国家级清洁能源招标周期。马来西亚、印尼等国也纷纷制定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政策框架逐步完善。 与此同时,南亚、中亚、东南亚光照资源丰富,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已低于煤电,成为最经济的发电方式之一。以乌兹别克斯坦为例,该国地处中亚腹地,可再生能源丰富,其中约97%为太阳能。据世界银行估计,当地太阳能总潜力超过510亿吨油当量。目前,乌兹别克斯坦也正在积极实施能源转型战略。 另有数据显示,预计到2034年,亚洲太阳能市场规模将超1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25%。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东南亚正在成为中国光伏企业重点开拓的应用市场。 中企深耕本地化运营 过去十年间,东南亚是中国光伏企业布局海外制造产能的重要地区。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约20家中国光伏上市企业在马来西亚、越南、泰国、柬埔寨投建生产基地。这些工厂生产的组件大量出口美国及欧洲,带动当地就业与贸易增长。光伏贸易也为亚洲国家贡献了可观的贸易顺差。 然而,随着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税调查,单一依赖代工出口的模式面临挑战。中国企业开始调整战略,将南亚、中亚、东南亚视为新的终端市场,积极开发本地光伏项目。隆基绿能是乌兹别克斯坦能源转型的重要参与者之一。2022年以来,隆基绿能参与多个乌兹别克斯坦政府主导项目。2024年底,中国能建连续与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签约光伏项目。另外,TCL中环、晶科能源等企业正与当地能源公司洽谈合资建厂。海泰新能也宣布在印尼投建2吉瓦电池片及1吉瓦组件项目。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光伏组件对传统大市场出口放缓,对亚洲出口量同比增长了12.2%。 亚洲协会澳大利亚分会认为,通过项目投资、技术合作和本地化生产,中国企业不仅输出产品,更参与电网升级、储能配套与电站运营,助力东南亚国家构建本土光伏产业链。 中外合作有望持续深化 尽管市场潜力巨大,但东南亚光伏发展面临政策执行不统一、电网基础设施滞后、外资准入限制等多重挑战。霞光智库发布的《东南亚光伏储能出海调研》显示,该地区各国电力市场结构差异显著。目前除菲律宾已建立高度竞争的市场架构外,多数国家仍为单一买方模式,发电侧虽尝试通过PPA(购电协议)向私人投资者开放,但直接电力采购协议(DPPA)仍处于起步阶段。 电网容量不足也是一大瓶颈。以越南为例,虽光伏装机容量已排名全球前十,但电网建设滞后导致弃光率处于较高水平。为弥补电力缺口,越南新上马燃气电厂,反而拖累了能源转型进程。泰国、马来西亚电网基础较好,而印尼、柬埔寨等国则仍显薄弱。 政策反复性与执行标准不统一同样制约发展。各国虽然在目标设定上积极,但在土地审批、外资比例、补贴发放、绿证交易等操作层面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企业正通过技术输出、融资创新与本地合作逐步破局。中国在光伏制造、储能集成、电网升级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可与东南亚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有效结合。亚洲协会澳大利亚分会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清洁能源企业提供了深入参与全球南方国家脱碳进程的契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投资,正在带动当地清洁能源扩张与工业升级。此外,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为亚洲各国开发光伏电站提供了现实条件。中国在清洁技术和基建方面的优势,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吸引大规模投资,实现低碳转型的“双赢”。 未来,随着东南亚各国进一步明确能源政策、扩大电力市场开放、加快电网改造,中资企业有望在光伏电站投资、储能系统集成、绿电交易等环节实现更深层次参与,推动区域绿色能源转型持续提速。